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史密斯菲爾德、泰森食品等多家肉類加工廠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接連關閉之後,又一家豬肉加工廠“淪陷了”。當地時間5月4日,美國媒體報道稱,美國密蘇里州的凱旋食品有373名員工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在過去這段時間,隨着關門的美國肉類加工廠越來越多,一個極端矛盾的現象浮出水面:一邊是數百萬只豬牛雞面臨安樂死,一邊又是超市不得已對肉類進行限購。高度緊密的肉類產業鏈曾是美國的驕傲,但在疫情將其中一環徹底擊碎之後,美國的肉類供應鏈便已處在岌岌可危的態勢之下。
加工廠停工潮
凱旋食品不是第一家出現員工感染新冠肺炎的肉類加工廠,很可能也不是最後一家。CNN的報道稱,凱旋食品是一家豬肉加工廠,位於密蘇里州和堪薩斯州交界的聖約瑟夫。從上週開始,新冠病毒檢測一直在進行中,截至4月30日,至少有1500個檢測結果已經出來。凱旋食品首席執行官馬克·坎貝爾稱,接受檢測的工人中檢測結果呈陽性的比例約為17%,這些工人將在家裏進行自我隔離,此外,超過90%的陽性測試結果樣本來自無症狀患者。對於該工廠是否也面臨停工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聯繫了凱旋食品,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覆。
在凱旋食品之前,美國多家肉類食品加工商都已關閉了在美工廠,其中不乏頭部企業。不久前,作為全球最大豬肉、牛肉和雞肉的生產商及供應商之一的泰森食品宣佈,由於其位於印第安納州的一處豬肉加工廠中有890人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約佔該廠總員工人數40%,因此該工廠於4月25日關閉。5月4日,該公司又宣佈,由於工人復工有困難,預計該公司肉類加工產量仍將受到影響,不排除繼續對一些工廠停工以進行深度消毒工作。
外界擔心,肉類加工廠將變成美國疫情暴發的另一個“震中”。美國《時代》雜誌報道稱,美國最大肉類加工和包裝廠工會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23日,美國至少有10名肉類包裝工人和3名加工工人死於新冠肺炎,超5000名包裝工人和1500名加工工人確診感染。另一邊,CNN報道稱,在過去兩個月中,美國至少13家肉類加工廠關閉,導致豬肉加工能力降低25%,牛肉加工能力降低10%。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確保向美國消費者持續供應牛肉、豬肉和禽肉等產品,當地時間4月2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剛剛簽署行政令,動用《國防生產法》授權要求美國肉類加工廠在新冠疫情期間繼續運營。就在特朗普簽署行政令的第二天,泰森食品的工廠被報道在不到一個星期時間內,有890名員工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
兩種極端困境
對美國的肉類供應而言,加工廠的停工就像是鏈條在中間崩裂,兩頭的農場主和消費者全部遭受連累。特朗普簽署行政令時,便在白宮的一份聲明中提到,一些大型肉類加工廠因疫情關閉,這對全美肉類供應鏈的持續運行構成威脅,損害了國家緊急狀態下的“關鍵基礎設施”。由於美國肉類加工高度集中在少數大型加工廠,關閉其中任何一家加工廠都可能破壞食品供應並對農牧民造成不利影響。
現在,影響已經顯現。加工廠不開工,意味着消費者很可能買不到足夠的肉類,由供需關係帶來的價格上漲意料之中地到來了。4月末,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美國牛肉批發價格上漲6%至每100磅330.82美元的歷史新高,較2月低點暴漲了62%。而在價格上漲的同時,另一個問題也已經浮出水面,即美國民眾會不會出現囤貨現象。
CNN此前就曾提到,5月美國人可能會在雜貨店的貨架上看到肉類食品短缺,專家擔心人們可能會囤積肉類。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也表示,外國人很喜歡吃罐頭,目前美國疫情不但沒有向好的跡象,而且感染人口的基數越來越大,從恐慌性消費、存儲以及未來發展的角度來看,民眾進行囤肉本身屬於一種正常現象。
許是恐慌性囤積已經初現,當地時間5月4日,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超市好市客宣佈對牛肉、豬肉、禽肉進行限購。上週,美國最大的連鎖超市克羅格也宣佈了類似規定。
這邊的消費者面臨着漲價以及限購的困境,而在供應鏈的另一頭,農場主的情況甚至更慘。上個月末,泰森食品公司董事長約翰·泰森便已提到,由於屠宰場關閉,美國數百萬只豬、牛、雞將被安樂死。一位愛荷華州的農場主表示,其正在對至少5%的新生豬實施安樂死。
“許多農場主遭到了沉重打擊,我們不知道疫情什麼時候結束,正在盡一切努力。”面對鏡頭,美國明尼蘇達州農業廳廳長湯姆·彼得森如此説道。中國生豬預警網分析師馮永輝稱,美國包括歐洲的一些主要豬肉出口國家,它們的產業鏈非常完整,從養殖、屠宰到終端的商超、餐飲及消費,整個鏈條呈現出一種相輔相成的緊密關係。美國疫情暴發以後,豬場其實是沒有問題的,豬的量也夠,問題在於疫情在幾個屠宰企業之中暴發,因此屠宰場直接停工,養殖場的豬就沒有人來收了。但養殖場的豬是有各個批次的生產規劃的,到了時間點必須送至屠宰場宰殺,但屠宰場不開工,豬賣不掉,城市裏的農貿商超餐飲又缺豬肉,因此整個產業鏈條在中間斷裂,兩端又出現了截然相反的極端狀況,即養殖端的豬賣不掉,終端的餐飲消費又供應不上來,最終導致價格出現暴漲。
肉類供應鏈危機
4月26日,泰森食品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阿肯色州民主黨公報》上均刊登了整版的廣告,這份名為《微妙的平衡:養活國家,保持員工健康》的廣告用長文形式討論了疫情之中肉類加工廠的生存困境。
泰森食品警告稱,“全國各地的農場主根本沒有地方出售他們飼養的牲畜,無處進行加工”,這進一步為美國食品供應鏈面臨的威脅敲響了警鐘。
以豬肉為例,美國農業的工業化、生豬養殖屠宰肉製品規模化和集中化促使美國生豬產業在過去40年蓬勃發展,如今美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豬肉生產國和消費國,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生產了263億磅豬肉,約合1193萬噸,包括肉製品在內的整個生豬產業鏈產值接近1000億美元,其中肉製品環節產值超過600億美元。
疫情來臨之前,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進行,但疫情打亂了所有的節奏。美國愛荷華州豬肉生產者協會會長邁克·帕斯蒂安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乳豬出生時大約只有2磅重,6個月之內生長至280磅,這通常是生豬出欄上市的重量。由於疫情延後出欄的時間,生豬將超出肉類加工廠流水線能承載的重量上限”。一旦無法控制生豬的生長速度,那麼安樂死可能是農場主唯一能夠選擇的辦法,儘管每一個養殖户都不想這麼做。
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也是重要的肉類出口國家。上個月末,福布斯網站報道稱,美國肉類產量減少不但影響國內供應,也會衝擊出口市場。去年全美共出口價值160億美元肉類,美國三大肉類集團超過30家肉類加工廠出現新冠肺炎感染病例,這一行業面臨三種選擇:一是限制肉類出口;二是放任市場自行應對疫情;三是要求美國人減少肉類消費。
不過馮永輝認為,美國豬肉短缺對全球的影響不會特別大,美國豬肉生產和消費或者説出口在全世界貿易裏雖然佔比不小,但豬肉出口最大的其實是歐洲,即歐盟27國出口量要遠遠大於美國。而且美國既是生產大國也是消費大國,但是歐洲是主要的生產和出口地區,消費量比產量要差很多。相比較而言,歐洲豬肉出現問題之後才會對全球肉類供應造成比較大的影響,但目前來看,美國的肉類短缺現象是因為個別加工廠出現了員工感染的情況,歐洲大型企業還沒有因為員工發現新冠肺炎而出現大面積停產,整體來看,歐洲加工廠雖然受到了一定影響,但沒有美國這麼大。
此外,朱丹蓬也提到,美國不會出現大面積的肉類短缺現象,現狀更多是因為物流出現了問題,真的沒貨了之後美國政府可以組織貨車去工廠乃至與養殖户進行直接對接,用政府行為替代商業行為。(記者 楊月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