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芯國際首日上演千億振幅,誰在逃頂,誰在站崗,誰在掌控這一切
來源:資事堂
7月16日,備受關注的中芯國際在科創板上市首日大漲201.97%,公司市值一度達到6779億元,大超分析師此前的“預期”。
在此背景下,中芯國際開盤價95元/股卻成為全天最高,隨後全天寬幅震盪,波段下行,形成了“套牢”的“死局”。
收盤仍天量市值的中芯國際未來會如何走?
那些早盤加註的投資者短期有解套的可能麼?
是什麼導致“先盛後衰”當天走勢?
一切都在下文解讀。
01
大部分散户仍舊“站崗”
中芯國際當日走勢,頗有令人回味之處。
具體來説,股票開盤價95元/股為全天最高,盤中最低觸及80元/股,全天振幅達到發行價的54.62%。
也就是説,如果有投資者不幸開盤追入該股,收盤即告15%左右的虧損。如果不幸融資買入,虧損幅度就更難看了。
此外,該股全天換手率僅53.08%,創下了科創板股票上市首日的換手率“新低”。考慮到打新的機構拋售意願通常更強。這意味着,有至少一半的持股散户,在當天如此大幅上漲之後,仍未拋售。
▼ 附圖:科創板上市首日換手率較低的股票
據中芯國際此前公告,本次網上發行共有435.51萬户投資者參與申購,回撥後中籤率0.21%,中籤率為科創打新第二高。
此外,196家網下投資者管理的2895個產品也獲得了配售。
在今天這樣的走勢下,“堅守”的投資者和“高位”買入的投資者是如何想的?賣出者又有着什麼樣的邏輯?
02
戰略意義推高估值?
中芯國際的強勢開盤,或許與它的“重要性”有關。
根據此前國信證券研報,中芯國際是全球第四家,國內第一家繼續追趕先進製程晶圓代工廠,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但國信的估值和區間是,按其本身估值PS 7.43倍及最高估值10.67倍測算,預計總市值有望達到3881~4821億。
截至收盤,中芯國際71.36億總股本對應市值達5918億元,這意味着中芯國際大大高於賣方估值。
由此也幾乎可以推定,機構不會是買入的主力,但很有可能是拋售的主力。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中芯國際在科創板大漲,但其港股股份卻迎來連續大跌,繼昨日下跌8.01%後,今日再大跌25.23%。
同時,港股收盤價28.75港元/股亦較其科創板82.92元/股的價格有較大差距,若按港股收盤價算,則中芯國際市值僅有2128億元。
後者意味着接盤中芯國際也不太可能是外資。
如此推測,則大量接盤中芯國際的主力,只可能是散户了。
▼ 附圖:中芯國際港股走勢
03
夢想美好,“現實”骨感
據國信證券研報,中芯國際是國內晶圓製造龍頭廠商,主要為客户提供0.35微米至14納米多種技術節點、不同工藝平台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及配套服務。
從業務體量看,據 IC Insights 數據顯示,公司 2018 年國內市佔率約為 18%,在大陸排名第一。
另據興業證券統計,中芯國際去年實現營收28.95億美元,全球市佔率為5.4%,排名第四位。
雖然中芯國際目前代表了中國大陸最先進水平,但在全球範圍內,中芯的產品結構仍多屬於低毛利率。
與之對應的是,中芯國際近年來的財務報表也不是很亮眼,而這或也是其在國際資本扎堆的港股市場不被重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國信證券此前研報顯示,截至7月5日,全球主要晶圓代工廠的平均靜態市盈率為44.78倍,最高為124.09倍;平均市淨率為4.28倍,最高7.81倍。
從這個角度看,中芯國際A股估值則已高於全球市場。
04
後續的空間是什麼?
那麼中芯國際未來有沒有一絲絲可能是可以兑現的高估值的呢?
一些賣方機構認為,公司作為核心科技旗手,擔負着國產科技產業升級的重任。2019年14nm FinFET 正式量產,先進製程節點規模化生產有望帶動國內半導體產業鏈同步崛起。公司突破FinFET工藝,“N+1/N+2”先進工藝加速推進,在國內芯片設計及製造的龐大替代市場支持下,有望推動國內半導體產業與公司一同加速崛起。
從遠期來看,公司作為國內龍頭代工,根據2019年國內芯片進口超 3000億美金推算,全球芯片約80%比例為Foundr代工模式,芯片售價中代工成本約佔 60%~70%。中性預估國產替代率為50%,則國產芯片代工市場遠期空間可達5460億人民幣,中性預估中芯國際獲得其中30%市場份額(目前為18%),則公司長期營收目標有望達到1630 億。若按晶圓代工廠PS平均估值4.88倍,則對應市值區間為8000~10000億。
此外,一些基金經理也表示,短期而言,市場對於中芯國際上市的熱情非常高,可能會給一個很高的估值,從而帶來整個A股半導體產業鏈集體上漲,獲得很高的估值。因而,中芯上市附近也可能是個短期的高點。但如果不管短期的漲跌,拉長時間仍看好部分半導體領域的長期投資機會。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接受媒體採訪表示,中芯國際的意義,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企業,它是我們整個國家芯片產業的一個希望所在,是高科技對抗的核心企業之一,這個價值,無法估量。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逯文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