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博鰲論壇聚焦變局下的經濟與安全

由 仁連榮 發佈於 財經

主辦方供圖

分析人士指出,在全球化時代,經濟發展存在很大風險,因此,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都應當樹立風險意識,提高抗擊風險的能力,以強大韌性保障自身可持續發展。在改革開放不斷加快的進程中,以更加安全可靠的水準融入到全球供應鏈中,推動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

湘江十月紅楓鬱,博鰲論道芙蓉俏。

10月18日,博鰲亞洲論壇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首屆大會(下稱“經安會”)在中國長沙開幕。

該論壇是博鰲亞洲論壇繼以健康為主題的全球健康論壇和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國際科技創新論壇後,推出的第三個全球專題論壇,也是國際上首個聚焦經濟發展與非傳統安全問題的大會。

話題應世界變局而生

疫情反思、碳中和、經濟創新、全球治理、金融風險……本屆大會以“大變局下的經濟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由一個主論壇、20多場分論壇及展覽等組成。論壇聚焦經濟發展與安全的辯證關係,探討經濟發展面臨的風險、隱患和非傳統安全挑戰,為亞洲和世界的可持續發展營造安全、穩定的外部環境。

作為博鰲首個經濟專項論壇,本屆大會吸引到各國領導人、政商學各界的廣泛關注。

其中,論壇發言嘉賓不乏重量級大咖,如聯合國前副秘書長沙姆沙德·阿赫塔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駐華首席代表巴奈特、美國前商務部長古鐵雷斯、泰國前副總理兼外長素拉傑·沙田泰、意大利經濟發展部原副部長米凱雷·傑拉奇、巴基斯坦駐華大使莫因·哈克、菲律賓農業部部長達爾、蒙古國駐華大使圖布辛·巴德爾勒、新開發銀行行長馬可、中國歐盟商會副主席馬曉利、世界衞生組織榮譽總幹事陳馮富珍等。

論壇話題創新性地將經濟發展與安全兩個話題結合,突出在世界大變局下的思考。

近兩年,新冠疫情危機持續,全球經濟遭受巨大沖擊,在艱難中掙扎復甦。伴隨疫苗接種提速、防控形勢好轉,全球經濟復甦前景一度樂觀。然而,7月以來,疫情捲土重來,全球疫苗接種整體速度趨緩,經濟復甦再次面臨嚴峻考驗。

當地時間10月12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小幅下調0.1個百分點至5.9%,維持2022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4.9%不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全球經濟持續復甦,但受疫情拖累,復甦動力正在減弱,成為橫亙在全面復甦道路上最大的障礙。與此同時,疫情多點暴發,殃及處於全球供應鏈關鍵環節的國家和地區,致使供應鏈紊亂長於此前預期,或將進一步抬高部分國家的通脹。

另據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與英國《金融時報》10月10日聯合發佈的全球經濟復甦追蹤指數(TIGER),受供應鏈危機、能源危機、高通脹等因素的影響,全球主要經濟體增長勢頭放緩,全球經濟復甦或將陷入停滯。

在此背景下,各類影響全球經濟健康運行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非傳統安全問題日益突出:貧富鴻溝擴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氣候問題日趨嚴重、生態環境與健康問題嚴峻、金融風險高企等全球性風險和挑戰悉數襲來。

各國領導人、政商學各界逐漸意識到,建立安全發展、均衡增長、共同繁榮的制度框架、加強經濟全球治理與國際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緊迫。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李保東表示,經濟發展與安全的內在聯繫不能割裂,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各種危機都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各經濟體必須採用全方位綜合治理的手段和戰略來解決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同時,統籌發展與安全是大變局下重大而迫切的時代課題。

與會嘉賓BCG董事總經理、全球資深合夥人周園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經濟安全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只有在國家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總戰略下,經濟才能得到發展。此外,經濟發展和安全的內在聯繫不可分割,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各種危機都不會獨立出現,因此,必須採用全方位綜合治理的手段和戰略來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在全球化時代,經濟發展的確存在很大的風險,因此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都應當樹立風險意識,提高抗擊風險的能力,以強大韌性保障自身可持續發展。在改革開放不斷加快的進程中,以更加安全可靠的水準融入到全球的供應鏈中,推動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周園表示。

議題設置豐富多元

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問題日漸嚴峻,建立一個匯聚富有前瞻性、動態的、有效的政策建議的高端對話平台已迫在眉睫。

“我們發起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就是為了給亞洲和世界各國的政商學界領袖,尤其是企業界領袖提供一個高端對話平台,為發展與安全這一時代性課題貢獻亞洲智慧、亞洲方案。”李保東介紹説。

作為國際上首個聚焦經濟發展與非傳統安全問題的大會,“經安會”身擔重任。李保東説,當前,專注於經濟安全與可持續發展之辯證關係者少之又少,發起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正是博鰲亞洲論壇填補這一空白的重大舉措。

會上,與會嘉賓將深入分析全球化和各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風險、短板、不確定性因素,探討各類安全問題,提出具有前瞻性、引領性的應對策略和思路,為世界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解決方案。

論壇話題涉及領域豐富,其中不少關係到中國多項國家戰略的推進前景與方向。

例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應以怎樣的理念、機制和合作精神,共同維護“一帶一路”安全?中國“雙碳”承諾的實現,經濟發展理念和模式需進行怎樣的轉變?作為中國經濟大未來的“排頭兵”,自貿區建設還有哪些困難和問題?

同時,論壇極具前瞻性和建設性,為全球經濟治理及熱門領域發展提供風向標,以及政策建議。

例如,新型大國關係和中美合作,對全球經濟治理具有怎樣的意義?全球製造業有哪些先進的理念和模式值得學習和借鑑?“後疫情時代”,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如何改變在全球價值鏈上的不利地位?如何平衡金融監管、開放與創新?

此外,論壇還對熱點公共危機事件進行反思,同時居安思危,對多個社會安全領域的風險預防進行展望性探討等。

例如,新冠疫情令全球公共衞生體系的短板暴露無遺,公共衞生挑戰面前,需要什麼樣的國際合作,以避免各自為戰、相互指責?如何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有效應對各種重大災害?國際貿易與合作如何保障糧食供應鏈的暢通與安全?網絡安全的全球治理,需要什麼樣的國際合作?

畢馬威中國政府及公共事務主管合夥人喻鶯此次參與“對話自貿區:‘試’出中國經濟的大未來”分論壇的討論。她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當前,中國經濟管理重心正逐漸由實現小康社會階段的增長優先,向共同富裕階段的平衡發展轉變,監管部門的管理視角也將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型,在發展中更多考慮社會公平、可持續發展等體現增長良性循環的問題。與此同時,中國對外開放的力度仍在不斷加大,對市場擴大開放和信息技術變革帶來的新技術、新業態仍要保持積極鼓勵態度。在開放環境下,運用科學治理手段,找到效率與風險的中和點是治理體系建設的重點和難點。

“未來,以構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為導向,中國經濟治理體系的建設還需要向可持續性、社會公平、數據安全和產業鏈自主可控等領域投入更多關注,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提供製度保障。”喻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