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助力煤化工 中煤鄂能化每年從廢水裏淨賺1個億

5月12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煤化工廢水研究所所長韓洪軍教授向央廣網記者表示:煤化工企業完全可以實現廢水零排放,並且在水處理上企業可以做到減排與增收同步。這是“哈工大”團隊在內蒙古沙漠腹地專研8年的可喜成果。

央廣網記者瞭解到,在世界範圍內,現有工業廢水零排放處理技術普遍存在着工藝複雜、處理成本高等突出問題,並且產生大量無法處置的結晶雜鹽,成為行業內公認的技術難題。在我國,以燃煤發電、現代煤化工為代表的能源行業,消耗了大量水資源,產生了大量的工業廢水。尤其是能源大省內蒙古,由於長期乾旱缺水,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產業的發展,在能耗雙控、碳達峯、碳中和的新要求下,內蒙古能源發展格局面臨着嚴竣的形勢,只有在新的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解決困局。

“哈工大”助力煤化工 中煤鄂能化每年從廢水裏淨賺1個億

中煤鄂爾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央廣網記者 靳敏 攝)

為了進一步瞭解情況,記者日前赴鄂爾多斯市烏審旗中煤鄂爾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煤鄂能化)瞭解情況。5月的毛烏素沙漠腹地,依然少見綠色,汽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透過車窗,時而就能看到由主人帶着出來啃食乾草的牛羊,正是在這樣嚴重乾旱的缺水地區,培養出一家靠水吃飯的能源化工企業,並且實現了煤礦與煤化工廢水綜合利用零排放。

走進中煤鄂能,同行的幾個人下車後不約而同地提到“這裏沒什麼刺鼻的味道”。

作為煤化工企業,每天用水量巨大。在這個缺水的地區,中煤鄂能化公司是如何做到的?

中煤鄂能化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寧秋實向記者介紹,中煤鄂能化公司是中煤集團建設蒙陝能源化工基地,公司產出的大顆粒尿素主要依靠鐵路運輸銷往東北地區以及出口海外。由於公司所處地區無河流、湖泊等可供排放的受納水體,為解決項目生產用水,公司利用人工湖收集葫蘆素煤礦、中天合創、以及園區的礦井水、施工降水、雨水等,經公司已建水處理裝置處理後,用於化工生產。同時,與烏審旗政府共同建設了巴圖灣長輸管線,有效保障了項目的長期用水需求。

從2013年開始,哈爾濱工業大學煤化工廢水研究所所長韓洪軍教授帶着他的團隊來到了這片沙漠腹地,這一來,就是8年。如何實現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長久共生,尤其是煤化工企業,只有解決了這道難題,才算真正的過關。

他們開始了煤化工廢水零排放研究,建成了污水生化處理、中水回用、蒸發結晶等裝置,將化工裝置投料試車及生產運行的廢水全部回收處理,沒有向廠外排放一滴廢水。

2015年,韓教授團隊開始礦井水深度處理研究並建成示範裝置,有效解決了煤礦排水難題,分離的氯化鈉和硫酸鈉已作為產品銷售。“要麼説,韓教授太有辦法了,真的為我們整個行業帶來了福音和希望。”為我們做項目介紹的公司負責人周志遠顯得有些激動。

2017年11月,中煤鄂能化公司總投資4.6億的煤礦與煤化工廢水綜合利用零排放技術開始應用!3年多過去了,實踐證明,對於整個能源化工行業來説,這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時刻。寧秋實為記者細細算了一筆經濟賬,項目年回收礦井水1440萬噸,回收收入約1.04億元,年回收淨水1400萬噸,回收收入1.4億元,年生產氯化鈉、硫酸鈉3.1萬噸,銷售收入465萬元,裝置年運行費用約1.4億元,新增税收250萬元,減免排污費150萬元。同時,該項目建成後,每年可節約3萬噸混鹽堆放、轉用等處理費用,有效避免了環保風險。公司年直接經濟效益達1.0765億多元!

做為國內首家系統性引進廢水零排放和資源化利用技術的企業,中煤鄂能化也填補了行業空白,韓洪軍教授表示:目前成功運營3年,基礎數據得到大量的收集,技術層面已經完全成熟,可以順利推廣至類似項目工程。

隨着我國節能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特別是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能耗“雙控”的決策部署,煤化工能源行業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對於能源企業來説,任重而道遠。寧秋實告訴記者,目前,煤化工項目的用煤、用水、用能、環境容量指標獲取難度越來越大,要想高質量發展,在藉助現有優勢資源的前提下,必須提高企業在生產中的科技含量,扭轉以單一產品為主的被動局面,拓展產業領域,延伸產業鏈條,從而實現多元化轉型升級。(央廣網記者 靳敏)

【來源:央廣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94 字。

轉載請註明: “哈工大”助力煤化工 中煤鄂能化每年從廢水裏淨賺1個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