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遠古時期至今,人類發展已有超過400萬年的歷史。原始人開始學會使用火,歷經石器時代、鐵器時代,再到最近這幾百年進入了工業化時代。人類文明經過漫長的發展與進化,目前已經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目前世界各國最主要的能源來源是煤炭、石油等傳統自然能源。隨着工業化程度越來越高,人類對能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各國的經濟安全和政治安全都與能源安全有了極為密切的聯繫。上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中,能源對戰爭結局、國家命運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能源危機
如前所述,現今世界使用最為廣泛的還是傳統能源,但傳統能源一方面在開採和使用過程中會給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更重要的是傳統能源在地球的儲量是有限的,並且是不可再生的。
傳統能源已面臨過度開採導致枯竭的困境,同時新的能源開採生產和供應體系又未能完全建立起來。能源危機可能是人類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將要面對的重大問題。
能源可以説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國民經濟中有着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它就如同是一台永不停歇的發動機,驅動着現代社會的運轉。
由於能源為現代社會提供了必需的照明、交通、温控等重要功能支持,因此越發達的地區對能源的依賴就越重。
在這樣的前提下,保障能源安全是各個國家和政府都極為重視的一項任務。由能源短缺導致的資源爭奪,對能源不科學使用造成的環境污染等問題已經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持續性發展。那麼在傳統能源有限的情況之下,尋找可替代的新能源是目前比較科學有效的方式。
中國的能源現狀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的需求決定了我們對能源的需求。我國是世界上少數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國家,每年的煤炭消耗量佔到全部能源消耗量的62%。而發達國家的這個比例通常只有10%-20%。
我國雖然是煤炭儲量大國,但由於技術與採礦方法落後,我國的煤礦回採率只有40%左右。這就造成了我國煤炭資源的大量浪費。根據官方數據顯示,我國在2016年煤炭資源開採的損失量就達到17億噸。這相當於我國最大的煤礦開採企業4年的產量!
面對我國每年大量的能源消耗,為了保證自己的能源安全,尋找新能源是我國能源專家的當務之急。我們對新能源的要求一方面是對現有能源消耗有充分的補給,另一方面是對人類生存環境更友好,以減少對環境的傷害,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滿足這兩個條件,我國的能源專家學者常年奔走在祖國的陸地海疆,不斷勘測地質條件,希望由此發掘新型能源。
功夫不負有心人,地質學家經過數十年的勘探與考察,因一把意外的大火,在南海海底發現了可燃冰礦藏。該礦藏儲量達到驚人的5000億噸,足夠全人類上千年的能源需要,這一發現立刻引發了世界26個國家的密切關注,把這5000億噸可燃冰比做''黃金''一點也不誇張。
可燃冰開採
可燃冰是一種天然氣水合物,通常分佈於深海或者凍土之中。因為它的外觀像冰一樣晶瑩剔透,遇火之後又可以燃燒,故而得名可燃冰。
和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傳統能源相比,可燃冰清潔無污染,燃燒後只會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對人無害。更重要的是,可燃冰分佈廣泛且容易儲存,是傳統能源的最佳替代品。因此世界各國的能源學家都對可燃冰非常感興趣。
但由於可燃冰資源大多生成於深海之中,這就給它的發掘與開採增添了極大的難度。我們都知道海洋佔到地球總面積的70%,但我們對海洋的瞭解還遠遠不夠。人類的活動範圍絕大部分都仍然侷限在陸地之上。因此,我們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還遠未達到期望的程度。
不過隨着科學和技術的不斷更迭,我國已將能源探索的觸角伸向了海洋領域。例如我國目前已經可以通過自主建設的海上鑽井平台,對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進行大規模的開採。這已經證明我國對可燃冰的開採是有技術基礎與開採經驗的。
作為全球第一個掌握新型能源可燃冰開採技術的國家,中國立刻成為了全世界的焦點。
世界各國的能源專家紛紛密切關注我們的開採技術,與此同時也有許多國家想要直接購買中國的開採技術。面對對方開出的不菲價格,中國完全沒有動心,對購買請求都予以了拒絕。
可燃冰的開採技術是我國科研團隊多年研究的心血結晶,其價值無法用金錢來衡量;另外可燃冰的開採技術全面提升了中國的能源話語權,有冰在手,能源不愁。
反之,如果該技術被廣泛採用,那可燃冰的開採又將被全球各國大肆開採,又會陷入能源緊缺,能源糾紛的漩渦之中,這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有害無利。
自80年代我國首次提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概念以來,生態環境的保護就是其中最關鍵的一環。如何在經濟穩定發展的同時保證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將是我們未來面臨最大的挑戰和最長久的難題。我國目前一直使用的傳統能源既是經濟發展的必要物質前提,又是重要的污染來源。
這也意味着我們既要保經濟,又要保環境,肩上擔子相當沉重。而隨着超大儲量可燃冰的發現與成功開採,我國在清潔型能源的研究領域就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也在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