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證監會天津監管局網站公佈了《關於對劉毅、鄔彤採取監管談話措施的決定》。
經查,2022年1月7日,天津九安醫療(002432)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安醫療”,002432.SZ)披露稱,公司於北京時間2022年1月5日晚間收到了美國FDA安排的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NIH)的RADx項目就iHealth新冠抗原家用自測OTC試劑盒針對Omicron變異病毒的測試性能實驗報告,並稱該報告顯示“iHealth–Covid-19Antigen Rapid Test在實驗中100%的檢測出了最大CT值為21.59(n=5)的Omicron活性病毒樣本”。
2022年1月15日,公司在回覆深圳證券交易所關注函時稱公司之前披露的“在實驗中100%的檢測出了最大CT值為21.59(n=5)的Omicron活性病毒樣本”,其中“最大”的含義即是代表小於等於21.59的樣本可以100%檢出,大於21.59的樣本無法100%檢出,並稱該實驗“全部實驗組樣本陽性檢出率:CT值≤21.59時可全部檢出,CT值22.86時可60%檢出,CT值≥23.87時完全不能檢出。”
九安醫療在2022年1月7日僅披露了部分檢測成功的實驗結果,未對全部實驗結果進行披露,披露信息不完整。
劉毅作為九安醫療董事長、總經理,鄔彤作為九安醫療董事會秘書,對上市公司臨時報告信息披露的完整性承擔主要責任。
二人在任職期間,未能忠實、勤勉地履行職責,違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第四條之規定。依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第五十一條和第五十二條規定,天津證監局決定對劉毅、鄔彤二人採取監管談話的監督管理措施,請劉毅、鄔彤二人於2022年2月18日前攜帶有效身份證件到天津證監局接受監管談話。
如果對本監督管理措施不服,可以在收到本決定書之日起60日內向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提出行政複議申請,也可以在收到本決定書之日起6個月內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複議和訴訟期間,上述監督管理措施不停止執行。
兩個多月股價上漲1200%2021年11月8日至2022年1月17日,九安醫療股價從6.39元/股起步,一路漲至82.81元/股,期間累計上漲1200%。只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九安醫療股價就上漲超11倍。
而從2022年1月18日到2月18日,在一個月的時間內,該公司的股價又降至66.45元/股,截至2月18日收盤,九安醫療總市值為318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天津九安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5年,是一家專注於健康類電子產品和智能硬件研發生產的上市企業。公司於2010年6月10日在深圳中小板上市(股票代碼002432)。公司大股東為石河子三和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持股22.88%。
劉毅於2007年12月至今擔任九安醫療董事長,於2019年12月至今擔任九安醫療總經理;鄔彤於2017年10月至今擔任九安醫療董事會秘書。
九安醫療2021年半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06月30日止,劉毅持有三和企業92.53%的合夥份額,是其執行事務合夥人。劉毅通過三和企業間接控制公司股份10949.79萬股,佔公司總股本比例為22.88%,系公司實際控制人。
靠新冠試劑拉股價,屢試不爽據第一財經,2月17日,九安醫療公告稱,截至美國當地時間2月15日,公司美國子公司已經就iHealth新冠抗原家用自測OTC試劑盒產品(下稱“iHealth試劑盒產品”)向合同對手方交貨共計1.77億人份,美國ACC(美國陸軍合約管理指揮部)就其中9113.74萬人份試劑盒產品已經累計支付貨款4.65億美元,上述貨款已於美國時間2月16日全部到賬,約合人民幣29.5億元(2月16日美元兑人民幣匯率中間價1美元=6.3463元人民幣)。
11月8日,九安醫療刊登的獲美國FDAEUA授權公告稱,公司子公司iHealth試劑盒產品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應急使用授權(EUA),可在美國和認可美國EUA的國家/地區銷售。
根據九安醫療公告的描述,上述合同的履行對其2022年營業收入和營業利潤將產生積極影響。
九安醫療公告截圖
不過,訂單及合同執行過程中受當地疫情變化、政策變化、公司供應鏈能力變化、物流運輸風險,美國政府有權隨時因自身因素中止該合同的條款以及不可預計或不可抗力等因素的影響,可能存在合同無法如期或全部履行的風險。
三季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九安醫療營業收入7.9億元,淨利潤5012萬元,扣非淨利潤虧損2477萬元。目前,九安醫療尚未公佈四季報和年報的業績預報,而Wind信息則顯示,該公司近180天無機構進行盈利預測。
巨澤投資董事長馬澄接受採訪時表示,九安醫療的2022年業績到底能增長多少倍目前還難以估算,從訂單來看提振預期向好,但從股價的漲幅來看,已經大大透支了未來的業績增長。
截至2022年2月17日收盤,其動態市盈率高達410倍,估值存在嚴重泡沫,但這一估值只是代表企業的過去,並不代表未來。另外新冠疫情反覆,最終美國採購數量也難以確定,一旦疫情過後,這些業績最終歸零,從投資確定性上看公司投資風險較大。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公開資料、第一財經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