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2021年虧損近3億:連續四年淨利下滑!股價自高點跌去86%

3月11日,呷哺呷哺發佈盈利預警,2021年營業收入約為人民幣61.5億元,同比增長約13%。淨利潤虧損約人民幣2.75億元至人民幣2.95億元之間。


2018-2020年,呷哺呷哺的淨利潤分別為4.62億元、2.88億元、183.70萬元。已經連續四年淨利潤下滑。


疊加疫情衝擊,呷哺呷哺的業績慘不忍睹,反映在資本市場上,呷哺呷哺市值3月11日只有40.83億港元(1港元=0.8074人民幣),相比比它晚了好幾年創立的“後浪”海底撈,後者是指如今已經高達765億港元,相當於18個呷哺呷哺,簡直是被“後浪”拍死在了沙灘上。


從股價來看,呷哺呷哺在2021年2月26日收盤價為27.08港元,達到上市以來的最高點,進入2022年股價依然“跌跌不休”屢創新低。3月11日收盤股價是3.75港元,相較於最高點,股價跌去超86%。


屋漏偏逢連夜雨,下降的業績也讓一大批資本加速了撤離。包括高瓴資本、摩根士丹利在內的大股東相繼對其進行了清倉式減持。


2021年股價暴跌、投資人清倉減持、管理層頻繁動盪、公司業績急轉直下……呷哺呷哺一系列負面消息纏身。或許2021年公司虧損嚴重早已鐵板釘釘。


而呷哺呷哺將虧損歸咎於關閉約 230家餐廳和餐廳業績下滑,事實遠沒有這麼簡單。


上漲的價格失去的人心


創立於1998年的呷哺呷哺,當初是以一人食的定位,成為了市場上的“小火鍋之王”。而其取得成功的因素中,低價的親民路線無疑是不可忽略的。


面對去年呷哺呷哺菜品漲價的現象,顧客們怨聲載道。


客單價一路水漲船高從從2015年的46.8元漲到2020年的62.3元,價格越來越高,消費者卻越來越少,翻枱率從7次/天的高光時刻跌到2.3/天。而在2021年上半年,呷哺呷哺虧損超4000萬元,門店翻枱率額更是下降到了2.3次/天。


呷哺呷哺2021年虧損近3億:連續四年淨利下滑!股價自高點跌去86%

圖:2021年呷哺呷哺半年報


為了給消費者們一些漲價的理由,餐廳裝修也進行了升級,大幅減少了一人吧枱式座位,增加二人、四人桌位,產品線增加,由包裝小料變為小料台,增加台式茶鋪,餐廳環境變為新中式禪風等等。


但消費者們對呷哺呷哺的改變並不買賬,無奈之下呷哺呷哺最終選擇降價。


2021年年底在食材上漲的大環境下,這或許是頭部餐飲企業首家主動“降價”。降價或許意味着“小火鍋之王”呷哺呷哺的自救之路已經開啓。但是因盲目漲價勸退的消費者或許再也會回頭消費了。


除了漲價失去年輕人的心,呷哺呷哺同時還面臨着一系列競爭者的“圍攻”。

入局者“圍攻”,賽道異常擁堵


像巴奴、小龍坎等火鍋品牌以及吉野家、和府撈麪、老鄉雞等快餐品牌紛紛入局小火鍋賽道,都在試圖搶食這塊大蛋糕,賽道“擁堵異常”。


據NCBD發佈的《2020—2021中國火鍋行業發展報告》預計,2020年中國火鍋市場總收入將達到8880億元。但是火鍋行業的整體格局仍然比較分散,市場集中度低,行業前五品牌市場份額加起來也只有7.4%,這就讓不少新玩家有了分一杯羹的想法。


相關平台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與火鍋相關的註冊企業達到5.03萬家,同比增長4%。“呷哺呷哺”們要面對的,顯然不再是海底撈這樣的競爭對手。首當其衝的就是明星火鍋店和網紅品牌,類似賢合莊等。


“羣雄逐鹿”大局面開啓,火鍋賽道都從未“內卷”得如此厲害。這也不斷迫使呷哺呷哺和海底撈這樣的老牌火鍋,迫切地尋找突破“內卷”的方法。


矇眼狂奔,加快開店節奏


面對火鍋“新勢力”的入侵呷哺呷哺希望快速佔領市場,以量取勝,這也為如今的虧損埋下伏筆。2016年,呷哺呷哺推出“千店計劃”,在每年平均新增158家新店的節奏下,2019年“千店計劃”迅速完成。


呷哺呷哺是依靠不斷擴張的門店來獲取營收增長的。2014-2020年,呷哺呷哺的門店數量由452家增加到了1061家,新開店數量分別為86家、100家、112家、155家、195家、243家、129家。


但在拼命開店的同時,呷哺呷哺顯然有些“矇眼狂奔”。


以開店最多的北京為例,310家呷哺呷哺門店分佈在北京16個區,平均下來每個區有將近20家。於是,密集分佈的門店之間開始“打架”。2017年起,呷哺呷哺的翻枱率和單店收入均有所下滑。


隨着開店進行的如火如荼,呷哺呷哺的淨利潤竟然不斷下滑,從2018年的4.62億元減少至2020年的183.70萬元。與此同時,呷哺呷哺的翻座率也一路下跌。2014-2020年,呷哺呷哺的翻座率分別為3.8倍、3.4倍、3.4倍、3.3倍、2.8倍、2.6倍、2.3倍。


2021年上半年員工成本9.26億,同比增長45.6% 。員工人數劇增近400人到30087 人 。不停擴張直接導致呷哺呷哺的營業成本和供應鏈管理難度大幅提升。


2021年“宮鬥”主角趙怡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此解釋稱,翻座率的下降與上市後進行擴張和加密有關。


“經過兩個多月的市場走訪,我們發現部分門店出現了嚴重的選址錯誤,導致虧損。”2021年8月19日,呷哺呷哺創始人、董事長賀光啓在媒體面前透露了即將關閉200家虧損門店的決定。此外,呷哺呷哺旗下高端品牌in xiabu xiabu和門店將陸續全面退出市場。


呷哺呷哺2021年虧損近3億:連續四年淨利下滑!股價自高點跌去86%

圖:2021年呷哺呷哺半年報


2021年上半年一線城市、二線城市和三線以下的城市門店全面收縮。


事實上呷哺呷哺關店潮早就靜悄悄開始了。

財報顯示,2020年底,呷哺呷哺在中國24個省份及自治區的130個城市以及3個直轄市擁有及經營1061間呷哺呷哺餐廳。此次關店涉及了公司約五分之一的門店。


據呷哺呷哺2020年財報顯示,淨利潤0.02億元,同比下降99.31%;營業收入54.55億元,同比下降9.54%。2020年成為了呷哺呷哺自上市以來年度淨利負增長最嚴重的一年。


呷哺呷哺的失意,並不僅僅是轉型高端的問題。數據顯示,2020年呷哺呷哺整體營收同比下降9.53%,其中呷哺呷哺火鍋收入同比下降25.9%,但湊湊收入同比增長40.3%。


湊湊將會成為呷哺呷哺“第二增長曲線”?


“第二增長曲線”發掘或胎死腹中


2018年,成立僅兩年的湊湊年營收就達到了5.56億,增長更是達到了驚人的374.9%。到2019年時,湊湊的營收已經翻倍擴大到12億元,佔呷哺呷哺總體營收的19.9%。2020年,僅有140家門店的湊湊更是貢獻了呷哺呷哺31%的收入。


呷哺呷哺2021年虧損近3億:連續四年淨利下滑!股價自高點跌去86%

2021年年上半年,湊湊營收已超11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將近一倍,已經佔到呷哺呷哺集團總收入超36%。


張振緯規劃的公司的股權架構:湊湊與呷哺呷哺之間是完全獨立運營;湊湊最終分拆成為一家能夠上市的獨立公司。


在外界看來,湊湊已然是呷哺呷哺抓住增長機遇的重要窗口,但顯然集團的決策層並未就此達成共識,否則也不會出現一手創辦湊湊的CEO張振緯出走單幹的結局。


正是這湊湊最終獨立上市的構想,與整個集團的利益產生了衝突。在湊湊重要性不斷提升的背景下,湊湊已成為資本市場對於呷哺呷哺估值的關鍵,如若分拆則勢必對整個集團公司的估值產生嚴重影響。由此看,張振緯的出走,可能是一場必然的分手。


而呷哺呷哺在推出湊湊後,又接連推出了茶飲品牌茶米茶,以及新的火鍋品牌in xiabuxiabu,力圖從鍋底、創意等方面再度破局。只是這些新故事最終能不能講得好仍是一個未知數。


曾經山峯巒起如今一馬平川,曾經的資本寵兒現如今成“過街老鼠”。危局之中,從着手上市到現在已經磕磕絆絆了十年的呷哺呷哺,走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


如今正在“重整河山”的呷哺呷哺,必須找到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並一以貫之地走下去,才會有新的希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40 字。

轉載請註明: 呷哺呷哺2021年虧損近3億:連續四年淨利下滑!股價自高點跌去86%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