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今天的文章之前,小編想要做一個(扎心的)小調研:
今年以來,大家的基金投資收益率有多少?
有沒有達到自己年初時設下的預期收益率?
根據小編身邊親朋好友的反饋,今年大部分基民的投資戰績都不怎麼好。
要麼還在等解套;要麼即使是賺了錢,也僅僅是小賺,距離年初的目標收益率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細細回顧,其實也不是沒有賺過大錢的時候,但每每賬户收益要準備上一個新台階了,市場猝不及防來一個調整,收益馬上又回吐了。
股票型基金總指數的走勢就很能夠代表基民今年以來的心路歷程了
數據來源:choice,日期截至2021-08-27。上述數據僅為指數表現結果,最終的投資收益結果和所投資的基金有關,可能和指數表現結果存在較大的出入。基金指數過往表現不代表未來表現,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經歷多了之後,有小夥伴發現事情有點不太對:
要是説最後能夠拿到更高的收益,這種心驚膽戰的高波動忍忍也就算了,但是怎麼最後算下來,一漲一跌,好像沒賺到什麼錢?
朋友,小編可以告訴你,這並不是你的錯覺。
絕大部分投資者都會犯的投資誤區
我們先來做一道選擇題:
假設現在有兩款產品
A:先漲50%,再跌25%
B:穩步上漲15%
你會選哪一款產品?
很多投資者憑直覺會認為A的回報更高:先漲50%再跌25%,最後收益不就是25%嗎?遠比B的收益率高得多啊。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小編跟大家簡單算一筆賬:
如果是投入1萬元本金,那購買基金A最終的資產為:10000*(1 50%)*(1-25%)=11250元;而投資基金B的最終所得則是10000*(1 15%)=11500元。
答案卻是基金B的回報更勝一籌!
結果是不是出人意料?巴菲特一直在強調,想要成功投資,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保住本金,但其實很多人都不明白其中的奧義所在。
我們來看一下,如果想要彌補虧損的本金,你需要付出多少代價。
如果一開始虧損了5%,漲幅達到5.3%才能回本,兩者的差距還不是很明顯。
但如果是虧損了20%,基金要漲了25%才能回本;如果虧損了50%,回本所需的漲幅高達100%!
所以,在做投資的時候,盲目追求高波動的產品可能不是明智之選。
因為一旦出現一次大虧損,可能你需要很長時間的等待才能拿回本金。
回撤小的產品擅長在長跑中勝出
當我們把時間拉長來看,會更明白“穩健”對投資有多重要。還是同樣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説明:
假設現在同時將1萬本金投資2只不同風格的基金基金A:第一年漲30%,第二年跌20%,如此反覆基金B:第一年漲15%,第二年跌5%,……
單純從收益率上看,2只產品每兩年的收益率之和都是10%,好像沒什麼差別。
但前面的例子告訴我們,投資不是加減法、而是乘法的規則。
前5年的時間裏,基金A和基金B你追我趕,難分勝負。到了第6年之後,情況開始不一樣了。
低波動的基金B,雖然看着漲幅不大,但憑藉穩紮穩打的一步步積累,不斷與基金A拉開差距。
投資30年的時間,穩健型基金B累計收益率達到277%,而波動較大的基金A僅為80%。
所以買基金,業績好固然重要,但只有走得穩的那個,才能保存好自己的“勝利果實”。
説了這麼多,無非想要告訴大家兩個結論:
做投資,漲得多固然重要,但跌得少同樣不可忽視;
穩健型基金更擅長在長跑中勝出。
如果你是以下類型的投資者,在當下波動明顯的市場環境下,不妨可以關注均衡配置的穩健型基金,例如主打穩健的“固收+”基金。
剛接觸理財知識的小白,風險承受能力不高,想要入手一款穩健型的理財產品;沒時間沒精力進行短線操作的上班族,希望自己的財富能夠實現穩健地保值增值;普通基民,想要在當前震盪行情下佈局一款波動較小的產品;資深投資者,已經配置了較多高風險的產品,想要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性。
(文章來源:廣發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