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綠色低碳,他國的“言”與“行”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財經

隨着氣候變化挑戰日益嚴峻,全球氣候治理進程推進,低碳發展成為全社會經濟、能源和技術轉型的關鍵詞。目前,全球範圍內已有114個國家宣佈提出強化的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自主貢獻目標,121個國家承諾2050年實現碳中和。下面,就讓我們來梳理一下,在綠色低碳發展轉型方面,其他國家的“言”和“行”。

出台轉型戰略與規劃

歐盟、世界銀行提出了針對疫情後的經濟復甦可持續措施清單,建議各國政府將國家自主貢獻方案(NDC)、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措施、低碳綠色的技術、金融與税收政策等整合到經濟刺激方案中。歐盟2019年年底發佈“綠色新政”,承諾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並出台了關於能源、工業、交通等七個方面的政策和措施路線圖。美國眾議院在2020年6月發佈《氣候危機行動計劃》報告,提出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國家的首要任務,要實現2050年温室氣體排放比2010年減少88%、CO2淨零排放目標,並從經濟、就業、公共健康等領域詳細闡述未來擬採取的措施。

推動能源體系轉型

2000年以來,全球能源系統正在經歷快速的清潔低碳轉型,從傳統的以化石能源為主轉向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主,全球再電氣化的趨勢還將持續較長一段時間,煤炭的退出成為全球性大趨勢。全球煤炭消費量自2013年之後呈現明顯下降,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所佔的比重已經從1965年的37%下降至2019年的27%。同時,可再生能源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發展方向和世界能源供應增長的主體。全球已有近180個國家制定了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目標或政策;2010年至2019年,全球淨增發電裝機容量中,70%以上是光電和風電。

推動技術創新

科技創新是歐美等發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打造綠色競爭力的重要戰略。歐盟認為新技術、可持續的解決方案和顛覆性創新對於實現“綠色新政”目標至關重要,為此將通過941億美元的研發項目“地平線歐洲(2021—2027)”支持有關研究和創新工作,該項目預算中至少有35%的資金將用於資助新的氣候解決方案。美國總統拜登在上任後將重點發展零碳電力、零碳交通及零排放汽車、零碳建築、零廢物製造業,並推動碳捕集、下一代核能、電動汽車等前沿技術創新。

發展循環經濟

歐盟將循環經濟作為綠色新政的支柱之一,將其視為經濟社會發展與污染排放脱鈎的基本路徑和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在2015年循環經濟行動計劃的基礎上,歐盟於2020年3月發佈新循環經濟行動計劃,將循環經濟理念貫穿產品設計、生產、消費、維修、回收處理、二次資源利用的全生命週期,將循環經濟覆蓋面由領軍國家拓展到歐盟內主要經濟體,加快改變線性經濟發展方式,減少資源消耗和“碳足跡”,增加可循環材料使用率,擬藉此引領全球循環經濟發展。

以投融資政策為導向

實現綠色低碳轉型需要通過經濟政策向全社會和市場主體傳遞清晰的信號。從2013年世界銀行宣佈退出煤炭和煤電領域的投資以來,截至2019年2月,已有100多家全球性金融機構宣佈退出或限制在煤炭和煤電領域投資的政策或聲明,有34家全球性私有商業銀行宣佈退出或限制煤炭行業的投資,有力助推了世界範圍內的能源體系變革。韓國在2020年7月宣佈了一項投資160萬億韓元(約1330億美元)的綠色新政,到2025年在數字和綠色領域創造190萬個就業機會。該新政包括增加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逐步取消在國內和海外的煤炭投資並實行碳税。

促進全社會共同參與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提振全社會公民的共同意願。據聯合國統計,截至2019年9月,全球共有102個城市承諾將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已有墨爾本、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等20多個城市提出早於2050年實現城市零排放。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在通往淨零排放道路中也發揮着關鍵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已有100多個跨國公司和高校提出不晚於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和計劃。

(作者:楊秀、董文娟,分別系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員)

(學術指導:譚顯春,系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