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基金自購迎小高潮,年內斥資近30億,基民可以“抄作業”嗎?

由 郎文芬 發佈於 財經

基金自購迎來小高潮,2021年以來,不少公募基金公司以真金白銀支持自家基金髮展。截至8月17日,72家基金公司申購自家基金224次,自購規模即將突破30億元,自購金額和自購次數均高於上年同期。

貝殼財經記者發現,不同於以往機構自購以債券型基金為主,今年以來基金公司自購更偏愛權益類基金。同時,新發行基金更容易收到來自基金管理人真金白銀的支持。

基金公司自購為何增多?帶來的收益是否可以支撐基金公司付出的真金白銀?對於基民來説,可以抄基金公司的“作業”嗎?

基金自購規模接近30億元,權益類基金受青睞

近日,財通基金擬以1億元自有資金跟投旗下相關定期開放基金引關注。據瞭解,這將是近5年來管理人自購規模最大的單隻偏股混合型基金。

基金大手筆自購,近年已不罕見。貝殼財經記者根據Wind統計發現,今年以來72家公募基金公司自掏腰包認購自家基金224次,自購金額達到29.15億元,而2020年同期,基金公司自購202次,自購金額為24.40億元。

具體來看,今年以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為主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備受基金公司自購青睞,其中,股票型基金淨申購金額7.50億元,混合型基金淨申購金額8.98億元。而債券型基金淨申購金額8.65億元。

從往年自購數據來看,債券型基金則更勝一籌。2020年全年基金公司實現自購規模總計41.42億元,其中股票型基金 4.55 億元、混合型基金11.66億元、債券型基金18.84 億元。2019年全年基金公司實現自購規模總計28.67億元,其中債券型基金14.49億元,佔比51%;2018年全年基金公司實現自購規模總計32.68億元,債券型基金淨申購17.68億元,佔比55%。

從申購公司來看,今年以來,建信基金、天弘基金、國泰基金、南方基金和工銀瑞信基金的自購金額位列前五,申購總額均超過2億元。其中,建信基金旗下3只基金申購金額達到2.9億元,不過主要以債券型基金為主。

而國泰基金和天弘基金的自購多集中在股票型基金方面,國泰基金旗下16只基金合計自購基金2.37億元,其中,股票型基金自購規模達2.27億元;天弘基金自購36次,合計申購股票型基金逾1億元。

從單隻基金來看,自購規模排名靠前的多為純債或偏債混合型基金,其中中長期純債型基金建信裕豐利率債三個月定開債A自購規模最大,自購金額近2.7億元,偏債混合型基金南方富瑞穩健養老目標一年持有的年內自購金額也超過2億元。

基金自購多以新基金為主,投資者可以“抄作業”嗎?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自購主要以新基金為主,但也不乏老基金自購的案例,比如,2020年2月,匯添富曾以2億元的大手筆自購旗下老基金產品。

德邦基金董事總經理、首席市場分析師吳煊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基金公司自購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因為非頭部基金公司品牌影響力缺乏,銷售或面臨困難,而基金公司自購一定程度上增強投資者對基金未來業績運作的信心;二是部分頭部基金公司新發行產品,包括明星基金經理可能也會自購,進而強化光環效應,擴大首發募集份額。

在基金過往業績的光環下,基民大多願意認購老基金。而今年以來,新基金的募集頻頻傳來佳績。據Wind數據,今年以來1033只基金新成立,合計發行規模超過1.89萬億元,其中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合計發行份額1.52萬億元,佔比8成左右。

業內人士表示,基金公司自購更多是一種營銷手段,甚至有的基金公司發動旗下管理人員、基金經理和員工大手筆認購自家新發的基金產品。

比如,8月12日,永贏基金髮布公告稱,公司及本基金擬任基金經理基於對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信心,將於本基金募集期內分別出資3000萬元和200萬元認購本基金A類份額。

吳煊認為,原則上基金公司自購老基金的概率不大。基金公司自購主要是在首發中佔一定比例。“當前老基金對銀行渠道的依賴並不多,大部分是靠互聯網獨立第三方的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大手筆投資自己基金產品的基金公司,投資收益則漲跌互現。其中不少取得不錯的投資收益,也有部分自購基金的業績出現了大幅虧損。

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17日,今年以來被基金公司自購的224只產品中,146只產品取得正收益,32只基金自購以來的收益率超過10%。其中,長江資管、國泰基金、西藏東財基金、天弘基金旗下5只產品的收益率超過40%。

與此同時,也有多隻自購基金產品的收益率負增長,比如,招商盛洋3個月定開、東財中證滬港深互聯網A和廣發瑞軒三個月定開,以及天弘恆生科技指數的跌幅靠前,均超過13%。

財通基金研究發現,市場行情與基金自購規模無直接關係,基金自購對行情、基金業績影響有限。

那麼基民可以“抄作業”嗎?吳煊認為,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説,還是要看基金經理過往的投資風格,看其是偏向於均衡還是去把握板塊輪動的機會。“拋開基金公司的投研水平,基本上基金經理在整個基金產品投資的話語權佔70%以上,所以基金經理的投研經歷和以往風格對未來業績發展很關鍵。”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胡萌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