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5月8日電 (薛宇飛 實習生 胡靜蓉)7日,易方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易方達)發佈公告稱,基金經理林森因個人原因離職。據Wind數據顯示,林森管理的公募基金規模在2021年四季度末超過千億元人民幣,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也有近700億元,稱得上行業頂流。林森將去何處任職暫不得而知,但外界多將此與當前的“公奔私”現象相關聯。
2022年以來,公募基金經理的離職數量已超過百人,其中不少人選擇加入私募機構。國內的“公奔私”大致始於2007年,如今又有董承非、周應波、葛晨等一批基金經理或創業開設公司,或加盟大牌私募。從過往轉向私募行業的公募基金經理的業績表現看,他們整體都取得了較好收益。
林森管理規模一度突破千億
林森的離職早有端倪。從今年4月底開始,他管理的基金開始增聘了易方達其他經理共同管理,例如,易方達瑞弘、易方達瑞通增聘韓閲川為基金經理,易方達裕景添利增聘李一碩為基金經理。
公開信息顯示,林森自2007年1月至2012年4月任道富銀行風險管理部風險管理經理、外匯利率交易部利率交易員;自2012年4月至自2015年2月任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基金管理部基金經理;2015年4月,加入易方達。
與其他基金經理一樣,林森的管理規模在近兩年快速擴充。Wind數據顯示,2020年初,林森的管理規模站上300億元台階,到2021年一季度末,規模突破500億元,基金數量為7只,而到了2021年四季度末,管理規模已達到1071.04億元。不過,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又退回到692.40億元。
在林森管理的基金中,有幾隻收益表現突出。2015年11月,林森開始擔任偏債混合型基金——易方達安心回饋的基金經理。在其任內,該基金的規模達到90億元,回報為127.53%,收益率在偏債混合型基金中排名靠前。當然,這並非林森一個人的功勞,在2015年5月至2021年9月期間,該基金還有另外一位基金經理——張清華,他也是易方達中的知名人物。
林森還擔任易方達瑞程基金經理長達5年,任期內回報達183.02%。易方達裕祥回報是他管理規模最大的一隻基金,規模超過400億元,任期內回報為53.85%。
年內離職公募經理超百人
基金經理離職已是屢見不鮮。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5月7日,在177家基金公司中,今年已經有102個基金經理離職,高於2019年-2021年的92個、77個、83個。截至今年5月7日,177家基金公司共計有2966個基金經理,新聘基金經理數量為181個。
離職的基金經理中,有為數不少的人都選擇轉向私募基金行業,其中不乏董承非、周應波、沙駸、葛晨、熊志勇、崔瑩、程志田、韓茂華、汪蘭英、楊鵬、謝軍、焦東偉、郭盈、馮士禎等較為知名的基金經理。
今年1月,從業達15年、興證全球基金副總經理董承非因個人原因離職。到2月,他正式加入上海睿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睿郡資產),任公司管理合夥人、首席研究官。他過去管理的公募基金業績較為突出,興全全球視野股票基金、興全趨勢投資混合基金在其任職期間的回報均超過300%。
今年2月,博時基金原基金經理葛晨加盟高毅資產,後者彙集了不少市場經驗豐富的投資經理;華安基金原投資總監崔瑩則在近日選擇加盟一家新成立不久的私募;寶盈基金原基金經理肖肖雖暫時不知道下一站是哪裏,但此前有報道稱,他也將加入私募機構。
林森離開易方達後將去向何處,暫時沒有確切消息,但外界多猜測他會去私募謀職。根據披露,在2021年,林森曾兼任過2個私募資產管理計劃的投資經理,上述私募資產管理計劃分別於2021 年8月、2021年9月終止。
不過,根據今年4月1日實施的《證券基金經營機構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從業人員監督管理辦法》的規定,證券基金經營機構不得聘用從其他證券基金經營機構離任未滿6個月的基金經理和投資經理,從事投資、研究、交易等相關業務。這意味着,即便林森想入職其他證券基金經營機構,也需等待一些時日。
其實,私募機構不僅對公募基金經理有着較大吸引力,券商從業者也對它垂涎已久。例如,2021年5月,中泰證券研究所原副所長篤慧創辦上海領久私募,並完成備案登記。2021年6月,北京匯信聚盈私募基金登記備案,其實控人朱焱曾在2017年5月至2021年1月擔任中信建投證券資產管理部高級副總裁。
究其原因,“奔私”無外乎可以獲得更好的收入、待遇,以及在投資策略上能更加靈活、多樣。對比公募基金在投資方向、比例上有比較嚴格的限制,私募基金的投資限制較少,甚至在市場環境不好的情況下,還能靈活選擇空倉。
“公奔私”後業績整體較好
梳理發現,國內的“公奔私”浪潮大致始於2007年,當時肖華、趙軍等知名公募基金經理投向私募行業懷抱。而後,憑藉着2014年-2015年的牛市,胡建平等紛紛轉入私募陣營。
公募行業多年的經驗積累,讓不少“公奔私”的基金經理持續斬獲較好收益。2021年10月,朝陽永續統計了2021年代表產品淨值有更新的204位“公奔私”基金經理,其中業績為正的有116位,佔比達56.86%,業績超過30%的有11位。拉長時間維度,該機構統計三年內有業績的“公奔私”基金經理共159位,這些基金經理近三年年化收益平均水平為25.18%,僅有1位三年年化收益為負;近三年年化收益超過70%的基金經理有5位,年化收益超過40%的有13位。
今年4月,私募排排網對起始業績超過3年、從業背景為公募的超600位私募基金經理進行統計分析發現,他們近三年的平均收益是48.02%,其中,有35位基金經理近三年的累計收益翻倍。
但並不是所有“公奔私”的基金經理都能延續出色業績。例如,曾經公募行業的頂流王亞偉,自創辦千合資本以來,其業績並不十分出彩。私募排排網網站數據顯示,千合資本成立以來的收益為162.44%,近三年的收益為51.15%,今年一季度的收益為-16.03%。
另外,從短期看,目前二級市場表現欠佳,也對私募機構及經理帶來不小壓力。根據國金證券發佈的2022年一季度股票主動策略私募基金行業報告顯示,一季度股票主動策略的平均收益率為-13.27%,小幅跑贏滬深300指數,但其中僅有7%的產品取得正收益。從風險方面來看,近一年股票主動策略的平均最大回撤為21.22%。
為穩定投資人情緒,私募機構開始大規模自購。今年5月6日,加入睿郡資產不足3個月的董承非宣佈擬自購不少於4000萬元新基金,該消息引爆市場。有媒體稱,他是賭上了個人身家。私募排排網此前數據顯示,截至4月28日,今年已有18傢俬募機構宣佈自購,累計自購金額達到28.56億元。
這批“公奔私”基金經理未來的收益表現如何、能否扛過市場低谷,讓我們拭目以待。(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