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進軍銀行業 重新定義服務業態 科技公司盯上千億“蛋糕”

AI進軍銀行業 重新定義服務業態 科技公司盯上千億“蛋糕”

智能客服的廣泛應用,正是金融科技重塑銀行服務的一個縮影。金融科技改變的不止是客服系統,而是重塑整個銀行服務業態。面對銀行AI發展的“大蛋糕”,科技公司正攻城拔寨,搶佔銀行轉型紅利。

“金融服務無處不在,就是不在銀行網點。”布萊特·金在《銀行4.0》一書中的預言已經成為現實。

銀行數字化轉型邁向縱深發展,客户光顧銀行網點頻次降低,智能客服成為“標配”,手機銀行充當“門面”。各家銀行競相秀出科技“肌肉”,在信息技術投入上不遺餘力,甚至有銀行高管提出“金融科技投入上不封頂”的豪言壯語。

業內人士表示,金融科技賦能銀行業轉型升級,要圍繞“提升客户服務體驗”的主線展開,要立足時代新特點深入瞭解用户的新需求,而不應將金融科技簡單視為人工服務的替代品。

“消失”的人工客服

智能客服的廣泛應用,就是金融科技重塑銀行服務的一個縮影。中國銀行業協會近日發佈的《2021年中國銀行業服務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末,銀行客服從業人數5.02萬人,相較於2020年減少了4200人,一改以往逐年遞增的態勢。

上海申倫律師事務所律師夏海龍向記者表示,銀行客服人員數量驟減實質上是電子支付、網絡技術進步對銀行業造成的反向衝擊,同時語音識別、AI技術的成熟也使得智能客服具備現實基礎。

當客户不再頻繁光顧銀行網點,現金業務和櫃枱業務也隨之減少。中銀協數據顯示,2021年銀行業金融機構離櫃交易總額達2572.82萬億元,同比增長11.46%,行業平均電子渠道分流率為90.29%。這也意味着銀行不再依賴於“人海戰術”。

疫情更是倒逼銀行加速數字化轉型。“非接觸銀行”服務模式使得用户習慣進一步向線上遷移,線上交互頻次和深度增加,啓用智能客服能夠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

多名業內人士表示,用户對銀行服務的需求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需要人工介入的業務場景大大減少,因此銀行客服人員的數量大幅精簡,人工崗位職責也將偏向技術處置和風險防控。

2021年,招商銀行AI模擬人、輔助人、替代人成效顯著,AI智能客服、語音質檢、智能審錄等替代人力超過6000人。

智能客服拓寬了服務場景,除了日常業務諮詢,還被應用在營銷、催收方面。

據冰鑑科技研究院研究員王詩強介紹,在營銷方面,銀行可以通過語音機器人篩選出有意向的客户,再轉到人工客服對接。對於逾期時間較短的客户,銀行可以使用語音機器人進行提醒或催收,效果基本上可以與人工客服相媲美。

當然,對於智能客服難以解決的複雜業務,目前還需轉接人工客服處理。短期來看,人工客服坐席依然不能缺位。

艾媒諮詢發佈的《2021年中國智能客服滿意度調查報告》顯示,智能客服問題解決程度有限,回答千篇一律、重複循環操作、答非所問是被客户詬病的主要原因。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為,未來,人工客服仍將長期存在,人工客服能夠彌補智能客服不足,提出改進方向,這一過程也將凸顯人工客服重要性,提高其積極性,二者將形成良性互動。

進階的智能銀行

金融科技改變的不止是客服系統,而是重塑整個銀行服務業態。

銀行正在加大金融科技資源投入。根據蘇寧金融研究院發佈的《中國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研究報告》,2020年A股上市銀行在信息科技方面的投入達2078億元,同比增長25%。

2020年,國有大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總額近千億,同比增長超30%,達956.86億元。工商銀行在金融科技投入金額為238.19億元,同比增長45.47%;建設銀行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投入達221.09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25.38%;農業銀行金融科技投入達183億元,同比增長43.08%。

除了國有大行,也有股份行投入超過百億元。招商銀行2021年年報顯示,該行信息科技投入132.91億元,同比增長11.58%,佔營業收入的4.37%。

銀行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5G、物聯網等技術,推進金融科技在金融基礎設施、數字貨幣、私人銀行和財富管理、供應鏈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領域的深度應用。

“AI+金融”模式已經得到了現實驗證,已被銀行應用在風控模型訓練、業務流程自動化RPA、企業風險預警、自動化運維、貸後管理等環節,也有銀行在財富管理、智能投顧等業務領域進行了“試水”。

招商銀行2021年推出的智能財富助理“AI小招”,就是基於大數據技術,通過知識沉澱與機器訓練,為客户提供收益查詢、漲跌分析、市場熱點解讀、產品推薦、資產配置建議等財富管理綜合服務。

在智能風控方面,利用AI技術能夠有效識別潛在風險,築起反欺詐防火牆。農行正在加快推進智能化風控平台和系統建設,案防監測預警平台研發上線;建行建立“全面智能、精準及時、主動前瞻”風控體系;交行智慧風控預警模型準確率達85%。

誰在搶佔轉型紅利?

面對銀行AI發展的“大蛋糕”,科技公司正攻城拔寨,搶佔銀行轉型紅利。

艾瑞諮詢發佈的《2020中國AI+金融行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金融領域對人工智能的投入在整體科技投入中的佔比增速平穩上升,説明市場中的需求方肯定了AI技術的應用價值,並有計劃地加大購買力度。銀行業仍然是主要需求方,2022年AI總投入將超220億元。

“AI+金融”無疑是一塊巨大且誘人的蛋糕。而科技公司也初步嚐到了甜頭。數據顯示,百融雲創在國內累計為5700名金融機構客户提供服務,最新年報顯示,公司2021年全年實現營收16.23億元,同比增長43%。主營業務智能分析與運營服務業務收入增長38%至7.37億元,主要包括AI智能服務語音機器人、財富管理解決方案等。精準營銷服務收入增長強勁,同比增長60%至4.22億元。

但同時,這個賽道也開始變得擁擠。艾瑞諮詢分析稱,六大國有行目前已經具備一定的AI技術能力,而各類城商行和農商行開始紛紛嘗試AI賦能下的數字化轉型,由於技術人員的缺乏,未來中小銀行將成為AI技術供應者競相爭奪的市場。

部分中小銀行已經邁出了腳步。桂林銀行近期聯合科大訊飛推出了虛擬數字員工“小漓”,主要基於訊飛智聲的虛擬數字人技術。“小漓”不僅能在手機App中為用户提供線上諮詢、餘額查詢、轉賬等業務,還能在線下營業大廳放置的交互一體機中,為用户提供行內外的信息播報及問詢服務。

對於科技公司來説,要兼顧服務模式的可複製性和可定製化。科大訊飛智能客服產品總監程宇濤表示,行業內許多公司都在從事智能客服系統開發,這對算法和計算性能的要求非常高,科大訊飛的語言理解、語音識別和語音合成等底層技術能力可完全複用。

在江蘇蘇寧銀行金融科技高級研究員孫揚看來,科技公司若想獲得銀行的青睞,首先應提升專業水平,比如專門做語音解析、文本響應模型、擬人化語音合成、構建客服知識庫等,要在某一個領域要形成特點和專業,才更有機會切入市場。其次,要針對銀行的細分產品建立深刻的理解,比如基金代銷、信託產品、小微金融等,這樣才能跟上銀行的步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63 字。

轉載請註明: AI進軍銀行業 重新定義服務業態 科技公司盯上千億“蛋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