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天然為什麼看不上貝因美?

業績不佳、股東內鬥、背藏隱憂,是恆天然放棄貝因美的主因。

恆天然為什麼看不上貝因美?

從預盈超5000萬到虧損超3億元,貝因美業績大變臉或將再面臨退市風險。

4月12日,貝因美披露了最新的修正2020年度業績預告顯示:經修正後,貝因美淨利潤由盈利5400萬元至8000萬元,調整為虧損3.28億元,同比下降217.88%,扣非後淨利潤虧損4.85億元,同比下降250.23%。

回顧過往業績,這又是貝因美連續兩年出現虧損。

而就在今年3月,恆天然正式官宣了與貝因美的“分手時間”。

恆天然首席執行官Miles Hurrell表示:“恆天然將繼續出售持有的貝因美剩餘股權,並希望在本財年(2020年7月31日-2021年7月31日)結束前完全退出這項投資。”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恆天然從貝因美套現離場,可謂是“高買低賣”,原耗資34.64億元的股份,最終可能要在持有6年後以“血虧”22億的方式結束。

那麼究竟是什麼,讓恆天然不惜自損一千,也要與貝因美決裂?

業績欠佳或許是恆天然堅決離場的動力

談起恆天然與貝因美之間的恩怨情仇還要追溯到2015年,當時恆天然希望通過和我國知名乳品企業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係,來拓展和穩固自己的商業藍圖。

而頭頂“奶粉第一股”光環的貝因美,也希望引進一名乳製品行業的全球戰略投資者,以進一步增強其業務。

雙方一拍即合,在2015年恆天然以每股18元的價格,34.64億元的總價收購了貝因美18.82%股權,成為了它的第二大股東。

兩家公司的結合,一度被行業人士看好,認為可能會出現多贏的局面。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貝因美業績的“跌跌不休”,讓恆天然和貝因美的蜜月期並未持續太久。

翻閲貝因美過往財報,用“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樓塌了”來形容它的業績走勢十分貼合。

據瞭解,貝因美的高光時刻主要集中在2008-2013年這六年裏。

2008年,成功通過國家質檢總局三聚氰胺專項檢查的貝因美趁勢崛起,於2011年登陸A股,2013年實現了營收和淨利潤的巔峯,分別為61.17億元和7.21億元。

但《易經》中有言“日中則昃,月盈則虧”。

自2014年起,貝因美營收、扣非淨利潤開始逐漸失速,根據2014-2019年貝因美財報顯示:

營收分別為50.5億元、45.3億元、27.6億元、26.6億元、24.9億元、27.9億元;

淨利潤分別為6889萬元、1.04億元、-7.81億元、-10.6億元、4111萬元、-1.03億元;

扣非淨利分別為5134萬元、3559萬元、-7.99億元、-11.4億元、-2.17億元、-1.38億元。

恆天然為什麼看不上貝因美?

2016和2017年的連續虧損,使貝因美在2018年慘遭“退市風險警示”,股票簡稱由“貝因美”變更為“*ST因美”。

同年,謝宏攜包秀飛對貝因美進行保殼,採取斷臂求生的方式,變賣了大批資產並收縮成本。

然而,殼雖保住了,但虧損未止。

從上述數據中可見,2018年貝因美實現短暫盈利後,2019年又陷入了虧損。

這也意味着,如果2020年繼續虧損,那麼貝因美可能將在2021年重蹈“2018年戴帽”覆轍。

一語成讖,根據4月12日,貝因美最新披露的2020年度業績快報顯示:經修正後,貝因美淨利潤由盈轉虧。

業績大變臉也讓貝因美在午盤開盤後,股價開始出現急跌最終以9.86%的跌幅收盤。4月13日,貝因美再度下跌5.58%。

恆天然與貝因美內部股東間內鬥

林徽因説過:人一旦有了隔閡,就真的走不近了,這個世界上只有和好沒有如初,舊賬重提是因為它從來未被妥善處理過,熱情這東西耗盡了過後就只剩下疲憊和冷漠,細節中崩潰,失望中放手。

而恆天然與貝因美之間的關係就如同這句話一樣,在貝因美多年業績始終不見起色,恆天然的壓迫、公開指責下,讓聯姻的雙方已經進入了相看兩厭,互相責怪的階段。

2018年,恆天然與貝因美內部股東間的分歧公開化。

1月,恆天然在一份聲明中指出“作為貝因美的投資者之一,我們對於這個公告以及貝因美長期以來的業績表示極度失望,我們會在即將發佈的中期業績報告中考慮此次投資的財務影響。”

隨後,恆天然在2018財年中期業績報告中,直接對貝因美的投資減值為4.05億新西蘭元。

對於減值的舉動,恆天然原CEO施耐德表示,“直截了當地説,對貝因美的投資並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如果我們更早地知道現在的情況,可能我們過去的做法會有所不同。”

同年1月,在貝因美髮布的2017年業績預告修正公告中,作為二股東派駐的董事會成員朱曉靜、Johannes又指出:貝因美未及時完整回覆董事關於公司運營和財務情況的問詢,多次發生業績預測重大偏差,在內控體系和財務管理方面存在缺陷。

而此,也引起了中國證監會浙江監管局的注意,當月就給貝因美下發監管函,要求其向相關董事補充業績説明相關資料,並要求相關董事明確發表意見。

另外,無論是因美為回籠資金出售豆逗子公司的議案,還是股份回購的子議案,朱曉靜、Johannes分別以未來拆遷及預期收益存在低估資產價值的風險,方案對“增值價值”缺乏明確界定和標準等;貝因美目前的業績和現金流情況不支持如此大規模的回購,可能會對公司業務的運營產生不利影響等理由投出反對票,但卻遭到了貝因美董事會否決。

而貝因美董事長謝宏也曾公開對媒體直言:“引進恆天然是最後悔的決定,中外企業理念差異巨大,恆天然的決策效率低下,無法真正理解中國消費品市場反而拖累了貝因美。”

隨着恆天然與貝因美內部股東矛盾日漸凸顯,朱曉靜、Johannes分別在2019年3月和2020年7月離開貝因美,不再擔任該公司董事職務。

恆天然也在Johannes辭職後,確定將不再增派新董事到貝因美董事會。

恆天然為什麼看不上貝因美?

並且自2019年第三季度至今,恆天然已經對貝因美進行了6次減持,股份從18.82%下降至2.82%,合計回籠資金約9.42億元。

但是按照現在的股價計算,恆天然還可套現2.93億元。

但這也意味着,恆天然將高買低賣,以血虧22億元離場。

貝因美的隱憂

除了上述兩方面,其實導致貝因美業績下滑的原因更值得深究。

如:掌門人的頻繁更換、向渠道壓貨、瘋狂的價格戰等。

據悉,貝因美上市不到3個月,謝宏就以“個人原因”辭去了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之職。

而後,在短短的三年裏,貝因美董事長位置如走馬觀花似的換了3個人,具體來看:

謝宏請辭之後,作為貝因美“二號”實權人物的朱德宇火線接任帥位,但在職僅9個月左右,就也以“個人原因”辭職;

2012年4月,獨立董事黃小強頂上董事長一職,卻也沒挺過兩年,於2014年初,以與上述同樣的原因卸任;

2014年2月,貝因美時任總經理王振泰走馬上任,直至2018年5月,貝因美再次迴歸謝宏手中。

眾所周知,每一個偉大的企業必須有一個優秀的管理團隊,而作為管理者的董事長就是這個團隊的核心,其經營理念和經營政策決定的着企業的成敗。

而這一角色的頻繁換人,無論是對公司治理,還是對企業發展戰略和核心競爭力等長期性目標發展都是不利的,而這也直接反映在了貝因美市場表現上。

另外,2013年中國對奶粉行業開展反壟斷調查後,貝因美為免受處罰而主動降價,但對給經銷商供貨價卻沒有做出調整,渠道利潤的減少導致經銷商們開始抗議轉場。

財報顯示:2014年貝因美奶粉銷售量從5.5萬噸減少至4.7萬噸,淨利潤 0.7 億元,同比下降90.5%。

2014年的失誤並沒有讓貝因美反省己身,反倒為了扭轉業績,清出過剩的庫存,搶佔市場份額,使出了很多的過激手段。

2015年,貝因美對優質客户進行大額度授信(即經銷商可以先提貨再打款),這也使當年貝因美的應收賬款大幅增長220.7%,大大降低了營收質量與資金流轉能力,從而增加了企業營運風險。

此外,幾乎同期,為了進一步刺激經銷商們的積極性,貝因美還承諾給經銷商承諾較大折扣。

“但由於當時許諾的折扣實在太大,導致公司幾乎已經沒有任何利潤甚至出現虧損,最終沒有執行當初許諾的折扣和優惠,這使得貝因美在經銷商眼中的誠信大打折扣,導致在當時一段時間內,貝因美與經銷商的關係較為緊張。”有知情人士稱。

2016年,“假奶粉”事件又讓貝因美再度處於風尖浪口。

高管變動、渠道之殤、商譽受損等等都是貝因美的“內傷”與“缺陷”,即使謝宏迴歸,但他是否還會再走?渠道和商譽又該如何修補?

綜上,業績不佳、股東內鬥,公司隱憂,或許就是恆天然不惜流血,也要加速退出貝因美的主因。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41 字。

轉載請註明: 恆天然為什麼看不上貝因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