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一個鄧曉峯關注的領域

  今天來説一説大佬鄧曉峯關注的領域——碳纖維。

  碳纖維,一種集結構材料與功能材料於一身、具有多種優異性能並擁有廣泛應用前景的基礎性新材料。其有着“又輕又硬”的力學性能,重量是鋼鐵的1/4、鋁合金的1/2,但抗拉伸強度卻是鋼的6~7倍、鋁合金的12倍等,被譽為“黑色黃金”。在體育風電航空航天等軍民領域應用廣泛。

  一:應用空間廣闊,國產替代提速

  2021年全球碳纖維下游需求量前三分別為風電葉片、航空航天、體育用品。但是從金額及比重來看,航空航天(軍工類)價值量最大。所以從當前賺錢的角度來看,關注行業公司,碳纖維軍工等領域的需求情況是不容忽視的。但是軍工方面由於其特殊性,跟蹤起來比較困難。大多價值投資者,一般情況下都不太擅長軍工行業,這也是研究院團隊此前強調過的一點(當然這是後話,先看看供需情況)。

説一個鄧曉峯關注的領域

  2021年我國碳纖維的總需求為62,379噸,對比2020年的48,851噸,同比增長了27.7%,其中,進口量為33,129噸(佔總需求的53.1%,比2020增長了9.2%),國產纖維供應量為29,250噸(佔總需求的46.9%,比2020年增長了58.1%),近年佔比不斷走高。總體來看,受疫情及境外供貨限制影響,國內碳纖維供不應求。根據賽奧碳纖維預測,到2025年,我國碳纖維需求總量將達到14.95萬噸。四年CAGR高達24.42%。應用空間前景廣闊。

  但是有個現象不容忽視,不僅是我國,全球行業整體產能擴張過於積極。2021年年底,宣佈擴產或新進入的玩家的對外發布產能總計達到20萬噸以上,技術和應用受限導致產能利用率僅57%。而2020年全世界的碳纖維產銷量不過10萬噸。因此這個行業的發展大勢,必將是隨着碳纖維價格下降,帶動各行業滲透率的提高,都一窩蜂的上產能,那麼就不得不重視企業的競爭實力、如降本增效方面的能力,與光伏同理。

  二:國內碳纖維企業概況一覽:

  我國碳纖維主流企業整體與全球龍頭企業日本東麗使用工藝方式相差不大(代數上或有所差距),當前我國碳纖維行業玩家逐步已經形成一定的“疆域劃分”,建立各自特色與深度的生態鏈。

  例如中簡專注軍工,光威佈局軍民融合,神鷹偏於民用等等。整體來説各家工藝水平與應用領域各有千秋。但是具備核心設備自主設計製造能力與全產業鏈佈局的企業,目前則僅光威一家。

説一個鄧曉峯關注的領域

説一個鄧曉峯關注的領域

  從盈利能力上看,中簡科技主要依託軍工盈利性最好;光威由於民品導致盈利能力其次;中復神鷹民品附加值不高,賺錢能力相對較差;恆神股份的全產業鏈模式負擔過重,盈利表現並不理想。

説一個鄧曉峯關注的領域

  而利潤情況較好的中簡與光威,儘管都涉及軍工,但細看兩者也不盡相同。(中簡主要就是軍工,而光威軍民都有)。雪球上有人説國家對於種類的武器都規定一個固定的利潤率,比如説艦艇都是5%,不管什麼型號的艦艇,也不管先進程度的艦艇都是這個利潤率。儘管中簡科技的利潤率總體比光威高,但伴隨軍品降價趨勢,影響較大,而光威依舊保持了較為穩定的淨利潤率(這同樣也是其成本控制能力體現)。

説一個鄧曉峯關注的領域

  而民用產品的價值含量並不高,因此光威整體利潤表現還是要低一些。但如若剔除僅從軍品來看,光威還是要比中簡好一些:2021年光威僅第一大客户的軍品訂單是中簡科技全年收入的1.5倍,這主要得益於光威的先發與規模優勢。

  由於軍工佔據碳纖維較大價值量,所以關注行業公司則不能忽視軍品的需求情況,而這塊大頭大概率繼續由中簡與光威佔據。據券商測算,未來十年我國戰鬥機規模將上升到2000架左右,達到美國的2/3水平,其中二代機預計將全部替換為三代戰鬥機,替換需求在500-600架。另外空海軍建設預計新增約400-500架三代機或四代機,總體需求數量在1000架左右。我國現役第三代戰機碳纖維用量佔比約為3%-5%,與美國第四代戰機30%的平均碳纖維用量仍有較大差距,軍機碳纖維使用比例仍有巨大提升空間。

  如果從報表上來看,對比各家企業過往盈利能力及三費情況:整體來看,則光威復材的盈利能力相對較強,三費佔比最低,控費情況良好。

説一個鄧曉峯關注的領域

説一個鄧曉峯關注的領域

  三:碳纖維行業壁壘到底強不強?

  碳纖維產線研發/試驗/調試周期長,設備設計製造十分昂貴,大量複雜工藝需要摸索積累,因而需要大量資金、人才、時間投入。碳纖維行業沒有5-10年技術研發投入與工藝積累,很難實現穩定產業化生產。

  (1)日本東麗:1962年開始研製PAN基碳纖維,1971年建成第一條碳纖維是試驗線,1973年建成一條60噸/年生產線。

  (2)光威復材:1999年開始研製,2005年初步實現碳纖維工程化,2009年T300 級碳纖維產業化項目建成投產,2012年開始盈利。據媒體報道,光威復材從2002-2017 年共研發投入40 多億元。

  (3)中簡科技:2014年之前核心技術來自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山西煤化所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研發碳纖維。2008年中簡科技基於山西煤化所原有技術成立,2011年打通T700級碳纖維產品生產工藝,2014年開始盈利。

  同時,碳纖維產品的價值量沿着產業鏈自上而下逐級躍升。恆神股份招股説明書披露,同一品種的原絲售價約為40元/公斤,碳纖維約為180元/公斤,預浸料約為600元/公斤,民用複合材料約在1000元以下/公斤,而汽車複合材料約3000元/公斤,至於航空複合材料更是達到8000元/公斤。可見,碳纖維產業鏈的上游初產品經過每一級的深加工,其價值都會呈現幾倍的提升。越是尖端的碳纖維企業壁壘就極強,而低端且未成規模的碳纖維企業只能相互廝殺。

  而參考世界經驗,美日也曾出現碳纖維企業林立的現象,但經逐漸整合形成日本1超2強,美、德等1-2家的少數頭部企業壟斷的格局。參考日本東麗的發展史,龍頭企業需具備全面協調產業鏈上下游的水平與能力。從這點來看,光威或已初具雛形。

  四:碳纖維降本路徑:

  碳纖維以“價格”換“需求”,在保持企業合理 利潤水平下,為使碳纖維性價比快速提升,降本成為核心。對企業來講, 競爭力的體現集中在成本端。而從降本的方式來看,主要有兩個方向, 一是通過發揮規模效應,降低噸折舊/噸能耗;二是通過優化流程/提升技術,提高效率。

説一個鄧曉峯關注的領域

  依據生產結構整理,碳纖維降本大致為以下方向:

  1.降低原絲損耗

  2.在電費、蒸汽和地價便宜的地方生產

  3.提高良品率

  4.提束,即大絲束

  5.提速,即紡絲速度

  6.降低設備成本(國產化、設備規模化生產)

  7.規模化生產,降低製造費用率

  8.提高產能利用率,滿產滿銷

  9.降低原材料成本(主要是丙烯腈)

  10.縮短預氧化時長

  日本東麗曾測算,生產線的規模如果小於400t/a很難盈利;千噸線盈利能力也不高,成本大概21.96美元/kg;若單線規模從1000t上升到2000t,成本可降低10%;規模上升至3000t成本可降低15%;若上升到萬噸線,成本可降低近30%至17.44美元/kg。若再將幹噴濕紡工藝繼續優化、提高紡絲速度,則成本可進一步降低至12-13美元/kg(70元/公斤左右)。所以這裏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何行業企業都積極擴展產能。

説一個鄧曉峯關注的領域

  國內業內人士指出,當生產成本控制在40元一公斤的話,碳纖維應用會變得巨大無比。目前國內主流企業生產成本依舊在百元/公斤左右,距離上述70元/公斤還有較大降本空間。

  不過站在時下,碳纖維企業降本增效並不容易,除非有本質性的技術創新。而從目前工藝段來看,誰擁有原絲生產經驗則更具原材料成本優勢(這裏吉林、中復有優勢),從成本要素來看,原料能源人工等方面也是需要精細化管理的地方。以前文提到的行業優等生光威為例。近些年原料呈漲價趨勢,人工折舊等屬於固定支出,所以在這一塊成本壓縮有限,而能源方面尚有壓縮空間:例如光威碳纖維生產的成本中三成是電價,威海峯谷平平均每度電價將近7毛,在包頭不到3毛。電費價格下降55%以上。

  總結一下:

  整體把行業梳理下來不難發現,在碳纖維領域光威復材的整體競爭實力會更全面一些,我們留意到大佬鄧曉峯持有光威復材,不難看得出大佬對其的青睞。光威的全產業鏈佈局+自主設計製造優勢,還是有着其餘企業相較的綜合優勢。根據光威復材激勵計劃業績指標的設定,以2021年淨利潤為基數,公司2022年-2025年淨利潤增長率目標值分別為15.00%、40.00%、70.00%、100.00%,觸發值分別為10.00%、35.00%、60.00%、90.00%。4年一倍,不難體現了公司對未來業績增長的信心。

  但這並不意味着光威沒有隱憂。例如產品降價趨勢,行業產能內耗等問題。

  公司在近期調研紀要中認為:後續利潤增長點在原材料端,在碳纖維方面繼續發力,在原有產品基礎上,其他非定型產品擴大產能;另外是長遠佈局,進行碳纖維應用,形成復材系列化產品,如無人機和工作梯,火箭及發動機殼體,包裝箱等;還有裝備方面,在前期保證自用逐步釋放產能,承接行業內對複合材料設備的需求。總之,我國的碳纖維行業仍然有一段路要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57 字。

轉載請註明: 説一個鄧曉峯關注的領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