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散户而言,在二級市場中混跡,通常都是小額交易,成交量較低。但對部分機構和大股東來説,由於資金充足,成交量經常會達到百萬甚至億元級別,若是不加以限制,極易擾亂市場。
為了滿足這部分羣體的交易需求,於是就有了專門的大宗交易。
2月23日,A股市場上就出現了大宗交易“批發潮”,兩市共有119只股票出現了大宗交易,其中涉及到多隻白馬股。交易背後,則是有着一眾機構現身。
機構或在抄底白馬股
2月23日,立訊精密、海康威視、格力電器、分眾傳媒、恆逸石化、東方雨虹、美的集團等一批白馬股在大宗市場全部按照收盤價密集成交,並且接盤方均為機構專用賬户,賣方營業部則大多數都是中金公司上海分公司。
其中,有多隻個股交易金額都突破了1億元。
分眾傳媒合計成交15筆,金額為1.4億元;立訊精密合計成交14筆,金額為1.72億元;海康威視合計成交14筆,金額為1.56億元;恆逸石化合計成交13筆,金額1.19億元;格力電器合計成交12筆,金額為1.33億元;伊利股份合計成交8筆,金額1.46億元。
除上述股票以外,還有多隻熱門個股的買方也是機構專用賬户,包括五糧液、美的集團、中興通訊、鹽湖股份、北方稀土、京東方A、順豐控股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波白馬股的大宗交易潮,成交價多是以收盤價平價成交。
一般情況下,大宗市場都是折價成交,因為成交量大,給予接盤機構流動性補償,接盤方賣出才有錢賺。平價和溢價成交,通常都被視為存在價值低估的可能性。
私募負責人稱,“市場突現這麼多白馬股以收盤價平價成交,又全部都是機構接盤,有可能是機構建倉,看好上述白馬股的中長期投資價值,所以一股腦買入。”
公募基金、券商資管等是目前市場上的主要接盤方,但不少私募機構用的也是機構席位。這樣撮合好以收盤價集體買入一批股票的行為,顯然是認為接下來市場可能會回暖,而低估值的白馬股具備投資價值。
大宗交易有何影響?
大宗交易又稱大宗買賣,是單筆證券申報數量或交易金額達到相關規定,買賣雙方經過協議達成一致並經過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統成交的證券交易。無論是個人還是機構投資者,滿足要求都可以通過大宗交易來買賣。
如果市場中經常出現大額交易的投資者,就會造成股價的劇烈波動,或是大漲、或是大跌,這個時候大宗交易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為了避免對盤中價格波動的影響,大宗交易成交價不計入當日行情,也不會納入指數計算,所以我們在盤中是看不到大宗交易的成交數量、成交價格的,但是成交量在收盤後會計入當日該證券成交總量。
不過,大宗交易雖然不會直接影響股價,但還是會間接影響的。
大宗交易分為“折價交易”和“溢價交易”。如果某隻股收盤的價格為10元/股,當天發生了一筆大宗交易,成交價格為每股9元/股,這就叫折價交易;反之,如果是以10元/股成交,那就是溢價交易。
一般情況下,大宗交易折價説明成交價低於市價,或許是有大資金出貨,表示大資金近期不看好股價未來走勢,寧願虧損一部分也要先賣出一點,所以發生折價交易成交通常會引發二級市場股東恐慌情緒,也會相繼賣出股票。
反之,如果發生溢價交易,説明成交價高於市價,意味着股東或者機構投資者看好該股票,願意以較高的價格買入,是利好信息,該股股價短期可能會走強。
值得一提的是,2月22日,中國平安就獲得了高達12.25%的溢價成交,成交價59.57元/股,成交28.47萬股,成交額為1695萬元,買賣雙方是華泰證券旗下上海兩家不同的營業部。
一般而言,成交額不到2000萬元,也是可以直接在二級市場進行買賣的,如此高溢價其實不太合算,不知為何要付出這麼高的溢價。對此,有機構表示,有可能是調倉行為,並不是真實的交易。
不過,大宗交易對股價的影響往往是短暫的,從經驗來看也只是影響一兩天的走勢,所以投資者也不必過多擔憂,還是應該回歸到股票本身的價值。
機構參與度明顯回暖
大宗交易,其實也是機構建倉的重要渠道之一。
2021年12月以來,上證指數持續回調,大宗交易的機構席位參與度也持續下降。但自2月以來,大宗交易總金額開始持續上升,機構席位大宗交易參與度明顯回暖。
從2月以來的大宗交易成交額來看,穩增長領域的基建股活躍度較高,甘肅電投在本週大宗交易成交額6.18億元,建發股份、太原重工受到大宗交易資金關注度高,其中多為機構席位。
此外,鋰資源、消費電子依舊是機構關注的方向。
如2月23日大宗交易上榜的立訊精密,其近期電話會議調研名單參與機構陣容強大,公募基金方面,有富國基金王園園、南方基金史博、睿遠基金的朱璘和傅鵬博等等;私募基金方面,有高毅資產鄧曉峯、和諧匯一林鵬。
目前,不少機構認為賽道股將迎來一輪反彈。
星石投資表示,目前對於市場的觀點整體還是偏樂觀的,市場中仍有不錯的結構性機會值得挖掘。從行業角度來看,經濟的好轉將帶來更多行業出現景氣度的好轉,相比2021年,預計2022年市場風格將更加均衡。
磐耀資產指出,從估值上來説,新能源、軍工、半導體包括醫藥股等板塊的估值,回調之後泡沫已經大幅消化了,回到了合理水平,其中部分細分行業進入到低估區域。成長板塊已經連續下跌接近三個月,無論調整的空間以及時間,都已經創出最近幾年的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