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勁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換擋升級

寫在前面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住創新便抓住了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以往以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不再適應新要求,經濟增長動力也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2019年,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貢獻率達到59.5%,2020年有望突破60%,建設創新型國家蹄疾步穩。

面對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着眼“十四五”時期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無疑將成為決勝未來的關鍵要素。

強勁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換擋升級

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數字經濟的要素逐步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數字經濟規模不斷壯大。2020世界VR產業大會雲峯會上,觀眾體驗VR遊戲。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攝

創新與動力

創新成果為發展注入新動能

新一代光纖預製棒,單棒拉絲可達1.5萬公里,創下3項世界第一;超大視野口腔CT機,打破我國口腔醫學高端影像設備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使用國產減速器的機器人,製造成本壓減近30%……這些高科技產品,是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的最新科技創新成果。

以長三角地區為龍頭,近年來,我國的科技創新之路成果頗豐。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排名從2015年的第29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14位,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天眼”望天,“蛟龍”探海,嫦娥四號首登月背,C919大飛機首飛成功……“十三五”期間,科技前沿取得一批標誌性、引領性重大原創成果,戰略領域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一些高新技術產業正在進入世界前列。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説,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人類社會正面臨廣度和深度都前所未有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若能抓住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我國有望成為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推動者。

創新的投入與產出有多大?看看一組數字。

2.17萬億——這是2019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總額,佔國民生產總值比重達2.19%。

12.2萬億——這是2019年,全國169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生產總值,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十分之一。

14.7%——這是2020年1至6月份,全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營業收入增速,成為新冠肺炎疫情“烏雲”下的一道亮麗風景。

北斗三號全球衞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港珠澳大橋飛架三地,京張高鐵從長城腳下奔馳而過……這些重大成果不僅是科技創新的集大成者,更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創新發展,無疑是“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閃亮標籤。

“我國經濟社會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迫切需要科技創新給予有力支撐。”科技部高新技術司司長秦勇説。新時代呼喚新發展,新發展孕育新動能。從沿海到內地,創新越來越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為經濟轉型升級注入不竭動能。

創新與未來

厚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沃土

截至9月28日,上市企業179家,募集資金2678億元。“科創板”推出一年多來,交出一份紮實的成績單。

中關村創業大廈45號登記處,雖只是個小小的窗口,卻在2019年登記合同8127項,科技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如何讓創新永葆活力?離不開創新創業的大環境不斷優化。相應的政策不斷出台、金融體系逐步健全、保障機制持續完善,進一步釋放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十三五”期間,我國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得以強化,企業創新能力持續增強。2019年,有507家中國企業入圍國際組織認定的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這507家企業集中在無人機、電子商務、雲計算、人工智能、移動通信等高新技術領域。

《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等一系列重磅文件出台;培育和引進一大批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高技能人才、創新型企業家和優秀青年科技人才;通過破除“四唯”傾向,進一步完善科技評價體系……科技體制改革“施工圖”不斷落地,創新的體制機制更加成熟定型。

在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看來,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面臨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新課題。“我們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釋放經濟發展潛力;加快轉變為內需驅動,促進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科技無止境,創新同樣無止境,創新型國家建設一直在路上。未來,隨着新舊動能的轉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科技創新的力量將愈加凸顯。着眼“十四五”以及未來更長時期,科技創新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我國重大戰略需求、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緊跟研判世界科技發展趨勢,為我國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創新與民生

科技“紅利”走進日常生活

5G率先實現商用,在線教育、在線辦公、在線醫療等新業態蓬勃發展……“十三五”期間,科技創新成果“井噴式”湧現,從實驗室走進人民羣眾日常生活當中,不斷“刷新”着人們的生活方式。

歸根到底,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科技要對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和國家安全起到核心支撐作用,真正走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説。

《“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提出,健全支撐民生改善和可持續發展的技術體系。在人口健康方面,“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資金投入金額超過250億元,涉及新藥創制、中醫藥現代化、食品安全等多個領域。

科技創新增進民生福祉,人們真切感受到民生科技的“紅利”——

醫療衞生服務更好。今年7月底,第一批全國創新藥企海南行活動在海南自貿港舉行。在“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帶動下,我國新藥創制已進入高速發展的新階段,填補了相關疾病領域的用藥空白,滿足了羣眾多種用藥需求。據統計,截至2019年7月,我國已有累計139個品種獲得新藥證書,其中1類新藥44個,是專項實施前的8倍。

生態環境更宜居。在“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重點專項支持下,我國建立重污染天氣應對技術體系,釐清重點地區大氣重污染成因。其中,京津冀建成國內最大規模的天地空綜合立體觀測網,以及1千米分辨率的精細網格化多污染物動態源清單。

扶貧工作更精準。“凡是脱貧致富,必有科技要素”。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十三五”時期,數十萬名科技特派員領辦創辦1.15萬家企業。2017年開始,陝西省佳縣全面推廣“滲水地膜旱地穴播技術”,今年在陝北大旱之年實現穩產增收。

【來源:解放軍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59 字。

轉載請註明: 強勁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換擋升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