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想買到一隻“黑馬”銀行股?你應該這麼選

由 納喇傲兒 發佈於 財經

本文作者:薛洪言,原文標題:《數字化時代,銀行股的選擇邏輯》,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數字化時代,銀行業最終會形成什麼格局?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方向正變得越來越清晰:全國性銀行中,會湧現出2-3個贏家,享受網絡效應的壁壘,成為強者恆強的存在;地方性銀行中,則會湧現一批特色銀行,憑藉精耕細作與差異化,與地方經濟共生髮展;除此之外的大多數,註定在平庸中萎縮。對投資者而言,面對大分化趨勢,選對投資標的變得愈發重要。

 

分化環境下的競爭邏輯


分化環境中,龍頭通常享受遠高於同業的估值溢價。但就銀行業而言,投資者應充分考慮監管機構的影響。站在監管的視角,希望看到行業有序競爭、健康發展,最怕兩三家機構吃掉過半份額的寡頭格局。


前段時間,央行發佈《非銀行支付機構條例(徵求意見稿)》,反壟斷條款成為最大看點。非銀行支付市場寡頭格局已成,監管斷然不希望類似的事情在銀行業重現。這兩年圍繞互聯網存款、聯合貸款的一系列新規,既掐滅了流量巨頭憑流量優勢重塑銀行格局的野望,也阻斷了地方銀行藉助互聯網全國佈局的希望。


至此,只有全國性銀行可以稱得上“全國性銀行”,競爭壓力大大緩解。不過,就6大行+12家全國股份制銀行而言,雖不再擔心“第三方攪局”,內部競爭依舊慘烈。


作為全國性銀行,發展戰略必須緊跟宏觀大勢,宏觀層面消費驅動取代投資出口,全國性銀行也就繞不過零售轉型的坎。但互聯網時代的零售金融邏輯已經發生鉅變,多數全國性銀行並沒有找到零售轉型的感覺,彼此之間的差距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拉開。

 


回過來看地方市場,一些地方性龍頭全國佈局的希望破滅,反過來深耕當地市場。地方市場優質資源有限,全國性銀行分走一杯羹,剩下的也只夠少數幾家本地銀行過上好日子,競爭加劇、分化加速,是不可逆的過程。

 

全國性銀行,讓網絡效應為我所用


全國性銀行發力全國市場,必須依賴互聯網、依賴金融科技,這已經成為共識。而線上渠道天然產生馬太效應,不進則退,殘酷異常,儘管流量巨頭、地方銀行等攪局者被擋在門外,現有的十幾個玩家也絲毫不能鬆懈。


脱穎而出的秘訣,就是讓馬太效應為我所用,具體而言,就是率先在全國範圍內構建網絡效應壁壘,走上循環遞進的內生髮展之路。


網絡效應壁壘以龐大的用户規模和強大的用户粘性為標誌,實現途徑則是優質產品服務與優勢場景生態的全面融合,即產品服務足夠好、場景生態足夠深,且二者的融合足夠有效。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對內推進數字化轉型、對外拓展場景生態。


無論是數字化轉型還是搭建場景生態,都容易上路卻不容易做好。以數字化轉型為例,底層賬户數據的打通、敏捷化IT架構的搭建、創新驅動的機制文化等缺一不可;場景搭建則必須做深做透才有效果,必須持續擴大投入,用廣度、深度來構建壁壘,非全國性銀行、非財力雄厚者、非戰略堅定者不可為。


更加緊迫的是時間。一旦有機構率先達到網絡效應的臨界點,就會走上強者恆強的正向循環之路,後來者就很難再突圍了。現階段來看,市場更加認可招行和平安銀行的轉型成果,據最新財報數據披露,兩家銀行APP註冊用户均超過1.1億户,月活用户均在4000萬以上,均搭建了較為完善的生活場景體系。


以平安銀行為例,依託集團汽車生態圈和醫療生態圈,持續投入,產生了較好的壁壘效應。比如車主生態圈,平安銀行以車主卡加油打折為核心,同時搭載車險、車服務、積分互通等服務,實現對有車一族的深度覆蓋。唯有深度覆蓋,才能形成壁壘。截止2020年末,APP月活用户4033萬户,其中生活場景月活用户佔比超過54%。


從市場估值上看,兩家銀行的市盈率在全國性銀行中遙遙領先,這種差距在2013年還不明顯。某種程度上也表明,數字化轉型本身會加速行業分化,市場會提前捕捉到分化信號,並將其反映到估值中。

 

 

地方性銀行,構建差異化壁壘


就地方性銀行而言,在區域空間求發展,空間本就有限,市場只會關注數一數二的龍頭。要成長為地方龍頭,除了要在與本地其他法人銀行的競爭中脱穎而出,還必須成功阻擊全國性銀行的滲透。


銀行業務高度同質化,與全國性銀行競爭,地方銀行在資金、人才、科技層面都不具備優勢,唯一能依賴的就是差異化。在《上市中小銀行裏,潛藏着一批黑馬》一文中,我列舉了地方銀行在要素資源層面的相對優勢:


一是網點數量集中,區域覆蓋密度行業領先,服務能力更強;

二是長期紮根地方,具備“本土智慧”,與地方經濟休慼與共,對風險有更高的敏感度和把控力;

三是總行在當地,決策鏈條短,創新更快、靈活性高,產品服務更具競爭力;

四是股東以地方財政局和地方大企業為主,拓展當地業務和本地場景更具優勢。


資源優勢只是客觀條件,轉變為業務優勢才有價值,正確的發力點至關重要。


在對公領域,有望見效的是一大一小策略。所謂“大”,指依託股東資源優勢,深耕地方關鍵產業和重點環節,吃掉最肥美的一塊業務;所謂“小”,指憑藉密集的網點資源,向下發力小微金融。小微金融有難度,有難度才是壁壘,屬於真正的差異化,業內已有成熟的展業模式,但很多銀行更看重短期業績,沒能持續推動,實屬可惜。


在零售領域,須注重獲客、活客兩手抓。獲客層面,除了持續做好網點獲客、互聯網平台獲客外,還要做好產品獲客,尤其要重視代發業務、財富管理業務;活客層面,需做深做透本地生活場景,打造入口,做好產品與場景的融合。


同步還應加大科技投入,投入力度至少向優秀同業靠攏(營收佔比不低於3%)。同時,變股東資源優勢為數據優勢,加大本地政務財税數據拓展,並用好網點力量,推動線下信息線上化。只有在數據層面產生壁壘,金融科技的投入才能更快見到效果。


就現階段上市地方性銀行的估值水平來看,大致分這麼幾類:


高PB高ROE銀行(如寧波銀行),盈利能力強,差異化壁壘得到市場認可;

低PB高ROE銀行(如成都銀行、貴陽銀行),盈利能力強,但轉型成果尚待市場認可;

高PB低ROE銀行(如杭州銀行),業績增速得到市場認可,但盈利能力尚有提升空間;

低PB低ROE銀行,業績表現不突出,市場認可度也低。


不過,考慮到很多地方銀行仍處在構建差異化壁壘的進行時,市場終局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當前的市場估值水平並非對未來的準確反應。反過來看,在市場存在估值偏差的地方,才有大的投資機會。

 

 

最終演化邏輯:數字化、輕型化


如上所述,在競爭邏輯上,全國銀行和地方銀行存在明確區別,前者強調網絡效應,後者重視差異化壁壘,但二者也有一致性邏輯:數字化、輕型化。


數字化轉型,是所有銀行的必經之路,無需贅述;輕型化轉型,一度也是全行業熱點,當前卻僅有少數銀行還在努力。


實際上,數字化與輕型化缺一不可。


只有匹配輕型化轉型,數字化轉型才能突破資本制約,真正放大數字化和科技的威力,打開估值的想象空間。


以地方性銀行為例,受地方經濟高速增長影響,一些銀行仍處於規模驅動的快速發展階段,資金需求量大。恰逢近年來存款迴流疊加同業業務收縮,這類銀行的資金瓶頸尚不明顯,但未來空間有限,很快就會跌入規模增長—補充資本的循環中。若不能及時輕型化轉型,降低資本佔用,未來想象空間必然有限。


另一方面,只有以數字化轉型為前提,才能超越貸款資源的稀缺性衍生出來的偽輕型化,走上真正的輕型化發展之路。


市場一般用非利息收入佔比來衡量銀行的輕型化程度,其實並不準確。輕型化程度高的銀行非利息收入佔比較高,但反過來並不成立,受息轉費影響,有一些銀行非息收入佔比很高,卻並非真正的輕型化。真正的輕型化,只能以數字化為前提。


總之,當前銀行業已從增量市場步入存量市場,市場分化、競爭加劇,對投資者而言,選擇投資標的愈發重要。總體來説,對全國性銀行和地方銀行應有不同的標準,同時還應着眼於數字化與輕型化,才能找到可放心長期持有的投資標的。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