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純、紀昊楠:歐盟尋求彈性供應鏈並非“脱鈎”
歐盟日前更新了其產業戰略,希望加強單一市場彈性,並在對原材料、電池、活性藥物成分、氫、半導體、雲及邊緣計算等六個戰略領域減少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引發廣泛關注。由於中歐在供應鏈上深度套疊,歐盟的做法也引起了對中歐經貿關係轉冷的擔憂,甚至有美媒誇大解讀為歐盟試圖與中國經濟“脱鈎”,體現了“中歐關係斷崖式下滑”。
就事論事,此次產業戰略更新不應被視為針對中國的“直接打壓”措施。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歐盟多個領域供應鏈出現瓶頸,對歐洲經濟帶來劇烈衝擊,引起歐盟高度重視。例如,歐洲引以為傲的汽車行業正在遭受缺“芯”危機,而在抗疫首要的醫療領域,歐盟也面臨嚴峻的藥物短缺。
事實上,供應鏈、產業鏈遍佈全球的大型經濟體,供應鏈風險挑戰不可避免。在全球疫情背景下,拜登政府啓動針對美國供應鏈的全面重審程序,我國也在“六保”工作中提出“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對於主要經濟體進行供應鏈審核,不必太大驚小怪。此次歐盟產業戰略更新,明確提到“疫情讓歐盟認識到技術和工業方面的戰略依賴情況”,要求與不同國際夥伴合作,實現國際供應鏈多樣化,同時“在必要時進行儲備和自主行動”。換言之,歐盟立足疫情下經濟復甦,主要關注自身的供應鏈安全,為應對沖擊進行準備,而不是借供應鏈調整試圖破壞其他經濟體的全球化發展,此舉與歐盟支持多邊主義的立場並行不悖。正如此次更新後歐盟委員會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所言:“在危機時期,有彈性的全球供應鏈必不可少,因為它們有助於吸收衝擊,加速復甦。”
回望過去,歐洲產業戰略代表的歐盟產業政策是歐盟應對全球化長期挑戰、維持或重振其全球經濟前排地位、提高其產業競爭力、尋求戰略自主的一系列自救政策的一環。時下對於歐洲經濟、產業優勢的喪失,歐洲人充滿憂慮。布魯蓋爾智庫分析稱,歐盟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度持續下降,競爭力逐漸喪失,中國正在迅速趕上,甚至在電子行業等實現超越。歐盟及其成員國在新興的互聯網領域也被美國拉開差距。歐盟逐漸意識到在國際競爭中落於後手。
歐洲對於經濟發展乏力、技術創新與應用滯後的反思由來已久,德、法、意等主要成員國紛紛推出國家層面的產業政策。在國際金融危機與《里斯本條約》生效後,歐盟“再工業化”、“工業4.0”、數字及人工智能等調整的步伐進一步加快。2010年以來,歐盟層面已經出台了5份產業戰略文件,去年更是密集出台了《歐洲數據戰略》《歐洲新產業戰略》《歐洲能源系統一體化戰略》等文件,還提出《供應鏈法》草案,力圖以曾經歐盟嗤之以鼻的“保護性措施”推動歐盟經濟競爭力的迴歸。此次更新聚焦半導體、雲技術等領域,體現了歐盟一以貫之的思路。
當然,歐盟保障供應鏈安全並未純粹遵循跨國企業追求“零庫存”的利潤考量,也非單純地排除經濟風險,而多少含有某些值得提防的國際政治意涵。
一方面,歐盟的供應鏈審查既可以為保障自身供應鏈彈性服務,例如通過“歐洲共同利益重要項目”集聚資源,也有可能為打擊特定供應商提供藉口,成為懸着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其後續落實措施有待觀察。
另一方面,歐盟支持在戰略領域建立新的工業聯盟,制定標準方面制定戰略或立法,“抱團取暖”的心態顯露無遺,而歐盟與美國供應鏈審查領域的重合,以及對於標準的關注,也為未來二者進行某種排除中國的合作留下了空間。與更新文件同時發佈的還有《關於扭曲國內市場的外國補貼的法規》草案,該草案提議允許歐盟對特定部門或經濟活動類型發起一般市場調查,中國企業也可能受到影響。
隨着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與技術創新,中歐科技與產業差距持續縮小,歐盟產業政策的保守性還將進一步加強,中歐競合關係中競爭性一面會繼續凸顯,全球產業鏈調整也會對我國帶來一定的影響。但是,一味地保護並不能令歐盟長遠的發展高枕無憂,相信歐盟無意閉關自守,歐委會已將目光投向了代表未來的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領域,中歐在創新和研發領域的合作有着廣闊空間。(作者分別是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