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經濟加快復甦信號(鋭財經)

釋放經濟加快復甦信號(鋭財經)

王 琪作(新華社發)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1月份,中國人民幣貸款增加4.9萬億元,同比多增9227億元,創單月最高紀錄。分析人士認為,信貸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的不斷提升,將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

人民幣貸款增量創紀錄

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1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5.9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1959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4.93萬億元,同比多增7308億元。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對本報記者表示,1月份社融表現高於市場預期,其中人民幣貸款是該月社融規模的重要支撐。

看信貸結構,1月份住户貸款增加2572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341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231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4.68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51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5萬億元、票據融資減少4127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減少585億元。

中信證券分析人士認為,考慮到春節較早、高基數等因素,今年1月份信貸表現“含金量”較高。從結構來看,企業中長期貸款是信貸增長的主力,1月新增企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多增1.4萬億元,同時票據融資同比多減5915億元。這表明1月份信貸更多用於固定資產投資,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的效果較好。

蘇劍分析,隨着疫情影響趨於減弱,市場預期顯著改善,加上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專項債結存限額、設備更新改造專項貸款、農業農村基建投資、保交樓專項資金等穩增長政策工具落地生效,提升了信貸支持力度,企業信貸規模增加,推動2023年信貸實現“開門紅”。

資金流動性持續充裕

從貨幣供應情況看,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73.81萬億元,同比增長12.6%,創2016年4月以來的新高。狹義貨幣(M1)餘額65.52萬億元,同比增長6.7%。

蘇劍分析,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配套融資加快投放等政策支持下,信貸規模大幅增長,支撐M2同比增速走高。此外,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春節前企業結匯需求顯著增加,也對M2同比增速產生積極作用。

看M2與M1增速差,1月末,M2與M1的同比增速差為5.9%,二者增速“剪刀差”較上月末下降2.2個百分點。蘇劍認為,這表明1月末貨幣存款活期化明顯提升,企業投資活力正在較快恢復,其背後是市場預期的回暖。

看社融規模與M2增速差,1月末,社融規模與M2的同比增速差為-3.2%,較上月末擴大1個百分點。“自2022年4月以來,社融擴張速度持續低於貨幣擴張速度,且增速差在持續擴大,表示資金流動性持續充裕。”蘇劍説。

中金公司分析人士認為,1月信貸投放體現了較強的穩增長力度,但市場化主體的實質信貸需求復甦進度仍有待觀察,預計年內有望出現實質拐點。蘇劍認為,目前經濟仍在恢復發展中,下一步應推動信貸需求和貨幣供應更好對接,防止出現金融市場資金空轉現象。

信貸投放適度靠前發力

今年以來,在信貸“靠前發力”的政策導向下,金融對國內需求和供給體系的支持不斷加大。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舉行信貸工作座談會,要求各主要銀行合理把握信貸投放節奏,適度靠前發力,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精準有力支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及時跟進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配套融資,延續發揮好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和財政貼息政策合力,力爭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

實體經濟是下一步信貸投放的重點領域。會議明確,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和各主要銀行將保持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做好對基建投資、小微企業、科技創新、製造業、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的金融服務,保持房地產融資平穩有序,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

2023年,信貸投放可能出現哪些變化?蘇劍預計,信貸將呈現規模穩步提升、結構逐漸完善的趨勢。“目前宏觀經濟環境有利於信貸規模擴張,疫情防控政策優化推動了市場預期趨穩,將為信貸擴張提供支撐。貨幣供應方面,穩健的貨幣政策將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助力國民經濟恢復發展。”蘇劍説。(本報記者 汪文正)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年02月14日第03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4 字。

轉載請註明: 釋放經濟加快復甦信號(鋭財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