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又一隻發行失敗!)
又有新基金募集失敗。
7月6日,申萬菱信基金最新發布公告稱,旗下申萬菱信嘉樂兩年持有基金合同不能生效。至此,年內發行失敗的基金擴容至17只。
目前基金髮行市場現回暖信號,但整體分化依然明顯。一邊是提前結束募集,百億基金現身,另一邊是延長募集,發行艱難甚至募集失敗。業內認為,在基金數量持續攀升的背景下,基金髮行市場頭部效應將愈演愈烈。
又一隻偏股混合基金髮行失敗
7月6日,申萬菱信基金髮布公告宣佈,旗下申萬菱信嘉樂兩年持有基金募集失敗。
公告內容顯示,該基金於2022年4月6日開始募集,截至2022年7月5日基金募集期限屆滿,未能滿足基金合同規定的基金備案條件,故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申萬菱信嘉樂兩年持有是一隻偏股混合基金,基金託管人為交通銀行。伴隨其合同不能生效,2022年以來已有17只公募基金髮行失敗,其中權益基金(含偏債)11只,內有主動偏股基金6只。
華南一位公募產品部人士表示,“這隻基金髮行失敗的大背景是市場情緒仍然沒有完全恢復,基金髮行也沒有全面復甦;而另一方面,具體到個例來看,兩年持有期的權益產品本來就比較難發。而且申萬菱信基金也不屬於頭部公募,品牌能力和渠道話語權都不夠強,可能也比較難找到幫忙資金。”
事實上,佈局持有期尤其是兩或三年長持有期的主動權益基金被市場視作是“做長期正確的事情”,然而,這類產品並不容易佈局,眾多基金公司人士直言“發行太難”。
今年5月份,另一隻設有持有期的偏股混合基金富國穩健恆遠三年持有在募集滿三個月後同樣無奈宣佈發行失敗。緊接着在6月份,長信民利收益一年持有宣告募集失敗,震盪市中長持有期產品銷售難度可見一斑。
基金髮行分化加劇
在權益新基金接連發行失敗的同時,公募基金行業再現久違的“爆款”。而近期的公募新發市場,更是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有不少新發基金產品遭到冷遇的同時,也有不少產品熱銷。
7月5日,易方達基金髮布公告,旗下易方達品質動能三年持有提前結束募集。渠道人士透露,該基金首發募集金額已超100億元,達到計劃募集規模上限。該基金成為年內首隻募資超百億的主動權益基金,也是年內募集規模最高的主動權益新基金。
此前,最高記錄也是三年前權益產品,為今年1月13日成立興證全球合衡三年持有基金,其首發規模為59.84億元。
易方達基金旗下這隻“爆款基金”的出現,是悄然轉暖的基金髮行市場的一個縮影。據Wind統計,以基金成立日作為統計標準,截至6月30日,6月以來新發基金數量達到了135只,發行總份額2328.32億份,相比5月的91只、917.96億份分別上漲48.35%、153.64%。
從單隻基金的平均發行份額來看,從5月的10.09億份繼續上升至6月的17.25億份,創下今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此外,提前結束募集的主動權益基金顯著增多,而且這種趨勢持續到了下半年。
公告顯示,7月份以來,就有惠升惠享啓睿混合、長盛匠心研究精選混合、大成優質精選混合等多隻基金提前結束募集。
但另一方面,發行失敗的案例接踵而至。包括最新的申萬菱信嘉樂兩年持有在內,6月30日至7月6日之間,多達4只基金接連宣佈募集失敗,其中兩隻為偏股混合基金,偏債混合和股票型FOF各一隻。
延長募集期的基金也不少,包括中信建投滬深 300 指數增強型、博時睿弘一年定期開放混合、申萬菱信養老目標日期2040三年持有等。
就頭部產品強力吸金的局部性繁榮背後,整體而言,弱市之下基金髮行市場仍然較為艱難。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發行規模在3億元以下的基金數目多達374只,佔發行基金總數的近五成。其中,有些基金是踩着2億元的成立線勉強成功,還有很多幹脆採取了發起式基金的形式,從而擺脱2億元的設立門檻限制。
現行的發行機制尚有可提升空間
基金髮行市場持續演繹着“二八分化”現象,未來或會愈演愈烈。在基金總數量突破萬隻的大背景下,基金“優勝劣汰“和基金髮行市場競爭均將走向白熱化。
據中國基金報此前報道,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5月末,我國公募基金數量達到9872只,加上今年6月份新成立的135只新基金,正處於發行期的90只基金,排除6月份清盤的20只基金,目前已經面市的公募基金總數量已經多達10077只,超過了1萬隻大關,又創下了公募基金歷史上的里程碑時刻。
面對這樣龐大的基金市場,投資者直言出現”選擇困難症”。在看到公募行業欣欣向榮的同時,也需要做一些反思。儘管公募基金快速發展,但產品同質化嚴重,“殼價值”貶值,基金產品將繼續加速優勝劣汰。數據顯示,數量驚人的同時,中國公募基金的平均規模偏小,而且市場既有超千億規模基金,又有上千只徘徊在清盤邊緣的迷你基金。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目前基金最核心問題就是基金現行的發行機制、清盤機制尚有發揮提升的空間。下一步,基金公司應該完善發行機制,重視基金可持續發展;同時,應該進一步促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加強基金經理隊伍建設、完善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規避基金經理的短期行為等。
在基金產品接連發行失敗的同時,當前市場上面臨清盤危機的“迷你”基金數量居高不下,主要是因為公募基金一直以來都是“好賣不好做”。一旦市場下跌,投資者避險情緒濃厚,紛紛贖回權益類基金,就會導致“迷你”基金大量增加,清盤壓力也不斷加大。
業內人士表示,基金髮行市場呈現出“二八分化”現象,也會進一步加劇基金公司之間的經營差距,進而引發行業集中度的提升。一方面龍頭公司集中度提高是必然趨勢,資產管理行業整體成本會越來越高;但國內公募基金行業還很年輕,中小公司突圍還是要靠持續穩健的業績回報,策略風格自成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