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重新認識“無罪的煤”

  在京津唐等地區,大約每四盞燈中就有一盞由內蒙古點亮

  利用煤炭資源,從“挖煤賣煤”的粗放式發展到創新驅動的發展轉型

  計劃到2025年全部礦山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實現“綠則存,不綠則退”

  推進煤炭領域的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解決好煤炭產業的動力、活力和競爭力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於長洪 張麗娜 魏婧宇 王靖 侯維軼

  涉煤腐敗倒查20年,近千名幹部栽跟頭,在內蒙古幹部隊伍中造成極大震撼。

  “挖煤賣煤”“一煤獨大”“因煤倒黴”“談煤色變”……漆黑的煤,似乎帶着原罪。

  內蒙古盛產的煤炭給國家提供了必需的能源,卻因一雙雙貪婪之手蒙垢。

  在顯微鏡下,煤呈現出耀眼的金色、高冷的藍色以及低沉的灰色。烏金除垢,行業整頓,便於我們重新認識本就五彩斑斕的煤。

瞭望 | 重新認識“無罪的煤”

5月26日,工作人員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黑岱溝露天煤礦植被恢復區澆水  貝赫攝/本刊

  從“大老粗”到“精細化”

  説起煤、煤老闆,人們給貼的標籤往往是“傻大黑粗”。“粗”煤其實很“細”——被譽為工業的“細糧”。

  運煤專列從內蒙古出發,駛向全國各地;高壓電網跨山越嶺,將煤電資源送向城鎮、工廠、千家萬户……內蒙古豐富的“烏金”資源,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源源動力,在500公里外的京津唐等地區,大約每四盞燈中就有一盞由內蒙古點亮。

  內蒙古大草原,地層發育齊全,岩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好,因此煤炭等礦產資源儲量十分豐富。自國家開始投入地勘工作至今,內蒙古累計探明煤炭資源量突破萬億噸,居全國首位,煤炭資源分佈廣、儲量大、煤種全,也因此被稱為“露天煤礦”之鄉,全區12個盟市中11個有煤礦,現有煤礦523處,是我國重要的能源保障基地。

  很長一個時期,內蒙古對煤炭資源的利用,只是停留在“挖煤賣煤”的粗放式發展階段,現在正經歷由能源驅動到創新驅動的發展轉型。

  大路,過去鄂爾多斯市黃河岸邊一個人煙稀少的小山村,如今因現代能源經濟的發展而發生蝶變。一座現代煤化工工業園區落户於此,園內有煤制甲醇、煤制油等80餘個工業項目,2020年實現工業總產值達521.22億元。

  大路工業園區內的煤化工生產項目彷彿“魔法師的金手指”,將煤炭一步步加工轉化成食品保鮮膜、塑料水杯等產品。煤炭變成原料,又生產出絢麗多彩的產品,實現了煤炭產品由低端走向高端。

  在大路工業園區十餘公里外,是全國五大露天煤礦之一的準格爾煤田唐家會礦區。站在山上遠望,連綿不絕的黃土塬撞入眼簾。

  未承想,厚實的黃土塬下,有一項領先世界的煤化工技術。2019年10月底,28米高的火炬在唐家會礦區的黃土塬上被點燃。熊熊火焰傳遞出堅定的信號——第四代煤炭地下氣化技術工業化示範項目正在這裏進行。

  “地面看似平靜,其實地下煤炭資源正在被燃燒氣化。從地下的原煤到合成氣,所有流程都在地下完成。”內蒙古中為煤氣化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汪傳敏介紹説,“火炬下面連着地下氣化爐的產品井出口,地下氣化爐生產的合成氣通過產品井源源不斷地輸出地面。”

  煤炭地下氣化技術不需要開挖採煤,也無需工作人員進入地下,就可生產低成本的工業燃氣和化工合成原料氣。正在進行工業化示範的第四代煤炭地下氣化技術,最適合對埋深1000米以下煤層及高灰、高硫、低發熱量劣質煤等不宜開採的煤炭資源進行氣化利用,能大大提高煤炭資源利用率。

  鄂爾多斯市工信局副局長伊拉特説,過去幾十年對煤炭資源的掠奪式開發,沒有充分體現出煤炭資源的附加值。雖然對地方經濟發展有一時促進,但容易產生髮展惰性,延緩經濟轉型。

  近年來,內蒙古努力改變粗放型資源開發模式,加強煤炭清潔高效轉化,推動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轉變,加快煤制油氣、烯烴、乙二醇等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建成全國門類齊全的現代煤化工生產基地。

  煤炭產業的精細化發展,不僅需要生產端的方式轉變、技術革新,也需要市場端的規範運作。

  人為議價、流程繁瑣、不規範交易……曾經的煤炭市場“野蠻生長”,信息不對稱、交易不對等,為政商勾結破壞市場秩序的行為留下“空子”。近年來,隨着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突飛猛進,煤炭交易方式也發生變化,在線交易、網絡貨運、價格指數發佈及大數據服務等新方式使煤炭交易更加透明、便捷。

  2013年,內蒙古煤炭交易中心上線運營以來,5000多會員共享新業態帶來的便捷。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內蒙古煤炭交易中心累計完成交易量7.25億噸,交易額1521億元人民幣。這個交易中心是全國煤炭交易中心股東單位之一,平台服務系統包括能源大宗現貨交易、能源化工品交易、能源工業裝備品交易、運力交易、價格指數等綜合性功能性網絡技術系統。“通過搭建公開公正、陽光共享的交易環境,規範交易行為,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內蒙古煤炭交易中心董事長温琳介紹説,平台為交易商平均降低成本3%,交易履約率超過90%。

  從“染污”到“披綠”

  煤炭的“前世”,曾為翠綠的植物。

  千百萬年前,植物的枝葉和根莖在地面上堆積形成厚厚的腐殖質,隨地殼變動不斷埋入地下,長期與空氣隔絕,並在高温高壓下,經過一系列複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形成可燃的沉積岩。

  煤炭的“今生”,曾支撐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

  但是,過去幾十年,遭遇過瘋狂私挖盜採,曾經連續多年給地方生產出被污染的“GDP”,近千名幹部倒在煤堆裏留下教訓,草原上的千瘡百孔更成為烏金永遠的殤。

  隨着專項整治的深入推進,修復行動計劃正在陸續鋪開。

  初夏時節,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白音華煤電礦區的硬化路兩旁,樟子松像衞兵一般傲然挺立,楊樹嫩葉漸長。昔日“灰頭土臉”的舊礦區,如今實現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綠”。白音華煤電公司開展綠色礦山建設,初步建成景觀式排土場和草原生態式排土場,已完成礦山治理面積8252畝,植被覆蓋率達到85%以上。

  礦區負責人郭蘇煜一輩子都在跟煤打交道,“過去很多小的露天礦,人們挖完留個坑就走人,給草原留下不少無主礦坑。現在把煤挖出來,更要保護好礦區,這一要求已成硬約束。”

  如今,內蒙古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執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從自治區到盟市、旗縣,一系列配套政策為綠色礦山建設保駕護航。2019年印發《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管理辦法(試行)》,規定礦山企業設置基金賬户,按年度提取基金用於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土地復墾及管護工程。

  2020年,鄂爾多斯市人大常委會通過《鄂爾多斯市綠色礦山建設管理條例》,這是全國首部有關綠色礦山建設管理的地方性法規。條例以煤炭行業為重點,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節能減排、礦山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礦山現代化與和諧礦區建設三個方面分節規定。

  “有政策引領,有技術支撐,綠色礦山建設在全市穩步推進。”鄂爾多斯市自然資源局生態修復科副科長蘇海霞説,目前全市已有149個礦山公示建成綠色礦山,其中117個煤礦,32個非煤礦山,公示建成的綠色礦山佔全區32%。

  綠色礦山建設,大大提升礦山的“顏值”。位於錫林浩特市北部的神華北電勝利能源有限公司露天礦區裏,2020年新栽的6000餘株樹苗將裸露的礦區裝扮一新。今年,礦區繼續開展大規模的生態治理工程,力爭打造成城市公園、員工休閒樂園、礦山文化科技園。

  生態修復更注重“內涵”。蒙草生態礦山修復團隊在生態大數據的指導下,應用鄉土植物對錫林郭勒盟的烏優特煤礦、賀斯格烏拉南露天煤礦、勝利西二號露天煤礦進行綜合治理,生態環境呈現出持續好轉態勢。

  位於呼倫貝爾大草原的華能伊敏露天礦,採用綠色採礦工藝和探索土壤改良等復墾綠化技術,實現煤、電、水、灰、土的高效循環利用,逐步建立適應呼倫貝爾地區草原生態恢復的“伊敏模式”。

  當前,內蒙古正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2020年12月,內蒙古對外公佈,草原核心區留存的煤礦、風電、光伏項目到期退出,自然保護區內煤礦全部關閉,風電、光伏電站佈局在沙漠、採煤沉陷區、露天礦排土場、沿邊地區。內蒙古自然資源廳有關人員介紹,內蒙古計劃到2025年全部礦山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實現“綠則存,不綠則退”。

  從“人工挖”到“5G+”

  身穿潔白的襯衣,坐在控制室內盯着屏幕上的數據變化,不時輕點一下鼠標,通過手機實時監測126個液壓支架的壓力數據和井下采煤機的實時位置……這是鄂爾多斯市國源礦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龍王溝礦井“95後”礦工劉斌傑的日常。這座千萬噸級特大型煤礦,目前已實現精準地質保障、智能採煤、智能掘進、智能探放水。

  十多年前,礦工“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下井,在黑乎乎的井下手拉肩扛挖煤,一天下來臉黑、手黑、衣服黑,還時刻與瓦斯、滲水、崩塌風險相伴。

  內蒙古礦山企業多、安全隱患大,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需求旺盛。

  麻地梁煤礦是內蒙古重點支持礦山企業5G+智慧礦山建設的典型代表。2021年,麻地梁煤礦又提出了新的智慧礦山完善升級工作方案:完成採煤機、掘進機、皮帶機巡檢機器人、無人駕駛膠輪車等移動設備5G通訊對接;進一步完善智慧礦山體系建設,打造形成可複製推廣的井工礦井智慧礦山典型模式和應用場景,繼續為智慧礦山建設貢獻麻地梁方案。

  飛速發展的現代科技,已使煤炭生產“換了天地”。“煤炭開採進入了比拼技術的時代。”內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煤炭生產管理部總經理李宏斌説,機械化、自動化極大提升產能,信息化建設推動煤炭安全高效生產。

  鄂爾多斯煤炭年產量佔全國六分之一。但是隨着煤炭開採年限的增加,鄂爾多斯礦區一部分煤礦即將步入薄煤層開採的時代,厚度在1.3米以下的薄煤層開採普遍存在成本高、單產低、工人勞動強度大等問題。

  伊泰集團開展了薄煤層智能化開採技術的研究,研發出薄煤層綜採工作面智能化開採技術。該技術在寶山煤礦得到成功應用,實現了在1.1~1.3米薄煤層工作面少人化開採,提高了綜採工作面智能化水平。

  李宏斌説,薄煤層智能化開採具備採煤機記憶割煤、液壓支架自動跟機、人員感知定位、遠程一鍵啓停等功能,人工干預率不到20%,生產效率提高了40%,在降低工人勞動強度的同時,提高了煤炭資源回收率和安全生產係數。

  如今,煤炭產業發展正逐步走向精細化、綠色化和智能化,未來可期。

  內蒙古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於具有優質且豐富的煤炭資源。當下,如何真正做足煤炭的優勢,重新激盪起整個行業的暖流,使其最終回到合理、平穩、長遠的發展軌道,成為擺在內蒙古經濟發展面前的必答題。

  解決好煤炭產業的動力、活力和競爭力,必須立足於擘畫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新的藍圖,推進煤炭領域的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並真正解決影響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深層次矛盾。同時,不僅要通過一時之策解決當前的煤炭供需緊張狀況,更要從長遠着手,對產權制度、資源管理制度、價格制度、市場交易制度、政績考核制度等進行變革,推進煤炭資源開發利用的制度創新。

  唯有如此,才能讓煤基“產業樹”不斷推陳出新、枝繁葉茂。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444 字。

轉載請註明: 瞭望 | 重新認識“無罪的煤”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