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購,對於資本市場而言不是什麼陌生的詞彙。一家上市公司做出回購行為時,一方面意味着管理層和大股東對公司未來發展和內在價值有更強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是上市公司現金流充裕的體現。
因此,在上市公司股價表現不甚理想時,回購也成了管理者善用的一種提振股價、展示信心的手段。但古人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同一種手段用得多了,市場也不會一直買賬。
逾900家公司年內回購已超千億元
今年以來,A股公司回購股票的熱度不斷攀升,大額回購也頻頻出現。數據顯示,截至11月9日收盤,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合計發佈了1735份股份回購計劃。其中,1391份已經開始實施或已完成。回購股份超過一半擬用於股權激勵。
截至11月10日,已經有914家A股上市公司於年內實施了回購,期間回購金額合計高達1148.83億元,較去年同比上升106.26%。其中,已完成或正在實施中的10億元以上大規模回購有22起。
此外,從11月的情況看,又有19家A股公司發佈股份回購方案。其中,擬回購資金總額下限超過億元的公司就有12家;正泰電器和“防水茅”東方雨虹兩家公司擬回購金額下限更是超過10億元。日前,東方雨虹剛剛公告稱,公司完成了首次回購,成交總金額為3001.31萬元。
家電行業成回購“重災區”
從今年以來的情況看,不少上市公司大手筆回購股票並未明顯改變股價下行態勢,這在家電行業表現尤其突出,令投資者每天都“拳頭硬了”的格力電器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就在11月11日,公司發佈公告稱,第二期回購股份已經註銷,涉及股份逾億股。截至目前,格力電器以218.18億元的總回購金額問鼎今年以來的“回購王”,更是創下了A股年度回購額的歷史記錄。值得注意的是,格力電器還是2020年的回購王,全年累計回購金額超過51億元。
但是,218億的超級回購仍舊沒能撐起格力電器的股價。自去年年底創下66.79元/股的新高後,格力電器的股價就一路下跌,日前剛剛又創下了34.10元的年內新低,令一眾投資者心碎不已。
家電行業的另一家龍頭公司,美的集團,也有着相似的境遇。今年以來,美的集團通過集合競價的方式累計回購了1.74億股,累計回購金額達137億元。去年公司同樣也是回購大户,累計回購金額超29億元。百億回購同樣沒能救下美的集團的股價,自2月份創下106.4元的高點後,公司股價也是震盪下行,目前已經下跌了超過30%。
A股公司回購量有望繼續增長
總體開看,格力電器、美的集團以百億回購額包攬了今年回購榜的第一第二。截至11月10日,中國平安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已累計回購A股股份約7226.59萬股,已支付的資金總額合計人民幣約36.3億元,位列榜單第三位。股價方面,表現同樣不甚理想,每每下跌都令投資者咬牙切齒,總要珍惜“五十元的平安”。
此外,寶鋼股份、中國聯通、歌爾股份、海爾智家、國電電力、永輝超市、上汽集團等公司也均完成了超過10億元的大額回購,佔據了前十名的榜單。京東方A今年以來也累計回購了約2.49億股,累計耗資13.59億元。
目前,A股上市公司回購量正處於歷史高位,預計未來隨着政策的持續完善以及上市公司回購力度強化,回購規模仍有進一步增長空間。
公司鉅額回購難逃股價回撤
或許是由於市場風格的原因,上市公司頻頻大手筆回購,卻始終沒能挽救股價,甚至還“一直回購一直被套”,多家上市公司最新股價都遠低於回購均價。從回購金額超過億元的公司榜單來看,其中有10股折價超30%,10股折價20%至30%。
具體來看,折價幅度最高的是佳發教育。該股今年累計回購逾800萬股,回購金額超1.2億元,回購參考均價超過14元,最新價7.94元,折價超43%。
此外,博彙紙業、新希望、雙塔食品、格力電器、昂立教育、中順潔柔、老闆電器等個股也均有較大幅度的回撤。上市公司回購股份全線“被套”,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A股市場為何“越回購越下跌”
上市公司回購股票好處頗多,對於股東而言,可提升每股收益,對市場而言,可以提振投資者信心。在美股市場,2008年金融危機後長達十幾年的慢牛,與藍籌公司大額的回購不無關係。但為何到了A股市場,回購效果適得其反呢?“越回購越下跌”幾乎成為了一種魔咒。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A股上市公司太着眼於短期,回購功利性過強,總是發生在股價暴跌階段,幾乎擺明了告訴投資者,回購目的就是為了拉昇股價。想借此增強市場信心,讓持股的投資者不要拋售,但越是這樣投資者越擔心公司是不是有什問題。
此外,今年以來部分白馬股的下跌還要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之前漲幅太大,估值過高,對於本身處在下降通道的股票,再怎麼回購也是螳臂當車,畢竟回購資金量佔總體交易金額的比重比較低。
從這些越回購越跌的白馬來看,大部分集中在家電、食品、日用品等大消費及醫藥行業,這些個股在去年疫情環境下業績迎來爆發,股價也基本出現較大升幅,如美的集團去年上漲69%、邁瑞醫療上漲134%、中順潔柔上漲64%、中炬高新上漲69%等等,不少股票已經嚴重透支了未來1-2年上攻動能,即使公司頻頻回購也難以令投資者看到短期內的上行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