連漲三年 2019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佔比以16.3%再創新高

北京商報訊(記者 陶鳳 劉瀚琳)新經濟增加值佔比再創新高。7月7日,國家統計局發佈消息稱,經核算,2019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為161927億元,相當於GDP的比重為16.3%,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按現價計算的增速為9.3%,比同期GDP現價增速高1.5個百分點。截至目前,“三新”經濟增加值在國內GDP中的佔比已連續三年走高。

據介紹,“三新”經濟是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簡稱,是經濟中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生產活動的集合。其增加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一定時期內進行“三新”經濟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梳理國家統計局數據發現,隨着我國新經濟模式不斷推進,國內“三新”經濟佔GDP比重已從2017年15.7%增至2019年16.3%。

分三次產業看,“三新”經濟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6685億元、70443億元和84799億元,相當於GDP比重的0.7%、7.1%和8.6%。相較2018年同期數據,除第一產業持平外,二、三產業佔比分別擴大0.2和0.1個百分點。

“隨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斷增長,需求結構已發生較大變化,新產業更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國家對’三新’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明顯加大。例如,今年4月末,國內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39.9%,高出同期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增速約27個百分點;同時,科技進步與商業模式創新帶動傳統產業轉型,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例如,’互聯網+農業’正全面打造農業新模式,大數據與傳統產業結合造就了共享經濟、智慧物流等新興產業。”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

近年來,我國經濟進入新舊動能“換錨期”,供需兩端“三新”趨勢異軍突起。此前公佈的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GDP已逼近100萬億元大關,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約達30%。“2019年我國產業發展水平繼續提升,新產業新模式新產品快速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結構調整的新動力。線上線下兩翼齊飛,網絡新勢力加速形成。”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撰文指出。

今年前5月,新冠肺炎疫情對國民經濟衝擊較為顯著,重壓之下,新經濟復甦動力更強。從數據端看,高技術產業生產和投資顯著改善,超出市場預期。以對經濟貢獻比重較大的消費端為例,儘管前5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尚未轉正,但新型消費加速增長,1—5月份,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11.5%。市場需求帶動下,投資端也同步提振。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5月,高技術產業投資也由負轉正,同比增長1.9%。

伍超明説,新經濟較快增長很大程度緣於國內積極財政政策在擴大有效投資的過程中,重點支持“兩新一重”建設,既實現了短期“穩增長”目標,又兼顧了中長期“調結構”目標。同時,今年以來國內資本市場改革明顯提速,創業板試點註冊制改革、銀行大幅增加製造業中長期貸款等政策,均為新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持。未來,預計在金融改革提速與財政加力提效的雙輪驅動下,國內新舊動能轉換有望進入加速期。

“需要注意的是,當前要避免傳統產業下滑過快帶來的經濟過快下降風險。”伍超明進一步指出,目前國內傳統產業增加值佔比超過八成,仍居絕對主導地位,一旦其下滑過快,必然會對整體經濟增長帶來較大拖累,影響到經濟、金融市場,甚至是就業大局的穩定;其次,發展“三新”經濟要真正落實到提高勞動生產率上,不能一味追求規模擴張。畢竟,“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是適應經濟結構轉型發展的新經濟因素,但目前在技術、人力資本積累等方面,我國仍存在較多不足,在發展過程中需着重“補齊短板”,為新經濟蓬勃發展打牢“地基”,要警惕一味追求規模增長,宜將重心真正放在提高勞動生產率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25 字。

轉載請註明: 連漲三年 2019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佔比以16.3%再創新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