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公募集體加班:基金申贖暴增 快進快贖基金經理直呼管理難度大
罕見公募集體加班!基金申贖暴增,運營部連續多日加班,快進快贖,基金經理直呼管理難度加大
財聯社(深圳,記者 沈述紅)訊,股市暴漲暴跌之下故事向來不少。近期,基金投資者的頻繁申贖現象就引起了市場關注。有基金公司人士透露,公司運營部已經連續多日加班,只為了處理驟增的申購贖回業務。
大量基金投資者被市場情緒所左右,由此引發的基金規模頻繁變動,也給基金管理人帶來了不少煩惱。目前,已有多位基金經理表示遇到了快進快贖所引發的操作壓力。
有基金經理直言,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説,頻繁地申購贖回並不能帶來更好收益。哪怕當市場趨勢向上時,每次申贖都可以賺到錢,也是對淨值的一種損害,“市場下跌時,如果不想出現更大的虧損,就更需要穩定投資情緒了。”
基金申贖現象激增
本週,A股市場大幅調整,全週上證指數合計下跌5%,創近5個月來最大單週跌幅。深證成指、中小板指、創業板指均回調超4%。兩市成交逐級萎縮,至週五驟降至11161億元,較前一交易日大幅減少近4000億元。
A股的大起大落,也引發了基金投資者頻繁申購贖回。
華南一家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向記者坦言,7月份以來,公司運營部已經連續多日加班,只為了處理驟增的申購贖回業務,及其相關的基金交易清算、資產估值等事宜。
“據我所知,這已經不是行業的個例了,大部分基金公司都有這個遭遇,其中以電商平台的申贖現象更為顯著。”他表示。
由此,有聲音將基民頻繁申贖與週四螞蟻財富平台數據出錯聯繫起來。7月16日晚間,螞蟻財富平台被爆當日基金代銷數據出錯,與中登公司數據不符,涉及基金公司100多家。
有多家基金公司人士向記者證實了此次數據錯誤,並表示和螞蟻財富合作的基金公司幾乎無一倖免,但數據問題基本已在7月17日凌晨1點至3點間解決。“我們懷疑和基金巨量贖回有關係,但具體要看螞蟻財富最終的檢測結果。”多位公募士向記者表達了這一猜測。
螞蟻財富平台就此回應財聯社稱,數據錯誤是由於平台系統抖動所致,螞蟻財富和部分基金公司之間的信息傳送因此受到臨時影響,已在第一時間協同合作機構妥善處理,用户不受影響。
關於市場所猜測的系統抖動是因為市場大跌申贖太多導致的傳言,一位接近螞蟻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這兩者之間並無關聯。
雖然傳言被否認,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基金的頻繁且數量巨大的申贖現象,已經引起了公募的重視。
“基金公司一般很難抗住規模增加的誘惑,但一旦這種誘惑迅速來臨,又迅速離去,就值得反思和警惕了。”華南一位中型公募電商部人士稱。
基金經理稱管理難度加大
連日的暴漲暴跌,讓大量基金投資者被市場情緒所左右,由此引發的基金規模頻繁變動,也給基金管理人帶來了不少“煩心事”。
華南一位科技基金經理最近就遇到了快進快贖帶來的操作壓力。鑑於科技板塊在上半年的優異表現,他所管理的科技主題基金近期遭遇了大規模的申購贖回,“7月份已有好些天出現了3、4億規模的申購或贖回。股市一漲,就是好幾億的申購量,股市一跌,也有好幾億的贖回量。”
規模的迅速膨脹和急劇萎縮,對基金管理而言絕非好事。一方面,由於電商平台的申購金額在T+2日才能使用,一旦規模迅速增加,倉位會被迅速攤薄,這使得基金經理無法充分把握市場行情,一些中小市值股票的階段性機會也難以參與;另一方面,一旦規模急劇萎縮,許多高倉位運行或滿倉運行的基金面臨的風險敞口會被放大,淨值波動也將更為明顯。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説,頻繁地申購贖回並不能帶來更好收益,即使當市場趨勢向上時,每次申贖都可以賺到錢,但也是對淨值的損害。市場下跌時,如果不想出現更大的虧損,就更需要穩定投資情緒了。”上述基金經理稱。
深圳一位中小公募基金經理的遭遇也較為顯著。他坦言,7月初自己管理的產品基本處於淨申購狀態,規模累計漲幅近4成;到了近幾個交易日,基民贖回意願逐漸強烈,規模也在快速下降。
“在市場風格影響下,大規模基金投資風格追逐市場熱點切換的靈活性不夠,這會影響業績回報。”他解釋,雖然目前市場裏流動性非常大,但流進來的資金大多是短線資金,這些資金的特點就是在行情切換的時候,容易出現集中申購或集中贖回的現象。近一段時間,很多基金投資者將投資基金這一長期行為變成了短期炒作,這對市場的穩定性是非常不好的,容易引發惡性循環。
博時基金研究部總監王俊也不認可基金頻繁申贖的現象。在他看來,目前的市場調整是對前期市場結構的調整,並不會改變整體走勢。在此基礎上,基金投資者不必太過擔憂,“當前很多A股板塊、行業的估值依然不貴;整個A股的上市公司質量越來越高。此外,監管層正在積極推動中長期投資者入市,這將成為市場的穩定器,有利於市場健康發展。”
北京一家公募投研人士也表示,雖然A股出現了階段性調整,但目前基本面依舊向好。對於市場所熱議的“風格切換”、“牛市結束”等話題,目前下定論為時尚早。在此背景下,基金投資者的配置格局不應過於極端。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