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小故事】灣區故事會:精彩剛剛開始

【大灣區·小故事】灣區故事會:精彩剛剛開始

4月19日晚,“大灣區·大未來——灣區花正開”故事會現場。人民日報記者 張武軍攝

4月19日,“大灣區·大未來人民日報前方報道組”來到廣州圖書館,在書香氛圍濃郁的學術報告廳中聆聽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故事會。

台上的分享者來自大灣區各行各業,有醫療界的翹楚、教育路上的先行者,也有科創產業的探路先鋒、文旅產業資深藝術家。他們有的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也有的是被大灣區蓬勃的活力吸引而來。他們的故事,是大灣區發展的生動寫照。

科技灣區:自主研發優勢互補推進灣區發展

謝黎煒是西安小夥。他説,自小他就希望成為科學家,後來留美學習營養學。

“我們總説,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籍。我們許多留洋的科學家都是非常希望為國爭光效力的。”謝黎煒説。

帶着這個想法,2017年,他來到廣州,成為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教授。他們團隊的研究重點之一,就是解決進口菌種資源應用“卡脖子”問題。“通過研發,我們得到了需要的產品,並和香港一些醫院合作,一起解決疾病輔助治療。”

謝黎煒的故事在大灣區不是個例。其它幾位嘉賓也表示,他們的機構、企業中也有不少海外留學歸來的人才。目前,大灣區的產業發展勢頭正盛,正不斷吸引海外人才湧入,並且正逐步形成自主研發為主、交流互促的科研環境。

張光南是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穗港澳區域發展研究所教授。在他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有一個很大的優點,那就是優勢互補,產業豐富。“我們團隊經過研究發現,大灣區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這跟國際上很多灣區不一樣。並且,粵港澳大灣區還是少有的‘多元、多級、多中心’灣區,這就對產業發展有更大的促進作用。”

灣區發展成功與否,往往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張光南説,身在其中,他們可以清晰看見國家建設大灣區的決心;同時,毋庸置疑大灣區的地理位置符合交通便利等地理因素;而在“人和”方面,目前大灣區正不斷促進各個地市在行業內的交流,以期產業發展獲得最大效益。

“就好比在醫療行業,大灣區不僅有跨境醫療合作,也有資格互認對接、產業鏈優勢互補等,這為大灣區醫療產業發展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他説。

生態灣區:年輕一代將環境問題放在了心上

説到生態,一路走來,大灣區的生態環境建設着實令人印象深刻——在江門市區,城央綠廊河濱休閒景觀帶人來人往,慢跑的、打球的在這裏各得其所;在新會,小鳥天堂裏的白鷺雄赳赳氣昂昂地立在水中,有人靠近也並不驚慌;在深圳,水清岸綠的大沙河如今已經是“大清河”,水質提升讓賽艇運動在此興旺起來……

“廣東省每萬元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0.57噸。”廣州碳排放交易所總裁孟萌張口便報了一組數據,令記者精神一振,“這個數據僅在北京之下,是全國第二低的水平。近年來,大灣區在發展的同時,是非常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

“環境正義”,是廣州市社會科學院政法所副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學博士彭林提及的一個概念。“根據我的觀察,近十年來,廣東省內環境治理意識的提升有三個特點。首先,就是專業性越來越高;其次,是跨界合作,比如社區開始主動加入,並提倡綠色消費等;第三,就是越來越多青年人的力量,正在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公共事務。”

用他的話來講,就是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在乎環境正義了。“我發現,很多80、90、甚至00後,越來越頻繁地交流、相互學習,比上一代更積極地為環境需求提供解決方案。可以説,這一代年輕人的責任心越來越重,他們將環境問題放在了心上。這對於生態建設、對大灣區未來的整體發展是有很大意義的。”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如今,在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的心裏,“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再虛無縹緲,對於生態環境的愛護真切落實在每一次生態行動中。

人才灣區:培養大灣區未來生力軍

“由於工作等原因,不少港澳人士的孩子需要在內地上學。怎麼科學設置港澳課程是我們的工作重點。”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執行董事鄧強光説。

暨大本色,灣區底色,港澳特色——將港澳學生培養成自覺擁護祖國統一、擁護一國兩制、為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發展做貢獻的堅定愛國者,是該校的辦學目標。

“我們今年的招生指標只有300,但是到目前,報名的人已經有1000多人。説明這個教育需求是很大的。”

很多故事在大灣區各個角落發生,許多“未知”還有待發掘。

廣州交響樂團(以下簡稱“廣交”)就是剛被髮掘不久的一個“未知”。“剛來時,我特別驚喜地發現,廣交還有它的附屬青少年樂團。”樂團常任指揮景煥説,“這在中國還是比較少見的。”

景煥在美國和巴西的交響樂團都有過工作經歷。據她説,國外許多成熟的樂團都有自己的青年、少年交響樂團(以下簡稱“青交”“少交”),而青交、少交的存在意義遠不止為樂團培養儲備人才。如果翻看國外高校、企業錄取的人才簡歷,就會發現他們格外青睞在交響樂團待過的孩子。她用了四個詞來總結這些孩子的特質:時間管理、合作能力、抗壓能力、堅持度。

“很多人會讓孩子在家自己學習樂器。但在青交、少交團裏,孩子們會鍛鍊到更多技能,比如怎麼跟團隊配合,怎麼平衡學習和音樂的時間,怎麼在重複的練習中堅持下來等等。説白了,這些也是綜合能力的提升、社會技能的提前鍛鍊,對孩子的成長來説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景煥説,她希望未來中國能有更多孩子有機會在樂團中找尋樂趣、鍛鍊技能。

不難想象,這樣培養出的綜合性人才會是大灣區未來的生力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78 字。

轉載請註明: 【大灣區·小故事】灣區故事會:精彩剛剛開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