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週刊 記者 | 曹井雪
當前支持股市走強的兩大驅動力仍存:首先是全球流動性氾濫,其次是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能長期擴張的行業投資邏輯未變。
8月9日,在諾亞財富舉辦的領軍者線上峯會中,清和泉資本董事長劉青山做了主題發言。劉青山指出:“優質企業的估值雖然高,但是本質上的上漲邏輯還沒有出現變化,依然是最具投資價值的賽道。僅按照目標價或者估值高低來買賣股票,很可能會錯過股價長期的上漲。”
圓桌對話問答實錄
主持人:經歷去年底到今年的漲幅,大量資金湧入公募造成公募較為偏好的長期成長性板塊(消費、醫療、互聯網)階段性大幅上漲,很多人覺得這些行業估值已經很貴了,您怎麼看待?引申出另一個問題,市場風格是否會切換?下半年是否存在成長轉向價值的可能性?
劉青山:這取決於投資的週期有多長。短期來講,成長股、消費龍頭股的漲幅比較大,很多投資者會認為週期股可能存在一定的機會;但是如果時間拉長到一年,長期來看,前期漲幅較大的領域,它們的行情是往上的。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當年我在公募做投資總監的時候,那時外資股東、買方來盡調,幾乎每一個大的外資都會問同一個問題:“你們賣出股票的標準是什麼?”一般的人可能會説,到了我的目標價我就賣掉,但這只是中等水平。外資能給更高標準的答案是:第一,看到更好的投資機會;第二是看到了股票基本面出現了本質的變化。
比如買茅台的時候價格是200元,賣出目標設在了300元,到了目標價就賣掉了,但是後面茅台股價超過了1000元。外資就會判斷,這不是它們想要的投資人。很多股票在被賣掉之後,會繼續上漲很多倍。騰訊的最早的股東之一李澤楷在這個問題上也很有“發言權”,他在賺了一筆之後就賣掉了股票,但是在賣掉後,騰訊又漲了一千倍,到了目標價就賣出是很多投資人很容易掉入的陷阱。
接下來就引申到對當前市場風格怎麼看的問題。從我的經驗來看,很多傳統週期行業股票在這個季度漲了,下個季度又下跌了,所以投資者也會頻繁地買賣,我覺得這是無用的。我更願意把時間放在值得長期持有的公司來研究,拿住了,賺錢效率會提高很多。
總結來説,短期看,估值會有均衡的要求;但是中長期來看,就要看到這種風格背後的驅動力,除非這兩個驅動力出現了本質的變化,不然不要輕易拋出。
第一個背後的驅動力,我們願意去投資長期去擴張的行業,而不是週期性行業,這主因是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結構在加速向消費、服務和高技術產業調整。
我們研究了美國過去一個世紀證券市場表現的經驗和教訓發現,中國當前經濟所處的階段可以對標美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麼往後看40年,可以參考美國1960年-2006年的那段歷史。這一期間的美股,只有醫療服務、必選消費、信息技術和金融服務行業在擴張,市值佔比越來越高,分別擴大10%、5%、13%和23%。回頭來看A股,過去10年(2010年-2019年),擴張性行業也只有信息技術、必需消費、醫療服務、可選消費、工業製造,市值佔比分別增加達到11%、5%、4%、2%和1%,我認為這個趨勢還會延續下去。
第二個驅動力,全球流動性的泛濫沒有變。應對全球疫情,前所未有的寬鬆貨幣政策進一步推升了估值:具體表現在寬鬆的流動性預期和無風險利率的持續下行(包括理財收益率等)。
流動性預期方面,本次除中國有所節制外,全球的貨幣政策寬鬆力度遠超2008年金融危機,以美聯儲為例,疫情期間短短3個月擴表超3.2萬億美元,佔2019年GDP比重達到15%,而2008年危機期間僅擴表1.3萬億美元,佔GDP比僅9%。而目前因為二次疫情,美國又在出台下一輪寬鬆政策。無風險利率方面,中國國內6個月理財收益率從2019年底的4%下降至當前的3.8%左右,處於歷史低位,而7天理財收益率從2019年底的2.5%下降至目前的1.4%,創下了歷史新低。
主持人:不可否認,目前市場的估值有所抬升,接下來的α要從哪裏找呢?
劉青山:我認為投資要做大概率的事,要到“魚多的地方去釣魚”,這樣一來確定性、勝算會多一些,我會把人力、物力、精力鋪在長期優質的資產之中。中國市場上真正值得長期持有的優秀企業不多。我相信一些優質企業的護城河會越來越寬,一般企業翻盤的機會越來越小。
具體看來,從宏觀上講,這是三低兩高的宏觀背景催生的。三低就是“低增長+低利率+低通脹”,兩高就是“高債務+高波動”。這種背景下,總量的邏輯放緩,結構的邏輯提升,市場尋找安全資產,結果就是核心資產強者恆強。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股市場,期間標普500上漲約4倍左右,而“FAANG”則上漲均超10倍,其中蘋果、亞馬遜、奈飛均超40倍。
從中觀上講,移動互聯網的紅利均被這些科技巨頭所享受。過去10年是世界第三次大的科技創新週期—移動互聯網的興起;這個趨勢下,傳統行業很難擁抱和深度參與這些變化,而科技行業則能誕生超級龍頭,並且能帶動相關產業鏈的快速發展。從盈利來看,2009年-2019年,FAANG的利潤增長超過6倍,而標普500僅增長1.5倍。
從微觀上講,一是這些巨頭手握大量現金,每年穩定的回購對其股價也額外貢獻3%-5%。二是被動基金的蓬勃發展也是主要推動力,2008年以來美國被動型基金佔比從15%提升至了35%。反觀中國過去三年,邏輯其實是有點類似的。
主持人:投資總是收益與風險並存,金融就是在做風險管理,下半年投資的風險點是什麼?有哪些需要投資人重點關注的?
劉青山:市場當前的核心驅動力是貼現率下行,所以最怕流動性退出,影響最大的因素就是通脹預期。
歷史上的危機是需求收縮導致的,2008年金融危機貨幣超發未引發通脹,主因是:老齡化和貧富差距加大降低有效需求,全球資源品供給過剩,全球化導致貿易品價格走低。
而本輪的危機因素則與歷史上的任何一次都不同,是需求和供給的雙暫停,因此經濟復甦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本輪發達國家貨幣超發嚴重,力度遠超2008年。受疫情控制不力、海外國家貨幣政策不斷加碼影響,以美國為例,本次力度前所未有,短短3個月,美聯儲擴表規模達到3.2萬億美元遠超08年,財政刺激力度也是08年的2倍之多,已經達到2.9萬億美元,馬上要再落地1.3萬億美元。
本次疫情對全球產業鏈衝擊嚴重,逆全球化的勢頭再度興起,全球貿易摩擦在加劇,深度全球化使M2增速和通脹相關性不再明顯。
通過簡單的回顧可以發現,1960年至1989年美國M2增速和滯後兩年的PCE增速存在明顯正相關性,係數為0.49且十分顯著,符合貨幣數量論的結論。而1990年至2019年,這種正相關性消失,滯後期推後且係數始終為負,逆全球化的加速將使通脹風險增加。逆全球化加速,產業鏈的重構將推升成本,進而影響價格,通脹風險增加。若國家間過剩產出與需求的重分配路徑受阻,各國通脹將趨於分化,過剩產出國面臨通縮,而過剩需求國面臨通脹。
(文中觀點僅代表嘉賓個人,不代表《紅週刊》立場,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非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