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月14日文章,原題:中國正贏得貿易戰,其出口從未如此之高 去年,新冠疫情攪亂全球,而中國經濟表現超過其他所有主要經濟體。現在看起來,這個國家相對穩健的腳步也讓它在與美國的貿易戰中佔據優勢。
根據14日公佈的海關數據,在2020年收官時,全球第二大經濟體12月份的整體貿易順差為780億美元。全年順差達到創紀錄的5350億美元,比2019年增長27%。同時,出口也升至歷史新高。
牛津經濟研究院亞洲經濟主管庫伊斯認為,中國的斬獲主要歸功於其對疫情的管理。由於世界各地的人們在家工作,中國受益於對防護裝備和電子產品的大量需求。他説:“中國從疫情中恢復過來後,當疫情引發美國(和其他國家)對防疫物資的巨大需求時,中國就開門做生意了。”(作者Laura He)
俄羅斯“今日俄羅斯”電視台網站1月15日文章,原題:中國贏得了與美國的貿易戰,商業壓倒政治,中國現在是全球經濟的基石 過去幾年,特朗普一直用制裁和關税攻擊中國,吹噓打贏貿易戰“輕而易舉”。然而,他未能把華盛頓的條件強加在與北京的貿易關係上。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的貿易順差創下歷史新高。部分受醫療設備和電子產品的龐大需求推動,中國對美順差也增加7.1%,使2020年兩國貿易差距擴大到3160億美元。而出現這種情況的背景是,特朗普政府任內大部分時間都在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並對從進口中國商品加徵關税,其戰略目標是將供應鏈“轉回”美國或轉移到更友好的合作伙伴。
這些舉動確實產生了影響,美國也從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跌至第三大貿易伙伴,被歐洲和東盟超越,但最終並沒有改變北京對全球商業的優勢,甚至連美國本身都沒有改變。為什麼?改變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中國的供應鏈比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更具成本競爭力、韌性、互聯互通和本地需求對接。一些被捧為替代選項的國家,如印度和越南,無力在短期內複製這些條件。
首先,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造就了豐富的勞動力,加上具有競爭力的基礎設施,使得在中國生產比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更實惠。其次,中國的市場規模和較低的成本意味着國內需求非常大,這使企業更容易盈利。此外,由於這些因素,中國早就已經確立了在全球貿易和商業中心的地位,現在地位更加牢固,全球需求使供應成本更加低廉。這對企業來説,早已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印度擁有13億人口,勞動力也比中國便宜,但它沒有能力在短期內複製中國成功的基礎設施或發展水平,也不具備中國那樣的消費市場規模。
越南的經濟相當於中國較早階段。其勞動力也比中國便宜。對於初級商品,如低端塑料和紡織品,企業在那裏投資更方便,因為我們必須考慮到隨着中國的發展,所擅長的製造業類型也會相應發展。但越南仍是一個比中國小得多的國家,不可能複製其全球規模的製造業和工業能力。
這種情況下,所有關於“脱鈎”和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出去的言論並未成為現實也就不足為奇了。北京主導着全球供應鏈,並不是靠什麼大陰謀來竊取美國的工作機會,而只是因為中國所提供的東西比其他所有國家都更有競爭力,而“一帶一路”倡議、中歐班列等大項目,只是鞏固了這一點。西方製造商也永遠不會從中國撤走業務,因為中國國內的市場太有吸引力了。
所以,貿易戰並沒有從根本上改寫中美商業關係的模式。儘管美國提高了關税,中國仍是全球供應鏈的核心組成部分,因為根本沒有可行的競爭對手或替代者。供應鏈的運行最終取決於可負擔性、地理和便利性,而不是政治上的偏好。(作者湯姆·福迪,喬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