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4家乳企扎堆IPO背後

由 圖門耘 發佈於 財經

撰文/ 《財經天下》週刊作者 張繼康

編輯/ 陳芳

乳企的上市熱情在今年激活了。據統計,除了陽光乳業已經在今年5月成功上市外,還有13家乳企相繼啓動上市計劃。這很罕見,要知道截至7月13日,我國A股市場上的乳業概念股也不過32家。

乳企為何突然密集IPO?業內人士説,本次乳企IPO數量創了歷史之最,核心原因是,它們絕大多數都是區域乳企,在乳業巨頭的圍剿下,其生存現狀並不樂觀,必須尋求資本的支持,才能應對目前內外部複雜多變的競爭環境。

乳企為何扎堆IPO

公開信息顯示,今年共有14家乳企啓動上市計劃,其中陽光乳業已經成功登陸深交所,騎士乳業正準備從新三板向北交所轉板,認養一頭牛、澳亞集團和菊樂食品三家公司已經披露了招股書,而君樂寶、完達山、宜品、花花牛、温氏乳業、衞崗乳業則啓動了IPO計劃。

事實上,這並不是乳企的第一波上市熱潮。自1996年乳業巨頭伊利拉開上市帷幕後,目前我國A股市場上共有32家上市乳企。其中,上市黃金期是最近十年的事。

圖源/視覺中國

乳業分析師宋亮稱,2013年到2016年是乳業市場的資本黃金期,當時有不少資本看好乳製品市場紅利。在資本的助力下,乳企上市迎來了一波小高潮。2020年,就有熊貓乳品、均瑤健康、品渥食品、李子園和一鳴食品等5家乳企相繼在國內上市。

但像今年這樣有14家扎堆上市的,在乳業歷史上還是很罕見。究其原因,乳業營銷專家侯軍偉認為,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受國家鼓勵民營企業上市的政策影響;二是疫情期間乳企抵抗風險能力在下降;三是目前國內乳業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頭部巨頭給腰部中小型乳企造成了經營壓力。

宋亮稱,除了要募集資金、抵抗風險外,乳企扎堆上市的原因還有兩方面:一是通過建立股權激勵機制,以便管理層將來變現;二是進一步加碼供應體系,從而進一步提高公司實力。

剛剛上市的陽光乳業就曾被懷疑為“上市圈錢”。招股書顯示,上市前三年,陽光乳業累計分紅4.83億元,但同期公司實現的淨利潤只有3.78億元。

在發行前,陽光乳業實控人胡霄雲通過控制銀港投資、南昌致合間接控制了發行人97%的股份,也就是説,胡霄雲一人拿走的分紅就高達4.6億元。

5月下旬成功上市後,陽光乳業曾連續9個交易日漲停,6月2日每股衝到了32.1元的最高點,此後一路走低,7月13日收盤每股報收19.16元,與高點相比市值縮水超四成。

IPO乳企的冰火兩重天

扎堆上市的14家乳企,也面臨着冰火兩重天的局面。有的企業在短短几年內被資本捧紅,有的企業多次折戟上市,上市之路難如登天。

成立不到十年的時間,認養一頭牛共獲得了5輪融資,其背後還站有美團龍珠、德弘資本等多個知名投資機構。

認養一頭牛交給資本的答卷成績也很亮眼。招股書顯示,認養一頭牛2021年的營收為25.66億元,淨利潤1.4億元,報告期內公司營收復合增長率達到了72.72%,負債率卻在下滑。

澳亞集團則是國內最大的獨立奶牛牧場運營商,其主要客户包括蒙牛、光明、明治、君樂寶、新希望以及元氣森林、簡愛等。其中,元氣森林、新希望乳業和簡愛母公司樸誠乳業分別持有澳亞集團5%、5%和2.5%的股份。

近3年,澳亞集團的營收和淨利潤年均增速分別高達21.9%和18.4%。2021年,澳亞總營收達到了5.22億美元,歸母淨利潤高達1.05億美元。

作為上游供應商,哪怕是和乳業巨頭伊利牧場相比,澳亞的盈利能力也十分可觀。伊利近三年的淨利率穩定在7%,而澳亞維持在了20%以上。

宋亮表示,“以認養一頭牛為代表的企業,在產品和渠道創新方面走得非常快。在某種程度上來説,他們是在為中國整個乳業的向前發展開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產品和渠道的創新都可以為整個乳業的龍頭企業所用。”

圖源/視覺中國

除了誕生於聚光燈下外的明星乳企,也有幾家企業終止了自己黯淡的IPO之路。

早在2017年就開始接受IPO輔導的紅星美羚,在今年仍未成功過會。其公司稱在審核期間,公司經歷了2次現場檢查、10餘次問詢回覆、8次財務數據更新、6次收入專項核查、3次IT審計。“紅星美羚一時像監獄一樣,三年來,審核機構不否不決,一個問題問三年,三年問一個問題。”並在上市失敗的公開信中,稱“上市比唐僧取經還難”。

就在7月初,號稱要做“羊奶粉第二品牌”的美廬生物的第三次IPO也終止了。美廬生物的上市之路也頗為坎坷,早在2008年,美廬生物就曾想在美股上市,後來上市計劃折戟。2020年美廬生物在主板申請上市,但遲遲沒有進展後,又在2021年初終止主板IPO進程轉投創業板。

頗有怨言的紅星美羚雖然已經成立將近20年,但報告期內的淨利潤只有5000萬元左右;美廬生物的淨利潤也常年穩定在8000萬元左右,其主要的自產嬰幼兒配方乳粉營業收入總體上呈下降趨勢。

不過也有曾上市失敗的乳企再度衝刺資本市場,四川省的菊樂股份在今年開啓了三闖IPO之旅。但也存在着區域性過強、業績規模位於同類競爭對手末位的問題。能否三戰上岸,仍然需要打一個問號。

寡頭圍剿下的夾縫求生

對於即將上市的乳企來説,投建生產基地、擴充產能以及營銷網絡建設,成為了其IPO的主要募資用途。其主要原因在於,這些年營收大多分佈在5-10億元的公司,面臨着來自乳業巨頭們的圍剿。

我國的乳企市場目前形成了雙寡頭突出的局面。據統計,2021年伊利股份、蒙牛乳業分別以25.8%、22.8%的市佔率位列行業前兩位,而光明乳業、君樂寶、飛鶴、三元、新乳業的市場佔有率均在個位數。

而還未上市的企業,大多存在區域化程度高、產品結構單一的問題。例如陽光乳業在江西地區的收入佔比超過97%;騎士乳業在內蒙古地區的收入佔比為69.44%;菊樂食品在四川省內的收入佔比則為74.74%。

圖源/視覺中國

在侯軍偉看來,以陽光乳業為代表的區域性乳業,在上市後仍面臨巨大壓力,上市並不能改變區域性集中的特點。

確實,已上市的三元股份至今核心優勢還是在北京,光明乳業大本營在上海,新乳業核心優勢在四川。

在伊利、蒙牛等乳業巨頭的圍攻下,區域乳企未來要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侯軍偉認為,上市後這些乳企仍將面臨來自產品、渠道、營銷推廣以及人才不足等四大方面的挑戰。

其中最核心的是要建立自身產品的壁壘。侯軍偉認為,目前以伊利、蒙牛為代表的超大型乳企以及中小型企業在產品的結構上是非常類似的,如果中小企業不能在產品上打造出超強的差異化優勢,將會在和伊利、蒙牛的競爭中失去競爭優勢。

從招股書來看,區域乳企們的研發投入費用普遍不高。過去三年,認養一頭牛的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為0.00%、0.04%和0.27%;2021年,菊樂股份的研發費用率則為0.44%,費用僅為628.13萬元,位於同行業末位。

除了上市要面臨的挑戰外,乳企自身也面臨着重重問題。騎士乳業資產負債率持續走高,總體負債水平高於同業可比上市公司。認養一頭牛則因3年累計10億的營銷推廣費用飽受質疑。作為供應商,澳亞集團也面臨着國內生乳價格下行,同時養殖成本上漲的風險。

我們從《財經天下》週刊出發,以新媒體的形式和節奏、

以傳統媒體求實的精神,致力於傳播真正有價值的報道。

AI財經社原創內容,未經授權,禁止任何轉載

商務合作請電話/微信聯繫:13811292543

文章好看,戳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