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多家食品企業宣佈漲價 業績改善卻“道阻且長”

由 顓孫佳悦 發佈於 財經

自2021年至今,“漲價”成了食品企業的關鍵詞之一,從零食到飲品,甚至調味品等,多家企業宣佈進行不同程度的提價。業內人士認為,在成本上升,企業被動提價的背景下,很難改善業績、利潤,只能儘量保住已有的利潤空間。同時,二級市場對漲價行為也未釋放出積極信號。不過也有觀點認為,理論上今年原材料價格有回落的空間,同時,一些企業也通過“軟着陸”的方式,以避免漲價對消費端產生太大影響。

成本上漲成“提價”主因

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21年至今,宣佈漲價的知名企業包括生產調味品的加加食品、恆順醋業、天味食品;麪點行業中的克明食品;與速凍食品、預製菜相關的安井食品、海欣食品;零食、小菜賽道中的洽洽食品、涪陵榨菜等。

2021年10月,洽洽食品發佈公告稱“對公司葵花子系列產品以及南瓜子、小而香西瓜子產品進行出廠價格調整,各品類提價幅度為8%-18%不等”;克明食品則在11月發佈價格調整公告;同月,恆順醋業也發佈公告,對旗下部分產品價格調整5%-15%不等。

對於提價原因,多家企業均提到是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包輔材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有數據表明,2021年每噸葵瓜子原材料約8400元,而2020年同期僅約7000元,漲幅達到了20%;棕櫚油價格自2019年起便一路上漲,截至2021年10月突破1萬元/噸;原奶價格則自2021年中旬以來高位企穩,約4.3元/斤。

此外,包裝材料價格也出現不同程度的漲價。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玻璃、紙板箱等價格紛紛上漲,5月份,鄭州商品交易所玻璃期貨最高報收每噸2683元,紙板箱價格每噸上漲50元,瓦楞紙每平方米漲價1元。晨鳴紙業也曾發佈通知,旗下銅版紙產品每噸上調300-500元。也就是説,企業僅在自身生產流程中壓縮成本是不夠的,還需要面對更復雜的市場環境。

至於如何應對原材料成本上漲,克明食品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公司會在原材料價格相對低位的時候,通過多渠道策略實施小麥儲備,對原材料價格進行部分鎖定,以減小原材料上漲給公司帶來的影響。”

漲價易 獲利難

“在這一輪漲價中,企業的地位非常被動,產品提價是為了緩解利潤下降空間,而並不能依靠單品價格上漲擴大利潤。實際上,食品企業的被動提價,只能導致市場需求的整體性萎縮。”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對北京商報記者談到。

從數據上也能印證上述觀點,安井食品的銷售毛利率自2019年逐年下滑,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為21.98%,同比下滑近21%;同期洽洽食品毛利率為31.15%,同比下滑7.14%;涪陵榨菜的銷售毛利率自2020年起連續兩個會計季度下滑,2021年前三季度約57%,同比下滑1.44%。

業內人士認為,對於知名品牌而言,其話語能力強,消費者認可度高,漲價之舉短時間內不會令其業績大跌乃至虧損。另外,從企業宣佈提價到商超終端價格上漲,也需要經過經銷商這一“閥門”,銷量不會明顯下滑。

然而,一些企業的業績增速依然放緩。數據顯示,恆順醋業前三季度營收13.59億元,同比下降6.37%,淨利潤1.35億元,同比下降41.73%;同期千禾味業歸母淨利潤為1.32億元,同比下降41.09%。

二級市場也並未表現出對“提價”的認可,洽洽食品自2021年10月宣佈提價後,股價自49元/股附近短期上漲,自12月再次回落,目前約54元/股;安井食品則是自去年2月份開始股價便一路震盪走低,從283元/股的位置下滑至如今的約131元/股。

終端尚需時間反應

2022年,食品企業大概率還要繼續面臨一定的成本壓力。

新零售專家鮑躍忠表示,2022年原材料價格是否回落受兩方面因素決定,一是上游大宗商品價格是否回落,二是貨幣超發情況。雖然全年價格走勢仍有待觀察,但從1月份數據看,大宗商品價格指數呈現下跌趨勢,另外各國央行貨幣政策收緊,理論上,今年原材料價格有下降的空間。

而漲價對於消費終端的影響,似乎也還需要時間進行反應。“從原材料價格上漲,到終端消費品價格上漲,期間需要1-2個季度的時間,其影響仍有待釋放。”平安證券在研報中談到。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着眼於企業的議價能力談到,身處成本上漲的大背景下,大企業是有一定紅利的,因為其規模效應、品牌效益會為其帶來話語權。一般而言,這些企業會通過與上游供應商簽訂期貨合同,對成本進行平滑和消化。

實際上,不少面向C端的食品企業也在謀求“軟着陸”,不讓價格上漲過快傳遞到消費端。洽洽食品在2021年10月、11月的調研活動中談到,公司產品的提價,一般需要1-2個月的時間才能傳遞到賣場。公司從經銷商一端的價格進行調整,而分銷、終端、批發、賣場上架等一系列環節都有談判過程。

涪陵榨菜則表示,公司產品調價後,會及時對終端零售價給予指導,“以規範和保障渠道各層級合理利潤”,並表示,“公司將積極跟進提價後的市場及消費者反應”。

北京商報記者 白楊 實習記者 王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