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由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中國人民大學和經濟日報社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小微經濟發展論壇”在京召開,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出席論壇並作題為“疫情衝擊下的小微經濟”的主報告。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和挑戰,疫情對小微經濟的衝擊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停擺效應,導致資金成本支付抬高;二是復工復產過程中供給端的問題,包括資金流、人流、供應鏈等方面;三是在救助完成之後,復工復產過程之後需求端的問題。
“‘經濟日報-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小微企業運行指數’這幾個月一直很低迷,郵儲銀行在5月中旬做的2400個小微企業調查報告顯示,37%的企業認為最多能支撐三個月,54%的企業面臨資金不足、訂單下滑,儘管大部分企業已經開工,但相比去年可比時期,當前產能利用率嚴重不足。”劉元春指出,從宏觀數據來看,有效需求不足,在目前已經全面顯現。在行政化復工復產之後,要進行強刺激,進行一個強勁的需求拉動,復甦一定要快,如果不快,未來的潛在增長速度可能受到的衝擊就會很大。
截至2020年1月份數據顯示,市場全部主體超過1.23億,中小微主體佔比99.6%,其中小微經濟主體佔比97.2%,數量超過1.19億。“小微經濟是重要的就業渠道,是民營經濟的主要載體,小微雖小,但是特別重要,目前對於小微經濟的重視已經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劉元春説,國家加大了對於中小企業的幫扶,通過科技助力普惠、改革助力金融深化、競爭助力企業自我完善、政策構建戰略支點,同時也加大了財政的扶持力度,國家對於中小微經濟的戰略地位的認識在凸顯。
劉元春進一步指出,目前政策出了很多,也進行了一系列的評估。比如財政方面,通過調研發現依靠政策能夠保住企業的生存,但仍不能徹底擺脱困境,一些政策受益面較窄,主要是部分政策競爭性很強,同時小微企業社保參保率太低,還有税收優惠較多,直接補貼較少等問題。比如金融政策層面,也會看到存在資金流向結構性不均衡、信用風險高企、政策成本需分擔等問題。
“疫情救助必須以中小企業的生存為落腳點,我們的各種救助工具必須要進行全面的創新。”對於如何創新政策工具,使政策補貼救助產生直達效應,劉元春認為:一是政策或制度設計必須條款清晰,可執行性強,設計過程中須廣泛傾聽各方觀點,努力兼顧各方合理利益訴求;二是規定低息或免息貸款的償還豁免條款,有效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三是充分發揮金融科技公司數據分析能力強、客户覆蓋面廣的特點,提升救助政策的執行效率;四是政策應兼顧紓困與企業的長遠發展,全面提升企業信息化水平和抗風險能力;五是大力度的穩崗直接補貼。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疫情的不確定性和全球格局的變化,小微企業本身也需要戰略性的調整,包括組織形態、網絡體系、產業方向,都需要進一步的戰略構建。(經濟日報記者 謝慧)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