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説雪松信託自融,“實錘”呢?

由 許愛花 發佈於 財經

9月22日,有媒體稱雪松信託風控缺失,220億底層資產虛無,且涉嫌借道假央企自融。消息一出,一時輿論譁然。雖然雪松信託迅速發佈了長篇澄清公告,然而今年以來信託公司頻頻爆雷,一時間孰是孰非難以辨明。

關於此次爭議的熱點,一是雪松信託是否“風控裸奔”,二是雪松信託是否涉嫌“自融”,以及若上述風險存在,雪松信託是否會爆雷?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雪松信託的底層資產為供應鏈金融,在風控的流程與操作上,與實體資產明顯不同,其中或存在因行業理解差異導致的誤會。

自融是否“實錘”

根據此前備受關注的報道,雪松信託被質疑信託風控缺失,底層資產虛無,借保理通道受讓的220餘億元應收賬款無三方確權等。

報道中稱,記者對應收賬款的債務人進行實地調查走訪,結果發現債務人幾乎清一色否認該債務的存在。另外,後文還進一步對雪松的經營與財務狀況表示了質疑,稱其未繳納部分税款,債務壓身等等。

9月23日,雪松信託第一時間發佈公告,逐一否認了媒體的指控,稱公司一直合法合規開展信託業務,不存在自融。

來源:公司官網

該澄清聲明篇幅較長,重點如下:

1.文中引用的資產負債等數據嚴重失實,與財報公開披露的信息有較大差異。

2.公司信託產品回款正常,無違約跡象。

雪松信託稱,對底層資產的真實性,雪松信託從交易主體、交易雙方蓋章的購銷合同、交易雙方的交貨確認書或對賬單、倉庫提貨單、發票等方面,進行了嚴格的風控核查,“長青”系列產品底層資產真實有效。

更重要的是,公司表示,可隨時接受所有投資者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預約查閲。

那麼究竟這個“羅生門”中,雪松與媒體孰是孰非?

縱觀此前媒體報道,文章除大量描寫採訪過程外,對確權金融資產“虛無”的陳述略顯主觀。

如根據媒體報道,受訪債務人均明確表示雪松信託披露的這筆業務實際存在,與供應商之間的貿易往來是真實的,數據也相吻合。由此看來,文中所涉信託資產至少不像是“底層資產虛無”。

例如,某債務人公司負責人的原話是:“這5份合同,對應的合同金額和執行金額,執行過程中的貨物轉移單、支付憑證,還有發票,我們全部都核實了。”還有一位債務人公司董事長對記者表示:“昨天你發給我們(明細),我們就已經核實過了,業務合同都是一致的。”

其次,受訪多數債務人承認與雪松信託有所合作,但對該筆債務不是很瞭解。由於受訪者多數非業務直接負責人,甚至很多是公司總負責人,對單筆債務的具體狀況不甚瞭解,其實也在情理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據雪松信託稱,該報道是在未對公司進行任何採訪的情況下完成。其中或許存在未能充分溝通而導致產生誤解的可能性。

“確權”引發的爭議

如果説真的是誤解,原因可能主要在於對“確權”的理解不同。

所謂“確權”,流程確實非常繁瑣。首先,債務人及第三方一定要知曉、明確、確認債務轉讓義務以及變更的付款賬號;其次,應收賬款一定要在中登網登記;最後,在當地的保理公司的管理系統後台中登記要有台賬,才能完成整個操作。

而在實際業務中,應收賬款的債務人作為付款義務方,只有買賣合同項下的支付義務,並沒有配合賣方轉讓應收賬款以及配合確權的義務。特別是對大部分國企、央企而言,“確權”的審批流程更為複雜。

然而在業內看來,‘確權’更多是一種告知性的表面流程,並沒有多少約束力。

據一位供應鏈金融行業人士表示,由於供應鏈買賣交易中的付款合同法律約束力較弱,就算去走訴訟流程,也僅屬於民事訴訟,日常運營時買賣雙方出現違約,債務人到期不及時付款或者賴賬是很常見的事情。如果發生違約,將訴訟中的標的做一個調整即可。

不過近年來,許多供應鏈公司、保理公司做ABS或者做信託發債的時候,結合“籤協議才安心”的慣性思路,將底層資產確權包裝成風控的噱頭,以體現其流程的規範與專業性。

更重要的是,大宗商品供應鏈業務有其特殊性,僅靠應收賬款“確權”,並不能保證底層資產的真實性。

雪松信託表示,基於行業特性和實際業務需要,公司未將“確權”作為應收賬款保理業務的風險控制手段,而是基於對每筆應收賬款的貨物流、資金流、合同、發票等多重信息的相互印證,形成有效且高效的風控措施。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供應鏈金融的風控,關鍵在於查明該業務本身是否合理合法合規。買賣方坐下來籤‘確權’能看出風險嗎?作為風控手段,約束力也太弱了。”

總結一下就是,應收賬款“確權”並不能用來風控,僅以此很難推斷出雪松信託是否完成風控,更無法進一步得出底層資產缺失的結論。

會不會暴雷?

隨之發佈的還有一篇關於雪松實業拖欠税款,債務壓力巨大的文章,直指雪松信託母公司雪松控股空有規模,盈利能力孱弱。

這自然也是投資者更為關注的點:雪松信託會不會爆雷?

事實上,雪松實業在供應鏈管理行業一直做得不錯。截至6月底,雪松實業資產負債率為55.29%,扣除商譽和無形資產後資產負債率為65.29%,明顯低於行業平均70%以上的水平,呈現出較為穩定的財務結構。

今年上半年,雪松信託實現淨利潤2128.49萬元,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達到2.97億元,實現同比翻倍。

自去年2019年完成實控人變更以來,雪松信託共計發行信託計劃67只,其中,“長青”系列作為雪松信託的優勢產品,累計發行規模為119.18億元,現存續規模為76.55億元,產品運作一年多來沒有發生任何逾期和不良。目前後期管理正常,產品回款正常,無違約跡象。

這些成績,對於剛接手陷入風險的信託資產的雪松控股而言尤為不易。2019年4月,雪松入主中江信託,拿下信託牌照並更名“雪松信託”的同時,扛下了中江信託的不良資產和2000多名投資人的債務。

彼時,雪松信託公開表示將對2000多個投資者負責到底,甚至敢於直接在投資人大會現場籤承諾書。從實際行動來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舊中江信託逾期項目均被化解,除個別聯繫不上,絕大部分個人投資者已得到兑付,雪松信託也確實是完成了承諾。

此次,面對公眾質疑,雪松信託一如既往地“耿直”,沒有遮遮掩掩,也沒有拐彎抹角多解釋,而是第一時間出面宣佈,若投資者有疑惑可以隨時來查詢底層資產,坦蕩態度的背後,自然也是對自身業務的底氣。

而作為投資者,不僅要有批判精神,對於公司的負面消息也要謹慎對待,理性分析。若缺失了獨立思考而人云亦云,則容易受市場情緒影響,陷入“狼來了”的反覆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