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2021年零售企業業績預告出爐:商超、百貨冰火"兩重天"

由 緱風彩 發佈於 財經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靈獸(ID:lingshouke),作者:十里,創業邦經授權發佈

2021年上市商超企業業績一片“慘象”。

截至2022年2月中旬,多家上市的商超企業發佈了2021年業績預告,無一例外,財報也是虧損居多,多則虧數百億元,少則幾億元到幾千萬元不等。

永輝超市預計2021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9.3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57.2億元;人人樂預計淨虧損8.3億-8.8億元;家家悦預虧2.6億-3億元;而蘇寧易購的預計虧損更是高達423億-433億元;永旺百貨預虧損4.7億-4.9億港元。

此外,華聯綜超預計淨虧損2.96億元;友好集團預虧5000萬元左右;中百集團預虧2300萬-3200萬元;新華都預計淨利1500萬-2200萬。

而王府井、翠微股份、廣百股份、銀座股份、茂業商業等百貨企業預計2021年淨利潤有所增長。 

王府井預計淨利13.99億元;廣百股份預計淨利潤2.4億-3億元;翠微股份2021年預計淨利1.4億-1.8億元;銀座股份淨利潤為2300萬-3300萬元;茂業商業淨利同比增長134.7%,預計淨利潤約為4.3億元到5億元。

實際上,商超客流下滑與營收虧損是業內去年一直在感嘆的趨勢,步步高董事長王填早已疾呼:超市業態到了生死存亡的至暗時刻。

如今的業績預告也只是給上市商超企業“蒙羞”的財報先撕下第一層面紗。當然,這也與宏觀經濟整體密切相關。

1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限額以上零售業單位中的超市、便利店、百貨店、專業店和專賣店零售額比上年分別增長6.0%、16.9%、11.7%、12.8%和12.0%。

看起來這個增速並不難看。

但經統計,2016年-2020年線上線下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總體年複合增長率為4.2%,其中,線上消費品零售額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3.5%,而線下消費品零售額年複合增長率僅為0.34%。

也就是説,五年時間,線下零售幾乎是零增長。

從行業看也能佐證如上統計,2017年起,中國連鎖超市門店數量、從業人數、商品銷售額逐年下降。早在2013年,一二線城市大賣場的就進入“萎靡”,甚至每年下降近10%,到了2015年,大賣場的衰落傳導到低線城市。

連鎖商超的衰落並非偶然,正是垂直電商、新零售、社交電商相繼崛起之時,而每一個零售新業態的誕生,對傳統的商超連鎖都不免造成一次致命的打擊。

或許,零售業已經做好面臨一個消費疲軟而備受煎熬的階段。只是沒想到這個寒冬格外冷,各項業績的跌落,都像一盆冷水傾瀉而下。

在業績預報中,永輝超市將虧損的原因直指新租賃準則執行的影響,新租賃準則執行使得淨利潤與原準則對比減少4億元左右;持有金融資產,在二級市場公允價值在2020年度經歷較大的增幅,但在2021年出現價值變動,以及其他長期投資資產減值準備,共計損失6億元。

人人樂也稱,2021年1月開始執行新租賃會計準則,增加當期虧損。

面對數億元的虧損,由政策造成虧損的數字只是微弱的佔比,從不少零售商超去年的動作來看,主要的大頭成本,都在提升數字化能力上斥下了巨資。

武漢中百超市宣佈將投入1億元設立中百數智科技公司,推進公司數字化轉型;新華都則擬剝離零售業務板塊,調轉船頭向互聯網業務進軍;永輝更是直接將首席技術官推向“前台”掌舵。

所有的試錯都要付出代價。在這場全渠道數字化探索中,永輝全年科技投入6.7億元,線上業務虧損8.4億元。

在業績預報中,仍舊有不少商超提及零售行業競爭造成的影響。預計2021年虧損2.96億元的華聯綜超則稱,多渠道的分流,導致公司營業收入下降12.32%,毛利額下降26117萬元。

除此之外,在面對疫情防控常態化以及市場競爭激烈等外部環境的變化,永輝採取調結構降庫存保市場的策略,公司總體營業收入同比下降3.8%、毛利率同比下降2.4%。

與上市商超相比,截至目前,上市百貨的業績預報情況,比商超要好很多,原因也各不相同。

茂業商業的公告稱,公司本次業績預增,主要由於經營層面公司通過開展門店調改升級、優化門店結構、加速拓展線上業務,並通過優化內控管理降低成本等方式,推動公司業績提升;南京新百稱,隨着新冠疫情在全球形勢趨緩,受疫情影響的業務板塊營收逐步恢復,公司加強管理、降本控費,養老等業務板塊業務拓展。

王府井業績的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經營的恢復和門店轉型帶來的影響。

商超企業與百貨企業的業績表現,可謂“冰火兩重天”。

2

2021年預虧3億元的家家悦將業績變動的主要原因歸結為,疫情及經濟下行壓力對超市經營影響的深度和持續性遠超公司預期,公司四季度利潤出現較大幅度下滑。

家家悦在公告中表示,去年GDP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增長率持續弱化,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預期轉弱的壓力,連鎖零售企業的經營也面臨較大挑戰。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0823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兩年平均增速為3.9%。扣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10.7%。

按消費類型分,商品零售393928億元,增長11.8%;餐飲收入46895億元,增長18.6%。

乍一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仍舊保持着同比兩位數增長的成績,但是把數據解剖一下,則更十分“露骨”。

2021年12月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僅為1.7%,為2020年8月以來最低值,再對比過去兩年社會零售總額增長平均只有3.9%,遠低於疫情疫情的年平均增速。另外,居民收入平均增速為6.9%,遠低於疫情之前的平均增速。

這麼一看,2021年同比2020年的增速一直在下滑,而2021年環比增速也是逐漸下滑的趨勢。

其實,在去年上半年消費表現還不錯,零售業收入得到增長,但從下半年開始萎縮,也有政府部門發文在鼓勵和刺激消費。

商務部也在《“十四五”商務發展規劃》提到,到202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0萬億元左右;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達到15.7萬億元左右;網上零售額達到17萬億元左右。

可消費的刺激並非是短期可以達成的,它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好在春節期間,不少商超發佈年貨營收增長的“喜訊”。

北京市商務局發佈數據顯示,春節假期重點監測的百貨、超市、專業專賣店、餐飲和電商等企業實現銷售額51.7億元,全市52個重點商圈客流量超2230.6萬人次。

而在2021年除夕至正月初六的七天時間裏,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8210億元,相較2020年春節黃金週增長28.7%、2019年春節黃金週增長4.9%。

只是這些“喜人”的數字背後,傳統商超企業又能分到多少羹?

3

過去一年是零售業態急劇變革的一年。

社區團購從肆意瘋狂到冷靜,前置倉登陸資本市場,會員店、折扣店遍地開花,這些看似在變革零售行業的業態,都在蠶食着連鎖商超的“生命”。

連鎖商超集體像陷入“中年危機”,曾經奮鬥出過成績,現在仍不願被落下,通過不斷學習新技能,發力倉儲折扣店、會員店、專攻零售數字化,試圖找到“解藥”,但真實情況並不樂觀。

在用户需求高度分化、場景高度分散、渠道多樣化的當下,消費者的訴求不再只需要通過商超滿足,更何況,還有社區團購這一性價比極強的業態出現,搶奪着商超的客流和營收,衝擊着基本盤。

連鎖商超過去數十年靠規模效應撐起來的傳統低毛利零售,成本高、模式重,現在又面臨多種業態的衝擊,只能嘗試不斷變革應對。

過去一年,華聯綜超、家家悦和人人樂等都開出了首家折扣會員店;永輝超市則大力開設倉儲折扣店。 

為應對其他零售業態帶來的衝擊,不少商超圍繞着消費者習慣定義商品和配置商品,着力調整商品結構和商户結構,比如增加餐飲、當地特色美食、增加現場製作食品、熟食等等,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此外,還有一些商超根據品類管理的思維優化商品,加速商品迭代升級,釋放門店貨架貢獻率,以及佈局到家業務、社區團購為業績加碼。

同時,很多傳統商超也在探索更為恰當的零供關係和交易模式,優化供應渠道,比如加大廠商直供、外阜採購和本地現金採購,降低採購成本。

對比社區團購的模式,儘管飽受質疑,但卻正潛移默化地改變傳統零供關係,改造傳統零售供銷鏈路,縮短鏈條,使經銷商和批發商都積極的參與其中,這些都是值得傳統商超企業學習和借鑑的。

未來的零售形態早不只“獨寵”商超,無論是到店零售、電商到家零售、社羣社交零售,將是此消彼長的狀態,關鍵是具體要看哪一種服務能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體驗,滿足其差異化需求。

未來,中國的零售市場體系已經形成傳統到店零售、電商到家零售、社羣社交零售三種形式並存的市場格局。

目前而言,連鎖商超儘管已經洞悉到零售業態的急劇變革,也在逐步調整應對,但並未找到非常好的解決之道。

“謀變”不止是連鎖商超過去一年的主要工作,也將是2022年的“主旋律”。但過去商超的變革可能還不徹底,他們還需要更進一步的嘗試,壯士斷腕才能向死而生。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