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快遞業為什麼能夠“搶”走製造業的人
據媒體報道,2019年,中國快遞業務總量累計達到635.2億件,業務收入達到7497.8億元,從業人數已突破1000萬人。在同為“最後一公里”的配送末端生態裏,餐飲外賣行業發展更為迅速,2019年產業規模已達6536億元,外賣員總數已突破700萬人。
相關分析認為,快遞和外賣業的員工,大多來自於製造業。過去,這些員工都在製造企業從事低端製造等方面的工作,如今,開始轉行外賣等“賺錢”較多的行業。甚至有報道稱,在外賣員、快遞員行列中,奔跑着許多研究生。
雖不能説研究生就不能當外賣員、快遞員,但是,年輕人熱衷於外賣與快遞工作,似乎不是目前勞動力轉移和人才流動的方向。因此,也有人追問,年輕人都去送外賣了,中國的製造業怎麼辦?
確實,這種追問是符合當下的實際情況的,也是需要引起思考的。如果年輕人擇業的重心不放在製造業,而是放在外賣、快遞等行業,對製造業的發展是會帶來不利影響的。不過,追問的同時,是否也要反問,為什麼製造業不再對年輕人有吸引力了呢?勞動力,包括人才向外賣、快遞行業轉移的原因是什麼呢?
有人説,主要是製造業收入水平太低,而外賣和快遞行業收入水平較高。因此,也就出現了“人往高處走”的現象。這裏,最值得追問的是,同樣是一種業態,製造業如果出現虧損等,就無力給員工增加工資,無力用高薪來吸引年輕人。可是,外賣、快遞行業同樣虧損,甚至虧損現象遠超過製造業,卻能夠吸引員工,能夠用高薪吸引年輕人。那麼,他們的承受能力來自於哪呢?
很顯然,外賣、快遞等行業,大多吸引了資本的進入,而資本所以進入,是因為有資本市場做支撐,這些資本,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用投資外賣企業、快遞企業的方式,“賭”外賣、快遞企業上市。而外賣、快遞企業不管經營狀況如何,都能把概念做得棒棒的,從而到資本市場再撈取大量利益,把虧損的風險轉嫁給投資者。一旦上市成功,資本就會快速退出,守門的就成了普通投資者。
不僅如此,外賣、快遞企業的背後,還有更強大、更瘋狂、更能到資本市場吸金的企業,他們利用外賣企業、快遞企業這個概念,也在向資本市場撈錢。兩者將共同撈的錢,補貼給外賣和快遞企業,任憑他們以高額虧損把概念越做越“神奇”,最終,從資本市場獲得的回報也越來越多。至於未來怎麼辦?用虧損佔領市場、吸引消費者、增加流量的手段和方式頂不住了,他們也就放手了,而他們想要的利益,也早就到手了。
可是,製造業就沒有那麼幸運了,製造業要想上市,真的比登天還難。因為,製造業的概念,實在太難造,也沒有什麼資本會去為製造企業虧損買單。製造企業要想得到資本的青睞,必須具有上市的可能。而這樣的企業,數量又非常有限。尤其是製造企業融資的難度極大,且成本很高,不像外賣和快遞企業,錢都嘩嘩地來。因此,製造企業在花錢時,會相當謹慎,不會輕易地把員工薪酬開得很高。事實也是,他們沒有資格和條件把薪酬開得很高。否則,企業就無法生存。
沒有生存能力和條件的外賣、快遞企業由於有資本的青睞,有資本市場做後盾,再怎麼虧損,也不會感到害怕,也能用高薪吸引員工。就算明天破產,今天也要喊出高薪吸引員工的口號。而製造企業,他們的生產、經營、成本、利潤等都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實在在地做出來的,根本沒有任何可以調節的餘地。虧就是虧,賺就是賺,是一本明白賬。外賣和快遞企業的賬,根本沒法去算,要是像製造企業一樣算賬,沒有一家快遞和外賣企業應當生存。可是,善於製造概念的資本,卻不怕企業虧損,只怕概念不能造好。如此一來,也就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説實在的,面對外賣和快遞企業爭搶製造企業員工的問題,客觀地講,並不是外賣、快遞企業有多大的吸引力,而是不需要考慮後果的收入分配方式、資本支持手段以及金融管理模式。外賣、快遞企業的後果,都在最後一剎那才會發生,製造企業的後果大多在過程中發生。譬如企業虧損了、資金緊張了、產品沒有市場了,都會帶來製造企業的緊張,也會讓員工緊張,會擔心企業倒閉。因為,他們已經對企業有感情,會感到很難過,會認為自己下崗了。反之,外賣、快遞企業根本沒有這些過程,員工對企業也沒有什麼感情。今天還在拿高薪送外賣和快遞,明天就失去工作了,員工大多不會有什麼想法。因為,他們就是參加一天、拿一天高薪,沒有什麼上崗、下崗一説。所以,資源配置不合理,資本市場資源的無序配置,才是導致製造業員工向外賣、快遞行業轉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來源:譚浩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