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緒:全球抗疫主要矛盾可能將生變
隨着新冠疫苗接種在世界越來越多國家已經或即將進入實施階段,全球抗疫的主要矛盾或將逐漸發生變化。
新冠疫情暴發之初,全球抗疫的主要矛盾是如何在疫情急劇擴散的情況下儘快實現收治與隔離,儘早恢復社會經濟正常運轉。其中,中國最早實現疫情逆轉,最早成為全球疫情風險最低的國家之一,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也從第二季度起逐步恢復。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泰國等東亞國家在解決抗疫的這一主要矛盾上也取得相當可觀的成績。但以美國、英國為代表的歐美國家和以印度、巴西為代表的一些發展中國家則陷入疫情日益惡化的境遇。其中,美國的形勢尤為嚴峻,迄今死亡病例已經突破30萬。
這種情況下,那些率先取得抗疫成效的國家工作重點轉向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但自11月份尤其本月初以來,隨着美國輝瑞和莫德納兩家公司的疫苗先後獲准接種或即將獲得授權,尤其拜登政府上台後將把抗疫作為首要任務之一,美國的抗疫模式和疫情形勢被普遍認為即將發生變化。
美方官員預計,到明年2月底將能為1億美國人接種。按此速度,到2021年第二季度末,願意接種疫苗的美國人都可接種。如果這一計劃得以實現,美國疫情有望得到明顯緩解,美國經濟有望儘快恢復。同時,英國和加拿大等國也已批准BioNTech和輝瑞的疫苗。歐盟方面批准疫苗上市的相關程序也在加速。有報道説,面對新一波疫情衝擊,德國政府正敦促歐洲藥品管理局在聖誕節前批准相關疫苗上市。
當然,一些觀察人士對歐美國家能否如期實現大規模疫苗接種持懷疑態度,尤其是對最先實現疫苗接種的美英兩國。比如財政和組織等方面能力能否支持它們按照預期時間表完成接種計劃?再如一直有着反口罩和反疫苗聲音的美國民眾是否願意接種?
事實情況是,英美兩國在全民接種方面採用了不同組織方式。英國以官方的全國健康系統推動,是相對中央化的方式。美國則主要依靠州政府、地方政府、社區組織等,呈現較強的分權化特徵。雖然美國聯邦政府的能力廣受質疑,但美國分權化和以社會力量為主的疫苗接種方案,有效性不應被低估。
另有調查顯示,美國民眾願意接種疫苗的比例已經超過50%。隨着美國政府換屆和有關防疫抗疫的輿論出現轉向,美國人接受疫苗的比例可能還會有所提高。這種變化是可期的,比如以戴口罩為例,美國社會早期曾掀起抵制風潮,但最近幾個月以來,美國人戴口罩的比例已大大提高。
雖然世衞組織專家表示,即便已經接種疫苗的人羣,也應繼續採取預防措施。而且單獨依靠疫苗,也無法結束新冠疫情大流行。但疫苗的更大範圍接種和推廣還是給人帶來樂觀預期。全球抗疫的主要矛盾,當然也會隨之變化。屆時,率先控制住疫情的那些國家也需對形勢變化進行準確評估並進行順應性調整。
以中國為例,在繼續做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工作的同時,也需在疫苗和對外經貿合作領域做出必要調整和未雨綢繆的準備。為了保持在全球抗疫變局中的主動性,我國首先需要儘快推出全民疫苗接種方案,設定一個疫苗在全社會推廣和接種的時間節點,就此在疫苗生產、分配、運輸、接種等環節形成方案並啓動運行。在疫苗的國際合作上,我們還要履行承諾積極支持國際社會、尤其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疫苗接種。在此過程中可以“一帶一路”倡議和RCEP國家為優先方向,支持相關國家有序推動國內民眾接種疫苗。其次,還應着眼於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一定程度控制後,如何在後疫情時代的區域和全球經貿格局中開拓新局。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依然兇猛,各國乃至全球的防疫抗疫依然任重道遠。因應疫情形勢變化及時做出調整,是繼續把握各項事業主動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是復旦大學一帶一路與全球治理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