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對於權益類基金,乃至整個基金業都是歷史性的一月。
超百隻權益類新基金進入市場,馮波、李曉星等一眾明星基金經理掛帥,權益類基金髮行規模飆升,有基金單日吸金近2400億。同時,基金經理的影響力已超出了金融圈,張坤、蔡嵩松、侯昊等明星基金經理擁有了自己的微博超話和全球粉絲團,成為粉絲口中的“愛豆”。
但火熱背後,是基金經理的“冷處理”和基金公司的主動壓縮申購限額。
實際上,公募機構主動降温更深層的原因是,在當前的流動性下,大市值的白馬股——公募基金抱團股的估值已經很高。但在市場上很難找到更好的投資標的。此外,基民對明星基金經理的收益預期被“外界盛名”抬高,過往“愛豆”遭遇大額淨贖回的窘境。
權益類基金髮行規模飆升
基金經理出圈成“愛豆”
“以前提到坤坤,我想到的是蔡徐坤,但現在我滿腦子都是張坤。”“坤坤勇敢飛,iKun永相隨。坤坤不老,藍籌到老。”
1月,A股市場行情火熱,基金頻頻出圈,登上微博熱搜後,基金投資也開始飯圈化,不少明星基金經理擁有了自己的全球后援會和特有暱稱。
易方達的明星基金經理張坤,便是明星基金經理的“頂流”。張坤從業年限超過8年,年化回報超26%,是公募業內首位管理規模超千億的基金經理,此前重倉白酒、騰訊、美團等績優股令旗下的易方達中小盤混合、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獲得了出色而穩定的業績。
1月25日,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淨值大漲5.05%,“藍籌”登上新浪微博熱搜。有投資人留言,“坤哥,買你的基金看中的是細水長流,結果給你整得激情澎湃。”“5.05%,由人到神的封神之戰。”興奮的網友還創新了一個名詞叫“含坤量”,基民調侃稱,當天漲得不夠多的股票都是“含坤量”不夠的,跌的都是“含坤量”為負的。
這場“封神之戰”後,網友們為張坤建立了全球粉絲後援會和易方達張坤超話。截至1月27日晚,全球后援會的粉絲超過一萬,超話閲讀超過1300萬,發佈了741個帖子。
除了張坤,以“招商中證白酒指數基金”而聞名的招商基金的侯昊,和業績大幅起落的網紅基金“諾安成長”的管理者蔡嵩松等基金經理,也都在近日擁有了自己的粉絲後援會。
基民還熱衷於給基金經理組“CP”,也就是將自己的投資組合推薦給大家。包括:葛蘭、林鵬、王宗合組成的“蘭陵王”,謝治宇、廣發穩健、張坤組成的“謝廣坤”,劉蘇、大成高新技術、桂躍強組成的“蘇大強”。
伴隨着基金經理出圈的,是1月權益類基金髮行規模驚人。Wind數據顯示,截至1月末,今年以來新成立基金122只,募集總規模4901.4億元,這一規模僅次於2020年7月高點的5389億元,成為新發基金月度規模的歷史第二高點。權益類基金成為絕對的吸金主力。
截至1月末,2021年新成立的105只權益類基金,首募總規模達4502.76億元,佔新基金募集規模九成,超過了2015年5月的2952.26億元、2020年7月的3250.94億元。
2020年基民“跑贏”股民
90後基民助推基金經理“出圈”
“我之前跟別人聊的都是最近看什麼電視劇,現在聊的都是你最近看上什麼新基金嗎?”90後基民小方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之前網上有個段子,説變成中年人的標誌就是一堆人聚在一起聊的都是股票、基金,“那我們這批90後可能已經步入中年了”。
目前過半數的新基民是90後。Mob研究院發佈的《2020中國基民圖鑑》顯示,2020年上半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基民規模突破8000萬。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新增基民突破2000萬,新進入基金市場的羣體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佔了52.9%。隨着最老一批90後邁入30歲大關,這52.9%的新基民都是90後,甚至00後,其中24歲及以下的佔比為18.5%。
為什麼選擇基金,而非股票?主要是投資者們越來越傾向於將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基民王強(化名)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平時自己精力有限,不能緊跟市場做出正確的決策,“但我相信基金經理的專業程度,我更願意把錢交給他們。”
另一位基民則是因為去年基金的收益帶來的信心。基民李想(化名)説,去年他同時投資了股票和基金,但是即使在去年出色的行情下,他選擇的股票收益也低於基金的收益。“太難了,我不想折騰了”。
從數據上看,2020年基民終於“跑贏”了股民。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基金投資者的平均收益超14%,遠超此前機構公佈的股民全年平均3.6%的收益。
2020年,A股創業板指暴漲60%,滬指和深成指分別上漲13.87%和38.73%。結構性行情中,基金收益不俗,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主要基金類型平均業績分別為:標準股票型基金收益率54.99%,混合偏股型基金收益率59.57%,長期純債債券型基金收益率2.69%,普通債券型基金(可投轉債)收益率4.02%,貨幣市場基金收益率2.02%。
憑藉出色表現,在低利率時代,基金成為了大眾理財的主要方式。而帶動基金經理出圈的,是網友們在社交軟件上的“助推”。
在微博、雪球、知乎等平台,基民們會自發分享認可的基金產品以及基金經理,有些甚至會將自己的投資心得寫成“小作文”,詳細列出“選基方法論”。而粉絲團、超話則代表了年輕一代基民對基金經理的認可。一位長期持有張坤基金的基民表示,“別人的粉絲都是為愛豆花錢,我們的愛豆是為我們掙錢。”
也有投資者對基金投資“飯圈化”表示擔憂。基民張哲(化名)就表示,對基金經理過分關注本來就會給他們帶來壓力,擔心他們會因為日益增長的關注度喪失初心。一位投資者在微博上對張坤粉絲團表示,“你們都來了,那我就撤了”。
明星基金經理有渠道助力
新基金被“飢餓營銷”?
談到“追星”對於市場的影響,平安證券基金研究團隊執行總經理賈志分析稱,一方面,會加劇明星基金經理旗下基金規模急速擴大。另一方面,規模是每家基金公司的生命線,明星基金經理有流量,在市場上吸金能力強,基金公司不會拒絕,甚至“助推”明星基金經理發行新基金。新基金髮行時,往往會出現比例配售形成的“飢餓營銷”現象。
最近的市場也佐證了賈志的觀點。
由張坤管理的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四季度獲得83.97億份的淨申購,四季度末規模達236.22億份。張坤所管理的基金總規模達到1255.11億元,一舉超越廣發基金劉格菘,成為國內公募基金髮展20多年以來首位在管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超千億的基金經理。
金牛基金經理董承非管理的興全新視野獲得超50億份的淨申購。去年的冠軍基金經理趙詣管理的基金也有累計56.75億份申贖淨額。
今年1月,馮波管理的易方達競爭優勢企業混合單日“吸金”近2400億,創下公募歷史的紀錄,配售比例僅為6.2537%。這距離王宗合“掛帥”的鵬華匠心精選創下1371億認購紀錄,僅過去了半年。
在這場造星運動中,離不開渠道的身影。“爆款基金的誕生最離不開的還是代銷渠道的重點推介,渠道有動力打造爆款”,賈志説。
以認購金額創紀錄的易方達競爭優勢企業混合為例,“這隻基金認購額創紀錄跟渠道的力推有很大關係。對參與代銷的銀行和券商來説,當時這隻基金是重點任務,招行、交行、工行是代銷主力,本身銷售能力就很強。”一位業內人士分析稱。
財經大V望京博格解釋了為什麼“首次申購的基金才會出爆款、老基金的持續營銷不會出爆款”,原因很簡單:新基金認購費不打折,老基金認購費往往打折,這就意味着賣出同規模的基金,賣新基金賺的錢更多。
張坤管理的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2月1日淨值漲幅為2.24%,近一週跌幅為3.67%。
曾經的“一哥”“頂流”遭遇脱粉
1月的行情火熱,但也有人感到寒意。基金四季報披露的申贖淨額,讓我們看到曾經的“偶像”遭遇“脱粉”。
“這種追星,會調高投資者對於收益的預期。無論是對於基金投資人、基金經理,還是整個行業,我覺得都是不好的。”賈志表示。
他強調,歷年的“公募一哥”“公募一姐”,都是階段性的。市場是週期性的,如果基金出現較大的回撤,持有人較高預期下就會產生巨大的落差。這種情況很容易使基金經理成為矛盾的焦點,基金規模縮水還不是最差的情況,會對整個行業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憑藉10年平均年化24.94%的優秀業績,曹明長被譽為公募界“價值投資一哥”。他管理的中歐恆利三年定開從2017年11月1日至2020年11月1日,三年收益率11.72%,年化收益率僅為3.77%,跑輸業績基準漲幅14.17%。這導致該基金開放交易後,一個月內規模縮減了9成。基金四季報顯示,該基金規模只剩下4.31億元,較上一年同期縮水94.11%。
同時,曹名長總計管理的11只基金申贖淨額為-72.43億份,位列所有基金經理申贖淨額的倒數前三。業績嚴重低於預期是基金規模驟降的原因。
另一位遭遇大額贖回的“頂流”是王宗合。在去年的三季度末,他的管理規模達到554.26億元,排名全行業的第5名。而他管理的鵬華匠心精選在2020年四季度的淨贖回額為38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這隻基金就是前述曾創下當時一日認購金額最高紀錄的基金。該基金自2020年7月10日成立至去年三季度末收益為負,為-0.56%。
2019年一人包攬基金收益前三的劉格菘,其管理的廣發科技先鋒,在去年四季度遭遇淨贖回23.49億元。
“基金經理對於投資有自己的方法論,一般不會短期內大幅調倉,面臨市場波動時,一定會有收益不及預期的時候。”賈志表示,“追捧基金經理前,需要了解的是,基金經理的業績是有波動的,不是永遠都會特別好。”
“明星”、機構齊“降温”
多隻爆款基金申購限額
對於自己的“出圈”,基金經理普遍很“冷淡”。
招商基金的侯昊回覆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稱:“昨天有人告訴我,我才知道我有了微博的粉絲後援會,但我不是偶像”。另一位基金經理蔡嵩松的回覆更為“犀利”:希望大家理性買基金,不要賺了錢就叫我蔡總,虧了錢就叫我菜狗。
部分基金公司也開始釋放“降温”信號。
1月27日,張坤管理的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宣佈壓縮申購限額,將原有的10萬元申購上限調整至5000元。
這不是張坤旗下基金首次限額。去年末,張坤旗下的易方達中小盤宣佈,來自非直銷渠道的大額申購、大額轉換轉入操作,由此前單日累計不超過5000元,壓縮至單日不超過2000元。
1月內還有多家基金公司對旗下爆款基金限額。去年的冠軍基金經理管理的、被譽為“新能源龍頭基”的農銀匯理新能源主題混合,1月4日起單個基金賬户單日申購不超過1萬元。基金界的“頂流”謝治宇管理的興全合潤混合,自1月15日起,單個基金賬户單日申購、轉換轉入累計金額原則上不超過3000元。
基金公司主動控制規模,是為了配合基金經理的資產管理。賈志認為,大規模的基金更加考驗基金經理個人和身後公司的投研實力。按照現行的公募“雙十限制”,一般管理規模為50億-100億的基金經理,需要覆蓋三五十隻個股,但如果規模超過500億,基金經理需要覆蓋100-200只股票。
賈志認為,基金規模過大會給流動性管理增加難度。“我認為基金經理管理規模超過500億,就算很大了,實際上200億以上的規模就會對基金經理的管理構成一定壓力”,在他看來,雖然基金經理可以選擇優質賽道、集中持有,甚至多隻產品都持有優質的個股,但是因為基金的規模大,基金經理很難去投資一些非大票,包括中票和小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市場特徵發生變化,面臨流動性的壓力時,或“首當其衝”。
主動“降温”背後:
抱團股估值已到極致怕成接盤俠
實際上,公募機構主動降温更深層的原因是,在當前的流動性下,大市值的白馬股,也就是公募基金的抱團股的估值已經很高,部分觀點認為已到極致。但在市場上,很難找到更好的投資標的。
基金抱團,是近期市場上的熱詞,也引發了一些基金的擔憂。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愛豆”基金經理李可(化名)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我們所有抱團的股票,從基本面上來説還是很優質的。抱團不是這些白酒、新能源等抱團股近期回調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當沒有增量資金,或者説流動性被限制住的時候,整個市場的估值達到極限後,一點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導致波動。”
“極致、極限”,是記者採訪多位明星基金經理時,形容抱團股用到最多的詞。
一位憑藉新能源板塊位列去年收益前十的基金經理孫然(化名)對記者表示,大市值的白馬股,包括白酒、新能源等,在此背景下增配的風險過高。“像新能源,都知道有泡沫,近期再買的話,大家會害怕成為接盤俠”,他説。
另一位明星基金經理趙翔(化名)表示,“如果抱團是指短期亂炒白馬,那麼大市值公司短期漲幅過大,確實有不合理的地方,階段性風格演繹過於極致,當性價比出問題時,會有短期波動風險。”
如果抱團股、大市值白馬股不是唯一的選擇,為何不考慮中小市值股票?
趙翔和賈志表示,作為規模龐大的“爆款基金”,配置中票、小票,也不是好選擇。明星基金經理一個人管百億、千億的情況下,挖小市值公司對組合貢獻太小。公募考核機制包括“散户持有期”。過去這個期限太短,導致羊羣效應明顯。同時,中小市值股票波動較大,從收益預期角度也不好。
孫然則直言,近幾年獲得可觀收益的基金經理往往是“賽道型”選手,在某一領域選取龍頭股獲取超額收益。而中小市值股票的選取,需要面向全市場,更加考驗基金經理的能力。“不好選啊,單單在辦公室看研報是選不出來的”,他説。
新京報記者 張姝欣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