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證券棄購合煦智遠,高瓴“個人系”的公募牌照為何不香了?
即使在高瓴的加持下,“個人系”公募基金合煦智遠也難逃被中原證券棄購的命運。伴隨着協議終止,合煦智遠轉型“券商系”公募以失敗而告終,而中原證券通過增資進軍公募領域也再次“擱淺”。
時隔近一年時間,中原證券收購合煦智遠基金一事再現新動向。
5月18日,中原證券發佈公告稱,決定終止增資控股合煦智遠基金。雙方的合作“戛然而止”,中原證券給出的原因耐人尋味。其表示,自該協議簽署以來,公司積極與協議方溝通磋商,並對合煦智遠開展盡職調查、審計評估等工作。由於外部因素髮生變化,公司決定終止本協議。
至於外部因素究竟是什麼,中原證券並未給出進一步解釋。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該因素或指向近期證監會的相關文件。
4月26日,證監會曾發佈一則《關於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該意見提出,將積極推進商業銀行、保險機構、證券公司等優質金融機構依法設立基金管理公司。意見直指調整優化公募基金牌照制度,適度放寬同一主體下公募牌照數量限制,支持專業資產管理機構依法申請公募基金牌照。
公募牌照開閘,這也不難理解,為何自身業務並不優質的合煦智遠會遭遇棄購。
中原證券的“公募夢”
隨着居民財富的日益增長,財富管理儼然已成為券商轉型的重要方向,中原證券也無例外。據其年報數據顯示,中原證券2021年的投資管理業務營收為2.17億元,同比增長154.7%。
而在轉型財富管理的道路上,公募基金是各券商機構業務中的重要一環,涉足公募領域無疑是對公司資管業務的重要補充。
正如中原證券在投資合煦智遠這一家公募基金時所言,本次投資有利於延伸公司業務範圍,提升公司財富管理能力,促進資管等核心業務發展,截至2021年年末,公司資產管理總規模為37.37億元。
不過,從目前來看,中原證券在公募基金方面的業務發展情況來看,產品代銷仍是其主要方向。據其2021年報顯示,公募基金累計銷售45.41億元,較上年增長2.8%。
隨着合煦智遠“賣身”失敗,中原證券進軍公募的計劃再次擱淺。
資料顯示,兩者的關聯還要追溯至2021年6月,彼時中原證券披露的《關於簽署擬增資控股合煦智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意向協議的公告》顯示,公司有意向以增資等方式成為合煦智遠的控股股東,擬持有合煦智遠50%以上的股權。
這並非中原證券首次涉足公募領域,早在2009年,其就與英傑華籌備成立中原英傑華基金公司,兩者出資比例分為51%、49%。
但苦等三年之後,英傑華退出籌備股東行列,一家名為安石投資的機構加入。到了2013年,中原英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中原英石基金”)終於成立,註冊資本為2億元,中原證券與安石投資持股比例分別為51%、49%。
中原英石基金也並未給中原證券錦上添花。據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末,中原英石基金資產淨值僅有0.13億元,較去年年末的0.76億元大幅縮水83%,從去年公募規模榜單的倒數第二名徹底墊底,成為倒數第一。
中原證券的“脱手”也“如約而至”。2016年,證監會批准中原證券將其持有的34%股權、安石投資將其持有的32%股權轉讓給太平資產,中原英石基金由此更名為太平基金。隨後太平資產陸續“接手”,中原證券所持股權一度稀釋至8.5%,直至2019年,中原證券完全退出太平基金的股東名單之中。
有意思的是,在中原證券離開之後,太平基金的管理規模一路猛增,據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5日,基金總規模已突破540億元。
從某種程度上看,中原證券所放棄的合煦智遠與中原英石有着相似的客觀特點——規模小,發展差。
成立五年基金規模僅2億
中原證券對公募牌照的渴求有目共睹,其主動終止增資,或與合煦智遠本身有關。
成立近5年時間,其基金規模增長相當緩慢。據天天基金網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其基金管理規模僅2.44億元,即使在“個人系”公募基金公司中也處於墊底行列,與第一梯隊的鵬揚基金、泓德基金以及睿遠基金的管理規模更是相差甚遠。
具體來看,合煦智遠旗下僅有3只基金(A/C類合併計算),均為權益類基金,其中股票型有2只,規模僅為1.13億元,最大的一隻股票型基金合煦智遠金融科技指數(LOF)A規模也不過6700萬元;混合型基金有1只,規模僅為1.32億元,其中合煦智遠嘉選混合A規模也就7300萬元。
自2021年4月之後該公司更是無新基金髮行。
不僅是單隻基金規模較小,公司的3只權益類基金產品中有2只近一年內表現較為低迷,累計收益率跌幅均超過兩位數。
其中跌幅最大的當屬合煦智遠消費主題股票發起式基金,據天天基金網顯示,近一年累計收益率跌幅超24%,其次便是合煦智遠金融科技指數(LOF),近一年累計收益率跌幅超19%。
而合煦智遠表現不及預期的背後或許也有高管頻繁的變動有一定關係。自去年7月以來,有3位創始股東接連卸任高管。
2021年7月,合煦智遠原總經理趙新宇因個人原因離職,總經理職務由董事長鄭旭暫代,而趙新宇則為合煦智遠的第二大股東;僅隔兩個月,同年9月副總經理梁濤也因個人原因離任,而梁濤則為合煦智遠基金的第五大股東;人事變動還未結束,今年3月,林琦同樣因個人原因從督察長的職位離任,其為合煦智遠的第三大股東。
公募牌照放開,小公募優勢不再
“合煦智遠基金的規模只有2億多元,發展也不盡如人意,與其花大成本收購牌照,倒不如直接設立申請來的划算”,有業內人士在接受時代週報採訪時直言。
從業績上來看,眼下合煦智遠幾乎沒有任何競爭力,其最為核心的資產或是“公募牌照”。在牌照尚未放開之前,這是中原證券的入場券。
但這也決定了,一但牌照政策放開,該筆收購存在的意義或將隨之土崩瓦解。
變數適時發生,4月26日,證監會發布的《關於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將積極推進商業銀行、保險機構、證券公司等優質金融機構依法設立基金管理公司。意見直指調整優化公募基金牌照制度,適度放寬同一主體下公募牌照數量限制,支持專業資產管理機構依法申請公募基金牌照。
此則消息,對身處公募基金公司墊底梯隊的合煦智遠而言,無異於雪上加霜。
成立於2017年的合煦智遠是一家“個人系”公募基金公司,五位創始股東均是自然人,分別為鄭旭、趙新宇、林琦、吳偉、梁濤。據企查查顯示,各持股分別為31.29%、27.67%、26.72%、4.71%、4.71%。
公募市場內,依託於金融機構的類別,公募基金公司也可以被劃分為銀行系、保險系、券商系等各派系公募基金公司。相較於前者,個人系基金公司顯然處於劣勢,合煦智遠尤其如此。
不過,從合煦智遠的股東結構來看,亦有高瓴的身影浮現。兩者的關聯還要追溯至2019年,彼時合煦智遠曾引入高瓴入股,珠海高瓴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通過認繳515.25萬元的新增註冊資本,佔註冊資本4.90%比例,成為合煦智遠基金的第四大股東。
而合煦智遠與高瓴之間的關係並非僅此。據合煦智遠官網顯示,公司的研究總監朱偉東此前還曾在高瓴資本擔任高級研究經理。
儘管有高領資本站台,合煦智遠的羸弱現狀仍然難以扭轉。遭遇中原證券棄購之後,合煦智遠又該何去何從,只能交給時間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