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近年來,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有序推進,共批准設立100多家外資銀行、保險、證券、支付清算等機構。國內外經濟專家分析認為,中國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市場吸引力持續增強,外資機構的參與也帶動境內金融機構的成長,為中國金融業注入新的活力,有助於中國金融業實現更高水平、更高層次和更加健康的發展,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巨大動能。
外資更加看好中國市場
今年6月,首家來自新加坡的合資券商——星展證券(中國)有限公司獲得中國證監會頒發的許可,可正式對外開展業務。從首批在華成立法人銀行的外資銀行之一,首批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的直接參與者,到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指定的首批境外客户保證金存管行,新加坡星展銀行在中國的發展足跡,折射出中國金融業開放的格局。
“在過去40餘年裏,中國建立起龐大的現代金融體系,金融行業發展日新月異。在這一進程中,中國對外開放循序漸進,成效有目共睹。外資金融機構在華業務得到快速發展。”星展集團中國區總裁葛甘牛説。
中國金融開放蹄疾步穩,成為新一輪對外開放中的重要一環。越來越多外國企業抓住機遇,加快佈局中國市場。
麥肯錫中國區金融研究中心去年10月發佈的《中國金融開放新機遇》報告指出,2018年中國宣佈大幅度放寬金融市場準入。與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相比,此輪金融開放,無論在金融牌照開放廣度、業務資質開放深度還是開放速度上,都超過上一輪。德意志銀行研究團隊預測,中國在全球經濟金融體系中的權重和影響力將持續擴大,加上金融市場開放舉措加速落地,國際投資者和市場參與者更加看好中國市場。
自去年中國金融業准入負面清單正式清零以來,外資獨資和外資控股的金融機構在中國市場不斷湧現。今年7月17日,中國首家外商獨資貨幣經紀公司——上田八木貨幣經紀(中國)有限公司正式開業。此前一個月,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成為首家獲准在中國獨資開展公募基金業務的外商資產管理公司。7月1日,貝萊德基金上報首隻公募產品,這意味着其首隻公募基金即將正式面世。
中國實施外商投資法和相關配套法規,進一步縮減了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給外國投資者和外商投資企業營造了更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投資環境,令日本瑞穗金融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太田智之印象深刻。“這項法律讓外資企業更好地在中國發展,也讓中國民眾享受到更好的服務。”在太田智之看來,中國金融市場持續擴大開放對中國和世界都大有裨益。
人民幣吸引力持續增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發佈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COFER)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幣外匯儲備總額由去年四季度的2694.9億美元升至2874.6億美元,連續9個季度實現增長。同時,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佔比提升至2.45%,創下2016年第四季度IMF報告該數據以來的新高值。分析人士表示,人民幣在COFER的增加,反映出人民幣在全球經濟中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
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高盛分析師在日前發佈的報告中預計,人民幣在全球央行(中國除外)的儲備份額在未來5年將升至6%—7%,這意味着將帶來3500億至4500億美元的人民幣資金流入。人民幣資產的較高收益吸引全球目光。預計到2030年,人民幣將成為世界第三大儲備貨幣。摩根士丹利此前也做出類似預測,認為未來10年內人民幣可能佔據全球外匯儲備資產5%—10%的份額。
比利時布魯蓋爾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艾麗西亞·加西亞·埃雷羅長期關注中國金融市場發展。“隨着中國經濟穩定復甦並持續增長,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在跨境支付中的重要性有所上升。”
自今年10月29日開始,中國國債將被納入富時世界國債指數。此前,中國債券已先後被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和摩根大通全球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中國債券“集齊”全球三大主流債券指數,順應了全球投資者的呼聲。
中國債券納入全球三大主流債券指數,反映了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金融持續擴大開放的信心。“各方已就中國金融市場的地位與增長前景達成共識。”麥肯錫報告指出,中國金融業結構性變革孕育重大業務機遇,引起全球廣泛關注。“從全球來看,中國各金融行業的市場規模均十分可觀並保持良好成長,外資極為看好中國金融業在全球的市場地位及未來增長潛力。”
中國營商環境不斷改善
受訪專家認為,這一輪金融開放,不僅是在持續完成中國對世貿組織的承諾,更是中國對金融體系進行結構性調整的主動選擇,將加快推動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
“中國吸引外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營商環境的不斷改善。”比利時—中國經濟貿易委員會主席貝爾納·德威特觀察到,中國不斷完善的法治體系和更加高效的司法系統,為在華投資的外國公司提供了良好法治環境,也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良好法治環境。
光大銀行首席銀行業分析師王一峯表示,金融開放是中國對外開放向高水平邁進的標誌,也是中國經濟進一步融入國際市場的體現。加快對外開放有助於引進新的管理經驗、產品體系和風控技術,提升中國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同時,也需要增強防範風險能力,加強宏觀審慎管理,提高金融監管的專業性和有效性。
在葛甘牛看來,中國進一步加大金融開放力度可以更好地促進外資金融機構“引進來”和中資金融機構“走出去”,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金融支持。“外資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和企業文化與中國本土實踐相結合,兩者相得益彰,也增強了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長期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金融業已經成為數字技術應用最為深入、數字化最為迫切的領域之一,全球領先金融機構都非常關注中國在金融科技業務模式上的創新和突破。“他們希望通過在該領域與中國合作,獲取新的能力,並複製到全球市場。”葛甘牛認為,隨着數字化發展,金融領域和金融企業如何把握新的業務增長點,同時防範潛在風險,是所有從業者在中國金融持續開放背景下面臨的新挑戰,也是新機遇。
(本報北京、曼谷、布魯塞爾、東京8月11日電)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12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