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號!“主動應對,提振信心”,央行重磅報告!海外政策效應顯現

  5月9日,人民銀行發佈《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相比於上季度,本季度報告對於下階段的貨幣政策安排更加強調紓困困難行業、脆弱羣體,並加大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實施力度。

  對於下階段貨幣政策的安排,《報告》表示,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穩字當頭,主動應對,提振信心,搞好跨週期調節,堅持不搞“大水漫灌”,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落實好穩企業保就業各項金融政策措施,聚焦支持小微企業和受疫情影響的困難行業、脆弱羣體。用好各類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

信號!“主動應對,提振信心”,央行重磅報告!海外政策效應顯現

  上述表態總體與2021年第四季度的報告一脈相承,只是此次《報告》新提出要“主動應對,提振信心”。此外,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方面,此次《報告》突出要“引導金融機構合理投放貸款,促進金融資源向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和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企業、行業傾斜”。

  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近日表示,中國貨幣政策的首要任務是維護物價穩定。《報告》認為,未來PPI可能延續總體回落態勢,同時也要謹防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來的輸入性通脹壓力。總的來看,我國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工農業產品和服務供給總體充裕,消費、投資需求仍處在恢復之中,貨幣政策保持穩健取向,有利於物價走勢中長期保持穩定。

  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牽引作用

  《報告》對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內貨幣政策做出部署。為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穩定增長,密切關注國際國內多種不確定因素變化,深入研判流動性供求形勢,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進一步提高操作的前瞻性、靈活性和有效性,穩定好市場預期。培育和激發實體經濟信貸需求,引導金融機構合理投放貸款,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發揮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牽引帶動作用,將是下階段貨幣政策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的主要抓手。一方面,《報告》提出,要用好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政策,適時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發揮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作用,加大對涉農主體、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住宿餐飲、批發零售、文化旅遊等接觸型服務業及其他有前景但受疫情影響暫遇困難行業的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繼續實施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支持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三個重點減碳領域,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支持煤的大規模清潔生產、清潔燃燒技術運用等七個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領域。

  央行近期增加1000億元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額度,專門用於支持煤炭開發利用和增強煤炭儲備能力。《報告》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人民銀行通過兩個工具分別向相關金融機構發放資金530億元、198億元,合計728億元。自實施以來,人民銀行通過兩個工具累計發放資金1386億元、225億元,合計1611億元。

  此外,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和普惠養老兩項專項再貸款落地生效,對符合條件的科技創新貸款和普惠養老貸款提供再貸款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科技開發、技術改造和普惠養老機構等的金融支持力度。

  在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方面,《報告》提出,進一步抓好已有金融紓困政策落實,督促指導金融機構主動作為,精準發力,合理投放貸款。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再次強調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穩妥實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支持各地從當地實際出發完善房地產政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加速收緊的影響正顯現

  隨着近期海外發達經濟體加快貨幣政策調整步伐,其對新興經濟體的外溢效應逐步顯現。《報告》分析了海外經濟金融形勢,認為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加速收緊的影響正在顯現。2022年以來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加快,在此背景下全球股、債、匯市場波動明顯加大,跨境資本流動更不穩定,溢出效應已在顯現。而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收緊進程目前尚在起步階段,未來演進及影響值得高度關注。

  《報告》認為,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和烏克蘭危機導致風險挑戰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從外部看,一是國際地緣政治局勢緊張,不僅擾動全球糧食、能源供給,造成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而且導致供應鏈和國際貿易受阻,全球化進程面臨挫折。二是主要發達經濟體通脹屢創數十年新高,正在加快加碼收緊貨幣政策,可能帶來新的擾動和溢出效應。三是全球疫情還在蔓延,給世界經濟復甦帶來波折和挑戰。

  從國內看,經濟發展面臨的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依然存在。突出表現為近期疫情點多、面廣、頻發,對經濟運行的衝擊影響加大。一是餐飲、零售、旅遊等接觸型消費轉弱,部分領域投資仍在探底;二是一些企業出現停產減產,市場主體困難明顯增加;三是貨運物流和產業鏈供應鏈運轉出現摩擦,經濟循環暢通遇到制約。

  對於近期人民幣匯率兑美元匯率的快速貶值,《報告》認為,2022年以來,跨境資本流動和外匯供求基本平衡,市場預期總體平穩。市場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起決定性作用,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彈性增強,發揮了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的功能。

  對於下階段的外匯政策,《報告》提出,將穩步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發揮匯率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功能。加強預期管理,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存款自律定價機制再改革:參考10年期國債收益率+1年期LPR

  去年以來,為進一步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再提速,此次《報告》以專欄形式專門梳理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措施和政策考量。

  先看過去幾年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時間線:

  1、2015年10月,人民銀行放開了對存款利率的行政性管制,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簡稱利率自律機制)成員在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內自主確定存款利率水平。

  2、2021年6月,人民銀行指導利率自律機制優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形成方式,由存款基準利率乘以一定倍數形成,改為加上一定基點確定。

  3、2022年2月,指導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發佈《關於加強協議存款自律管理的倡議》,督促金融機構依法合規開辦協議存款,加強存款利率監管,規範協議存款等存款產品的利率定價行為。

  存款利率最新一次市場化改革是發生在2022年4月。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召開會議,鼓勵中小銀行存款利率浮動上限下調10個基點左右,銀行負債成本進一步下降,保證金融機構的穩定經營。調整之後,中小銀行定期存款利率的加點上限為65個基點。

  更為重要的是,存款自律定價機制再度改革“升級”。《報告》透露,由於存款市場競爭激烈,實際執行中,很多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利率接近自律上限。這在一定程度阻礙了市場利率有效傳導,存款利率難以跟隨市場利率變化。2022年4月,人民銀行指導利率自律機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自律機制成員銀行參考以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代表的債券市場利率和以1年期LPR為代表的貸款市場利率,合理調整存款利率水平。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顏色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存款利率加點的確定將更多發揮市場化機制,上限由LPR和十年期國債利率加權計算得到,未來要繼續發揮LPR和十年期國債利率對存款利率加點的影響,打通貸款利率和市場利率向存款利率的傳導,優化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降低銀行的負債成本,進而帶動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在銀行負債成本降低的帶動下,未來或存在不降準不降息,但LPR主動下調的情況。

  從銀行落實的成效看,工農中建交郵儲等國有銀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銀行均已於4月下旬下調了其1年期以上期限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利率,部分地方法人機構也相應作出下調。根據最新調研數據,4月最後一週(4月25日-5月1日),全國金融機構新發生存款加權平均利率為2.37%,較前一週下調10個基點。

  《報告》強調,建立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重在推進存款利率進一步市場化,對銀行的指導是柔性的。銀行可根據自身情況,參考市場利率變化,自主確定其存款利率的實際調整幅度。對於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及時高效的金融機構,人民銀行給予適當激勵。新的機制建立後,銀行的存款利率市場化程度更高,在當前市場利率總體有所下行的背景下,有利於銀行穩定負債成本,促進實際貸款利率進一步下行。下一步,人民銀行將完善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優化央行政策利率體系,加強存款利率監管,着力穩定銀行負債成本,發揮LPR改革效能,推動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

來源:證券時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23 字。

轉載請註明: 信號!“主動應對,提振信心”,央行重磅報告!海外政策效應顯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