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助力碳中和 碳捕集技術發展前景廣闊

  新華社北京5月27日電(記者餘蕊、陳宇簫、呂光一)實現碳中和,需要抵消排放的二氧化碳,除了通過森林碳匯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封存也是一個重要的實現路徑。碳捕集技術未來發展空間如何,應如何推動技術應用和落地?記者近期就此採訪了業內專家和有關企業。

  助力碳中和,碳捕集技術需求空間很大

  二氧化碳捕集技術可應用於現有火力發電、鋼鐵、水泥等行業,使其在使用化石燃料的同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二氧化碳的去除主要依靠森林碳匯和碳捕集技術。相關測算模型顯示,2060年我國仍將排放二氧化碳約13.8億噸,除了森林碳匯吸收外,還需要對剩餘的約4億噸二氧化碳通過碳捕集技術進行處理。”中國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張建紅説,“因此碳捕集技術對實現碳中和目標必不可少。”

  湖南凱美特氣體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石油石化企業排放的尾氣(廢氣)、火炬氣為原料,將其中有價值的成分進行分離、提純、回收循環利用的上市公司。該公司回收尾氣提純生產的高純度二氧化碳,已經應用到食品、冶金、煙草、農業、化工、電子等多個領域。目前,凱美特氣在岳陽、惠州等地共有9家分子公司,2020年高純度二氧化碳產量為46萬噸。

  “二氧化碳的捕集和產品轉換再利用,可以減少碳排放量,因此對於碳中和很有意義。將石化企業廢氣中的二氧化碳、氫氣、甲烷、一氧化碳純化,製取成氫、燃氣等能源,部分替代傳統化石能源,可以進一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凱美特氣董事長祝恩福説。

  國內外研究顯示,碳捕集技術應用有望快速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預計,2020-2035年為建造碳捕集技術示範工廠的階段;2035-2050年,將對上一階段成熟的技術進行商業部署,在市場拉動和碳價上漲的刺激下,碳捕集有望獲得迅速發展。

  國際能源署(IEA)近期發佈的《2050年淨零排放:全球能源行業路線圖》專題報告預計,全球碳捕集將從2020年的4000萬噸/年的水平,增長至2050年的76億噸/年,市場前景廣闊。

  商業可持續性成為碳捕集技術發展的重點

  從國內外碳捕集項目經驗來看,目前常見的碳捕集技術主要有碳捕集與封存(CCS),以及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很多碳捕集項目將捕集來的二氧化碳用於驅油,即把二氧化碳注入油田中,使即將枯竭的油田能再次採出石油,同時能將二氧化碳長期貯存在地下。然而CCS項目的成本很高,技術成熟度不夠,在當前技術條件下,大面積推廣的可能性較低。

  “有研究測算,不包括運輸和封存成本,國外捕集二氧化碳的成本約為11至57美元/噸,而我國當前的低濃度二氧化碳捕集成本為300至900元/噸。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研究報告認為,只有當捕集和封存二氧化碳的總成本降到25至30美元/噸時,CCS技術才可能大規模推廣。因此,在碳價較低的情況下,側重於封存的CCS技術的推廣,受到高成本的束縛和限制。”張建紅説。

  相比CCS,將二氧化碳視為資源、側重於循環利用的CCUS技術,未來得到推廣應用的可能性更大。

  “CCUS能捕集工業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提純後投入到新的生產過程中,實現循環再利用。相較於CCS技術,CCUS將二氧化碳資源化,能產生經濟效益,更具有商業可持續性。”祝恩福説,“凱美特氣沒有封存業務,將捕獲的二氧化碳全部進行資源化再利用。二十多年來完全開展市場化經營,不僅能夠生存下來,並且在食品級二氧化碳的國內市場,佔有率名列前茅,是可口可樂、百事可樂中國區最大的高純二氧化碳供應商。這證明了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能夠形成可行的商業模式。”

  業內專家認為,碳捕集技術的推廣,需要政策層面的支持。張建紅建議,國家應大力支持CCUS科技創新,在重點行業有序開展CCUS試點示範,並給予碳捕集項目財税優惠政策。例如,在項目投資建設階段,給予財政資金支持;在運行階段,給予優惠電價政策,並對生產的二氧化碳產品,給予相應的税收優惠政策。

  “此外,建議將碳捕集項目的二氧化碳捕集量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進行交易,進而增加碳捕集項目的收益。”張建紅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99 字。

轉載請註明: 新華財經|助力碳中和 碳捕集技術發展前景廣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