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中國一直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得益於中國的龐大市場需求,澳大利亞出口商賺得盆滿缽滿,鐵礦石、煤炭、旅遊、農業、國際教育等行業也蓬勃發展起來。然而,澳大利亞一邊享受着中澳貿易帶來的實惠,一邊卻積極迎合美國遏華政策,甘當“反華急先鋒”。
尤其是今年,莫里森政府在對華問題上頻頻做出錯誤選擇,不僅推動所謂新冠疫情“國際審查”,還聯合多國發表涉港聲明,甚至鼓譟所謂“脱鈎論”,導致兩國關係大幅倒退。由於莫里森政府執意反華,澳出口商因此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大。
近段時間,澳媒大肆炒作所謂“中國貿易禁令”,聲稱中國將禁止7大類澳產品的進口,包括煤炭、大麥、木材等,讓澳出口商憂心忡忡。雖然“貿易禁令”沒有如期到來,但澳總理莫里森似乎無意平息疑慮,反而對華強勢撂話稱,“任何時候,我們都將為國家利益而努力,將按照我們的價值觀行事”。
在澳媒盛傳“貿易禁令”之際,不少澳出口商開始着眼於尋找中國以外的替代市場,例如印度、沙特等國。然而,輿論普遍認為,澳經濟發展已對中國有很大依賴,想找替代市場的做法基本上是徒勞的。
據數據顯示,2019年澳大利亞對華出口了其所需鐵礦石的60%和約60%的煉焦煤;澳生產的近60%的大麥、約94%的龍蝦和70%的穀物都出口到了中國。中國留學生每年在澳總支出近150億澳元。
香港《亞洲時報》指出,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唯一能切實讓澳大利亞再次成為“幸運大陸”的國家。但中國不是真的需要澳大利亞產品,也可以用其他國家的產品來替代。
德意志廣播電台的評論也認為,澳大利亞對中國的需要遠遠超過中國對澳的需求,澳出口行業正成為其強硬對華政策的“主要受害者”。
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院主任詹姆斯·勞倫森坦言,澳大利亞將盡力實現多元化,但最終也無法用一個類似的大型經濟體來取代中國,因為根本不存在這樣的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