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難了!能源危機、美聯儲縮減QE、通脹上升……四季度股市怎麼走?
見習記者 秦薇
經歷了連續數個季度的強勁上漲後,今年第三季度,全球股市迎來了相對寡淡的結尾。
港股三大指數表現在全球墊底,恆生指數下跌14.75%,恆生科技指數下挫25.18%,恆生中國企業指數跌17.25%;美股的兩大指數也遠不如二季度——納斯達克指數和道瓊斯指數分別收跌0.38%和1.91%,標普500指數微漲0.23%。
中國的經濟增速和監管方向、反覆的新冠疫情和變異毒株、通脹抬升、美聯儲縮減資產購買規模、全球供應鏈問題以及隨之而來的能源“危機”,都讓全球投資者的精神緊繃。那麼,第四季度,海外股市投資最需要關注哪些重大議題?哪些市場或板塊有望跑贏?
中國市場已經超賣
過去三個月,中國新經濟領域的一系列監管措施出台,引發投資者對於相關企業估值的重新調整,港股科技板塊的調整尤為顯著。
富達國際亞太區首席投資官Paras Anand認為,監管收緊確實對相關企業的不同業務板塊帶來較大壓力,尤其是互聯網企業,但在富達國際看來,這也意味着中國的許多行業現在已經處於超賣狀態,尤其是從長期來看。監管措施會令股市出現一定波動,但此前投資者盲目地拋售股票之後,市場上出現大量具有吸引力的價值股。
投資者關注的另一個行業是房地產,過去一段時間,恆大事件的發展已經連累到整體房地產板塊。盛寶金融高級市場分析師潘梓生直言,將恆大事件類比作雷曼危機,過於誇張,“市場是瞭解恆大投資組合的風險的,這也是債券市場將恆大投資視為高風險、高收益債券的原因。”
潘梓生認為,科技行業監管收緊、房地產開發商面臨壓力等事件,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投資者對香港特區和中國內地市場的信心。但中國內地市場的估值仍遠低於全球股市,會激發一些長期投資者的興趣。
晨星亞洲股票研究總監陳麗子認為,雖然短期內市場仍處於波動狀態,但投資價值正在顯現,部分金融和房地產當前的股價已完全反映其風險。
撇開微觀事件的影響,就中國經濟的整體發展勢頭而言,羅素投資全球投資策略主管Andrew Pease認為,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結束後消費反彈以及較為寬鬆的財政貨幣環境,將支持中國經濟在未來12個月繼續保持強勁增長。
美聯儲縮減QE有限
另一個備受投資者關注的議題是美聯儲縮減QE的時間表及影響。10月13日公佈的美聯儲會議紀要顯示,美聯儲可能在11月中開始縮減購債。
Andrew預計通脹可能2022年才會回落到美聯儲目標水平(2%)以下,因此2023 年下半年之前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他認為,美國經濟高於趨勢水平的增長速度會延續到2022年,但隨着商業週期復甦階段逐漸穩固,輕鬆賺錢的日子可能逐漸遠去。
信安資金管理(亞洲)高級投資策略師陳曉蓉認為,市場已經普遍形成未來幾個月美聯儲將會開始縮減資產購買規模的預期,因此,只要經濟趨勢不變,縮減購債對經濟及資產價格的影響可能相對有限。
Paras也認為,市場對於美聯儲縮減購債的擔憂有些過頭了,美聯儲縮減資產購買規模不會對亞洲資產市場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此舉反映出更強的潛在需求和更活躍的經濟活動,二者均會有利於亞洲企業的發展。
關注供給側通脹
進入10月以來,在供應鏈問題、疫情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能源危機意外爆發,尤其是歐洲能源價格上漲問題愈演愈烈,氣油價格創下歷史新高,食品價格也隨之驟升。這場意外的能源危機,以及隨之產生的通脹壓力,成為全球市場最關注的投資議題之一。
富蘭克林鄧普頓首席投資官Sonal Desai指出,供給側通脹壓力變得越來越重要,全球供應鏈中斷繼續導致交付延遲和零部件短缺,給價格帶來上行壓力。在美國,勞動力市場復甦的步伐不一,許多公司面臨招聘困難,並導致多個行業的工資加速上漲。這些供給側因素都將導致通脹在更長時間內保持較高水平,並使通脹預期保持在較高水平。
“儘管通脹抬升的幅度比預期的要大,但我們仍然認為這是暫時的,”Andrew認為,當前的通脹上升主要因素是去年美國CPI下降導致基數較低,以及暫時性的供應鏈瓶頸。雖然通脹水平在今年剩餘的時間內會保持在高位,但 2022年初應該會下降。
施羅德首席經濟學家及策略師Keith Wade表示,隨着經濟重啓,需求反彈令供應鏈面對更大壓力,進而導致價格上漲。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風險是勞動力和零部件短缺對經濟的制約,在這種供給側通脹環境下,通脹較高而經濟增長則較弱。
比疫情更重要的因素:ESG
今年,變異毒株德爾塔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引發新一波疫情,國內多個城市也經歷了德爾塔帶來的短暫疫情反彈。儘管疫情繼續對人們的生活帶來干擾,但在資本市場,疫情帶來的影響將較為有限。
Sonal認為,大多數發達經濟體的高疫苗接種率為防止疫情死灰復燃提供了有效屏障,各國/地區政府將能夠繼續採取更有針對性的疫情防控措施,全球經濟保持強勁復甦的勢頭不改。
與新冠疫情相比,ESG或者綠色經濟的發展可能對市場帶來更大影響。Paras指出,氣候變化正在成為亞洲經濟戰略和政府政策的核心部分,企業也在加速將可持續性融入公司戰略中。電池技術和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不斷提升。氣候和環境因素也將會影響亞洲金融市場的發展方向,預計綠色經濟相關的融資將會增加。
盛寶首席經濟學家兼首席投資官 Steen Jakobsen 認為,ESG 和經濟的綠色轉型將帶來通脹,導致實際利率降低。投資者需要面對、理解這一變化並採取相應行動。兩類資產將會表現較好:政府批准的和具有價格發現功能的資產,同時,大宗商品最有可能帶來長期超額回報。
價值股、非美股
美股連創新高之際,分析師們對於美股未來的走勢正產生越來越大的分歧,看空的比例也在逐漸增加。
Andrew也贊同美股估值過高,他指出在三季度經濟放緩後,強勁的經濟增長和收益率曲線趨陡降會利好被低估的週期性價值股,包括金融以及工業、原材料和能源等週期敏感板塊,由於全球其他市場的週期性價值股佔比要高於美股,因此更推薦非美股市。相比債券市場,儘管全球股市的估值已經較高,市場情緒接近超買狀態,但他認為未來12個月,股市依然值得投資。
第三季度,發達市場股市的表現要好於新興市場,陳曉蓉認為第四季度可能繼續維持這種趨勢,尤其是歐洲市場,經濟增長步伐穩健、貨幣政策一段時間內維持寬鬆,以及市場對財政刺激措施的憧憬都會有利於股市表現。內地方面,隨着經濟增速放緩,可能加大財政及貨幣政策的支持力度,預計A股表現中性,但由於行業監管持續,對港股較為看淡。
東方匯理資產管理集團投資總監Pascal Blanqué分析指,在通脹風險上升和經濟動力減弱的情況下,滯脹風險正在增加。各國央行繼續保持較為寬鬆的環境,加上投資者缺乏股票以外的其他投資選項,意味着股市難以在短期內驟跌。
他指出,參照歷史水平,目前成長股與價值股的估值差距仍然較大。隨着更多投資者轉投價值 股,更多特定的投資主題開始出現,如美國與可再生能源創新相關項目,有望獲得經濟政策的進一步支持。
編輯:艦長
來源:中國基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