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9月銀保監會選擇“四地四機構”正式啓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以來,總體運行平穩,市場反應積極。為進一步推動完善試點,銀保監會近日發佈《關於擴大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範圍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規定,自2022年3月1日起,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範圍由“四地四機構”擴展為“十地十機構”。試點地區擴大至北京、瀋陽、長春、上海、武漢、廣州、重慶、成都、青島、深圳十地。試點機構擴大至工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建信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交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中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農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中郵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光大理財有限責任公司、招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興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和信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十家理財公司。
銀行理財子公司參與養老理財具有先天的優勢。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首先,銀行有遍佈全國的分支機構和成熟的理財顧問隊伍,能夠極大拓寬養老理財產品的覆蓋面。其次,銀行理財子公司往往具備宏觀經濟研判與大類資產配置能力,在債券和非標投資上積累了長期經驗,具備較強的風控能力,以及甄選與整合各方機構資源的能力。
目前,我國養老服務供給與需求矛盾較為突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佔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為19064萬人,佔13.5%,正在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大量養老服務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
近年來,金融業服務好第一支柱基本養老金、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的同時,積極參與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並提供金融產品服務。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認為,在《通知》的引導下,銀行理財子公司將細分行業推出相應的養老理財產品。與此同時,對銀行理財子公司而言,養老市場的巨大需求,也將為其帶來長期穩定的資金和客户。
在業內專家看來,試點發行養老理財產品,不僅能夠健全我國養老第三支柱,還能完善養老保障體系。從“四地四機構”擴大到“十地十機構”,有助於從整體上逐步緩解日益增長的養老壓力,其發揮的示範和帶動作用有以下兩方面:一是增加養老理財產品供給主體。包括貝萊德建信在內,包括6家大型銀行、4家股份制銀行理財工資在內,形成“10+1”試點公司格局,產品試點額度達2700億元以上,大大提高了養老理財產品供給數量和能力。二是擴大試點地區範圍。試點地區擴大到10個城市,而且10家試點理財公司可自主選擇一個或多個試點地區銷售養老理財產品,突破了此前對理財公司劃定一至兩個試點城市的限制,有助於滿足更多老百姓對養老理財產品的需求。
董希淼建議,進一步豐富養老金融產品供給,與養老理財產品形成補充。在此基礎上,商業銀行應着眼於養老市場長遠發展,構建更為完善的養老金融體系,抓住資管、存款、託管等直接業務機會,挖掘賬户、髮卡、結算等間接業務潛能。財政及金融管理部門應在財政税收、產品准入等方面採取更多的支持政策,可將養老理財、養老保險、養老基金等納入税收遞延賬户並降低整體税率;如果推出養老儲蓄,建議在利息税徵收上實行不同的政策,以此鼓勵更多的人通過選擇養老金融產品來更好地滿足養老需求。
另外,金融監管部門應及時總結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經驗,適時推廣到更多的地區和理財公司,充分發揮養老理財產品在滿足公眾養老需求方面的積極作用。董希淼建議,加強頂層設計,從國家層面對養老金融發展制定長期規劃,完善相關制度安排,明確專屬理財、保險、基金、信託等養老金融產品定位,鼓勵各類金融機構推出適老性金融產品,有效支撐第三支柱養老保障作用的發揮,成為社會保障體系的有益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