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一道光,綠到咱發慌。
進入三月份以來,每當深夜打開投資市場行情界面,映入眼簾的就是一片綠色。
看着自己的資產每天都在縮水,不少人心態幾近崩潰。咬咬牙割肉吧,心裏又難受,握握拳守着吧,心裏也難受。
很多人問我該怎麼辦,我只能説現階段心態崩了的朋友,你們的出發點就有問題。
我能理解大家投資就是為了賺錢的心態,但大家似乎沒有理解清楚投資是什麼,因此,我確實無法理解市場一波動就像無頭蒼蠅一樣的投資者。
這麼説可能有點空洞,我用一個身邊朋友的例子,給大家傳達一個靠譜的理念。
“思路決定判斷,心態決定未來”。
朋友小趙是一個妥妥的“打工人”,工科出生,一畢業就應聘到了大公司上班做技術,福利待遇挺好的,一年收入大概是15萬。
小趙和我關係不錯,我經常會在朋友圈發一些理財、保險等等的文案,他偶爾會點個贊,但是從來沒有主動諮詢過我。
去年五月份的時候,他突然打電話給我,問我為什麼最近銀行的理財收益為什麼越來越低了,有的甚至僅僅比定期存款高一點點。
細問之下我才知道,小趙每年都可以存五萬多塊錢,起初只是把錢存入定期,後來自己學習了一些基本的理財知識,瞭解了一下銀行的理財產品,發現收益率要高於定期存款,而且存續期間更短。
這些年他就選擇風險最低的理財產品購買,每年可以獲得4%左右的收益率,他自己感覺還不錯,所以也就沒有諮詢過我。
可現在收益率實在太低了,又不想再存定期,周圍的朋友都説基金現在是撿錢,但是他又不太懂,所以才想到來問我。
而他開口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個產品/基金有沒有風險?”
“有風險我就不考慮了,可能明年自己打算買個房子。”
原來,很多人都把風險和虧損畫了等號。
定期沒有風險嗎?有!只是風險比較低。股票就一定會虧損嗎?不!還是有人賺到了錢的。
那,風險為什麼就會等於虧損呢?還是説,我們壓根承受不了一丁點的風險損失?
於是,我向他普及了兩個觀點:第一,你的風險承受能力並不是0,只是沒有那麼高,覺得自己不太懂,所以拒絕邁出第一步。
第二,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説,自己的決策和判斷,並不一定都是錯的,一定有盈利的概率。
大家在銀行買理財之前,都會做一個風險評估問卷,不測評完無法購買產品,有的朋友很認真地回答問題,有的朋友就會瞎選。
其實這個問卷是很有必要的,上面的題目就是全面的對客户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一個評判,比如有一題自己本金在虧損多少的時候會不安,有的人選擇10%以內,有的人選擇30%以內。
這其實就是一個捫心自問,假設自己有10萬塊錢,我們真的連虧損一萬的勇氣都沒有嗎?虧損了一萬自己的生活就會一團糟嗎?
如果你是這樣的,那我相信最後問卷的測評一定是風險厭惡型投資者,在銀行能購買的產品肯定是中低風險的,那麼你現在進入基金市場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如果你不是這樣的,那麼我們在適合的風險水平下,選擇能承受的產品,又有何妨呢?
考慮到小趙的實際情況,我建議他購買債券型基金,債券持倉比例在80%以上的那種,現在已經過去了快一年了,目前他的年化收益率在7%左右。
相比於定期,收益率翻倍了;相比於混合型基金,穩定性更強了,這就是合理配置。
當然,我並不是説所有的朋友都適合債券型基金,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這個例子也主要是説明兩個問題,第一是合適,第二是心態。
反觀現在很多投資者,稀裏糊塗地就進入了基金市場、股票市場,稀裏糊塗地又補了倉或者割了肉,辛辛苦苦一整年,居然還是變成了韭菜。
誰的問題?自然是自己的問題。
就算市場行情前景很好,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是從長期來看,會是一根逐漸上升的線段,而拉大到每一天,則是由各種坑坑窪窪組合而成。
只是,在這些坑中,有的人再也起不來了,有的人觸底反彈了。
讓自己隨時保持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姿態,應該是投資領域的常態,而不要過於相信別人,應該是對自己負責的基本認知。
我們只賺自己認知範圍以內的錢,這錢賺得踏實,也是我們應該並且可以賺到的。
最近的基金市場,確實有些難受,跌得人心惶惶,但大家其實都差不多,不管是大咖還是小白。
而最大的區別在於,當行情扭轉的時候,誰又能順風而行賺到更多的資金呢?
請相信行情就是試金石,花了心思也一定有所成長。不如就趁着這個機會,好好審視一下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心態吧。
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整資產配置,該金盆洗手的金盆洗手,該退出一部分的退出一部分,讓自己以更完美的姿態迎接後續的或好或壞行情吧。
(感謝您的關注,期待您的留言和討論,希望能給您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