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德國對中國的依賴‘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路透社19日發佈以此為題的報道稱,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上半年德國經濟對中國更加依賴了——德國對華直接投資和貿易逆差都達到了新高。
報道稱,這份德國經濟研究所的報告顯示,德國對華出口的增長明顯減弱。研究發現,今年1月至6月,德國在中國的投資額約為100億歐元(約685億人民幣),遠超過千禧年後記錄的上半年對話投資額峯值(62億歐元)。
另一方面,報道援引撰寫這篇報告的作者尤爾根•馬提斯的話聲稱,這種依賴性帶來了所謂的“政治問題”,他聲稱德國與中國的“經濟相互依存關係在2022年上半年一直在以驚人的速度向錯誤的方向發展”。
這種聲音反映出德國國內出現的一種對所謂“德國經濟依賴中國”的警示態度。
德國總理朔爾茨本月11日曾在記者會上回答有關對中國依賴的相關提問時稱,減少對進口的依賴將成為德國國家安全戰略的一部分,並提醒企業應尋找多個合作伙伴。德國新聞電視台報道稱,朔爾茨是在呼籲德企不要在經濟上過於依賴中國。
不過,美國政治新聞網8月12日在報道中提到,大眾汽車集團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説,德國嚴重低估了中國給德國繁榮帶來的貢獻,並貼出德國《明鏡》週刊的有關報道鏈接。據《明鏡》週刊此前報道,迪斯表示,與中國加強對話對德國經濟增長和就業至關重要。“如果沒有與中國的業務往來,(德國)通貨膨脹將進一步加劇”。
有關朔爾茨的表態,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孫恪勤8月1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德國這一政策轉向有其背景,但卻是錯誤的。德國主要依靠外貿來促進經濟增長,而中國又是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德貿易對雙方非常重要且互利共贏,是雙邊關係的壓艙石。美國拜登政府上台以來,採取聯盟政策針對中國,給德國施加了很大壓力;加上前總理默克爾離任後,德國的輿論界、企業界、政界、智庫許多人士越來越靠向美國,尤其是來自綠黨的外長和經濟部長;還有就是受到俄烏衝突的影響。在此背景下,德國政府雖然知道和中國經濟脱鈎不現實,但力求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分散對華投資和產業鏈,這也是德國總理表態的基本立場。而這一立場後果嚴重:首先,德國看美國臉色行事,將中德經貿關係政治化,影響德國自身利益和獨立性;其次,過於強調對華正常貿易“依賴和威脅”,限制德企在華投資,會嚴重損害寶馬、奔馳等中國市場佔有率非常高的德企的利益,損害中德關係和中歐關係;最後,因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工業門類最全的製造業強國,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完全取代中國,所以德國將產業鏈、供應鏈轉向其他國家也並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