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之產業|風口還是風險?熱錢湧入須防產能過剩

“現在每天都有人想訂我們的可降解塑料袋,但限塑令加上年關,廠裏已經滿負荷生產,只能婉拒了。”萬冠塑膠(蘇州工業園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郝家驊告訴新京報記者。

新版“限塑令”2021年1月1日起落地,可降解塑料一時間成為資本市場和零售業態的寵兒,萬冠塑膠的境況並非個例。下游商家忙着找供應商換袋,可降解塑料廠加班趕工,上游降解原料搶售一空,塑料上下游企業加緊佈局,外行跨界投資意欲掘金,但也有人冷靜處之、彷徨觀望……種種動向構成了當前可降解塑料產業的現狀。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可降解塑料行業水平不落後於國際,但因剛剛起步面臨着原料產能不足、生產企業偏少等問題。在此情況下,具備塑料產業基礎的原料企業、生產跨企業轉型將更具優勢,外行跨界入局需謹慎,以防產能過剩。

限塑之產業|風口還是風險?熱錢湧入須防產能過剩

新版“限塑令”催熱資本市場

“現在市場需求井噴,每天都會接到很多電話,找我們生產生物降解塑料袋。”萬冠塑膠副總經理郝家驊對新京報記者説。

2020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明確到2020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此外,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不可降解一次性餐具等的使用也受到限制。

伴隨“限塑”範圍的明確,可降解塑料相關企業在二級市場獲得廣泛關注。東方財富數據顯示,自2020年1月20日出現“降解塑料”板塊以來,相關指數至2021年1月14日已上漲約24.36%。而自2021年1月1日新版“限塑令”實施以來,金髮科技、金丹科技、中糧科技等概念股股價上漲幅度超過10%。其中,可降解塑料龍頭金髮科技2021年1月14日收盤價達22.28元/股,創近10年來最高紀錄。

限塑之產業|風口還是風險?熱錢湧入須防產能過剩

股價飄紅的背後,是各企業在可降解塑料領域的密集佈局。2020年上半年,金髮科技宣稱已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從開發到工業化生產的完整流程,正加緊建設新產能和開發新的生物降解塑料以應用於更多領域,預計在建6萬噸PBAT(聚己二酸/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生產線新建產能將於2021年投產。

專注塑料包裝的王子新材在2019年年報中表示,將加大對全生物降解產品項目的研發投入。在2020年半年報中,王子新材又稱,已在海南設立子公司,開拓降解塑料袋、餐盒等生物可降解環保製品業務,並有意立足海南開拓國內外市場。

金丹科技、長鴻高科這兩家剛剛於2020年登陸A股市場的公司,也先後展開可降解塑料佈局。2020年12月29日,中國石化集團資本有限公司入股專業生產聚乳酸(PLA)的海正生物,佈局高端聚乳酸可降解材料,後者被傳擬IPO上市。

傳統生產企業紛紛轉型

上市公司恆力石化曾公開表示,“限塑令”管控最嚴的購物袋、農膜和外賣包裝袋,國內一年消費超過900萬噸,市場潛力巨大,可降解塑料將逐步進入消費爆發期。

有業內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可降解塑料產業出現過兩波熱潮。一次是2008年“限塑令”前後,一波在此次新版“限塑令”出台前後。

限塑之產業|風口還是風險?熱錢湧入須防產能過剩

便利蜂目前的可降解塑料袋供應商桐城市新奧實業有限公司(簡稱“新奧實業”)就是最早轉型的企業之一。其相關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公司2008年佈局時,可降解塑料在業務中的佔比不足10%,產品主要用於出口,內銷仍以PE(聚乙烯)材料為主。2020年新版“限塑令”出台後,可降解塑料的訂單量才出現明顯上升,未來計劃將可降解塑料業務比例提到100%。

萬冠塑膠從事塑料行業已有20年,所售產品曾以不可降解的PE材料為主。2008年第一波熱潮出現時,萬冠塑膠處於觀望狀態。郝家驊解釋稱,“當時限塑令沒有現在嚴,也沒明確指出不能用PE,可降解塑料處於生產成本高但內銷需求並不大的階段,所以我們公司沒有轉型。”

2020年各地“限塑”文件陸續出台後,萬冠塑膠自同年6月開始投產生物降解塑料,並決定在2021年6月前完成全部設備改進,現已成為全家便利店等零售企業的供貨商。

“現在身邊很多塑料企業都在準備做可降解塑料了。我認識的兩三家同行和我們轉型時間差不多,有的比較晚,到去年10月才轉型,但也趕上了今年的供應。”在郝家驊看來,塑料企業紛紛開展可降解塑料業務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新版“限塑令”要求嚴格,二是餐飲、商超客户的需求明顯增加。

與一些企業相比,萬冠塑膠的轉型過程較為順利。郝家驊稱,目前很多轉向生物降解塑料的企業需要整體更換國產設備,導致上游設備供應偏緊。萬冠塑膠當初用的進口設備型號,只需稍做改進,就可以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生產生物可降解塑料。原料方面,萬冠塑膠已與金髮科技合作,貨源穩定。

可降解塑料原料短缺

像萬冠塑膠這樣擁有穩定原料來源的“幸運兒”並不多。眼下,新奧實業的可降解塑料產能可達到50噸/天,但由於沒有充足的原材料供應,實際產能只能達到15噸-20噸/天。

新奧實業方面稱,由於“一料難求”,目前原料價格較去年12月底上漲20%-30%。河北可降解塑料生產商張華(化名)也稱,原料價格較去年年底上漲三成,但可降解塑料袋成品價格並沒有調整。

“PBAT的成本原先是2萬元/噸,現在是2.4萬元/噸。金髮、金暉等企業的原料一出廠,馬上就被搶光了。”郝家驊稱,當前情況下,規模企業開展可降解塑料業務比小廠商更容易,而本身有原料業務的企業具有絕對優勢,萬冠塑膠也考慮在年底嘗試開展原料業務。

限塑之產業|風口還是風險?熱錢湧入須防產能過剩

“可降解塑料目前原料短缺。”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佔傑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可降解塑料行業水平並不落後於國際,但起步時間不長,原料產能不足是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雖然有的企業在加緊能力提升,但短期內還不能很快滿足需求。

據新奧實業判斷,國內原料產能佈局的完善還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因此不排除進口可能。郝家驊則認為,進口原料成本有可能會更貴。同時,進口原料涉及的各種週轉運輸至少需要半個月到一個月,將拉長生產週期,“對現在的情況而言有些來不及”。

郝家驊認為,目前生物降解塑料成本是普通塑料的3倍,終端塑料袋的售價也已上漲3倍,“雖然消費者最開始會有些牴觸,但隨着政策對行業的支持以及大眾的理解,消費者還是會接受生物降解塑料袋,整體產量也會跟上來。”

據歐洲生物塑料協會數據,截至2019年9月,PBAT成為繼澱粉基塑料和PLA之後的第三大生物降解原料。據業內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至少有36.7萬噸/年的PBAT在建產能,建設企業包含鶴壁萊閏新材料、彤程新材、瑞豐高材、北京化工、康輝石化等。與此同時,還有170萬噸/年的PBAT產能處於擬建狀態。

生物降解塑料供不應求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業內較為公認的更貼近“限塑令”要求的是全生物降解技術。由於生物降解材料處於產業發展前期階段,現有產業規模小且分散。據天眼查專業版數據,刨除個體工商户,目前我國共有274.76萬家企業經營範圍包含“塑料”,但只有3200家明確包含“可降解塑料、降解塑料、可降解材料”。

王佔傑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我國塑料行業一年大概有1.3億噸生產量,但目前生物降解塑料充其量只有100餘萬噸。除原料供應外,中國可降解塑料行業目前面臨的另一問題是應用受到制約,成本高於非降解材料,某些性能指標低於非降解材料,政策支持不足,市場上魚目混珠,加上使用習慣、宣傳不夠等問題,導致市場實際使用量未達到期望量。

新奧實業告訴新京報記者,早在2020年10月,就有很多客户找過來預訂降解塑料袋,現在企業每天都在加班加點生產。

萬冠塑膠已完成改進的20台設備也在超負荷運轉。“很多新客户一直想找我們合作,打電話説‘有袋子就給我',但我們現有客户的訂單量已經很大了,所以只能婉拒。”郝家驊説,很多下游客户急需生物降解塑料袋,但苦於找不到正規的渠道跟廠商。

聯創股份曾於2020年10月指出,由於生物降解塑料技術門檻較高,目前國內既有產能既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產品質量也參差不齊。

郝家驊稱,除生物可降解塑料,還有一種添加顆粒的降解塑料,後者分解後可能有PE等成分殘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物全降解。“現在市場很亂,企業沒有原料生產,客户不懂塑料種類。長期來看,行業整體還是要向全生物降解轉變。”

上下游企業跨界入局

在傳統塑料生產企業轉型的同時,一些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也跨界入局,計劃在可降解塑料市場分得一杯羹。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僅2020年,經營範圍含“可降解塑料、降解塑料、可降解材料”的新增企業數量同比增長28.55%,為近4年增速最快的一年。

2020年6月,齊翔騰達在答投資者問時表示,公司多年前曾提出配套全生物降解塑料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項目,但鑑於當時可降解塑料市場發展和技術條件,暫緩了投資。現在,可降解塑料市場規模發展迅速、國家產業政策引導、技術不斷成熟,公司現有20萬噸/年順酐產能可為可降解塑料提供充足原料。3個月後,齊翔騰達宣佈將考慮擇機配套建設可降解塑料項目,初步規劃建設5萬噸/年聚乳酸項目、6萬噸/年PBAT項目。

主營PVC助劑業務的瑞豐高材在2020年3月16日宣佈,將在經營範圍中添加“生物材料、降解塑料的樹脂及製品的生產、研發和經營”;同年6月30日決定,擬募集資金不超過3.4億元,全部用於年產6萬噸PBAT生物降解塑料項目。

主營製冷劑與數字營銷服務的聯創股份在2020年10月宣佈,結合未來市場需求情況,擬將原計劃的可降解塑料項目產能建設由2萬噸/年調整為5萬噸/年,同時建設1萬噸/年生物可降解聚碳酸酯多元醇項目,項目投資金額不超過3.5億元。

此外,主要從事葡萄酒生產銷售的莫高股份,在2018年9月出資1.5億元設立甘肅莫高聚和環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莫高聚和”),發展生物降解材料。值得注意的是,莫高股份在2020年三季報中指出,原有的降解改性材料受國外疫情蔓延、上游原材料採購受限、下游行業國外訂單需求減少等影響,還不能快速增長。

對於外部資本進入可降解塑料市場,王佔傑認為,如果企業原本就具備塑料或原料生產基礎,那麼開發可降解塑料有一定的生產和市場基礎。如果是與塑料行業毫不相關的企業,為了取得政策支持就盲目跨行業進來,建議謹慎。可降解塑料行業的發展是一個漸進有序的過程,當前有政策引導,但最終還是要靠市場行為説話。“目前來看,確實看到有資本關注到了這一領域,但行業內整體還是比較冷靜的。”

新入局者需冷靜判斷

王佔傑表示,目前相關包裝、農膜、家居等子行業都在關注可降解塑料發展,有企業在觀望,也有企業已經動起來了。“對於降解塑料原料的生產,希望大家務實推進,鼓勵具備一定基礎和水平的企業根據市場需求提高產能,但不建議一哄而上,以免出現產能過剩。至於降解塑料產品,由於不需要新增裝備,在原料滿足供給的情況下可以根據市場需求滿足供應。”

限塑之產業|風口還是風險?熱錢湧入須防產能過剩

在郝家驊看來,目前國內塑料企業轉型的積極性,主要取決於其業務是出口還是內銷。如果是出口,還可以繼續生產PE袋;如果是內銷,肯定要符合國家政策。新入局者一方面要考慮原料供應是否充足,另一方面也要冷靜思考市場是否真如預期一般大,做出來的產品能否被市場接受。“比如外賣行業偏向價格低一些的可降解塑料袋,商超會關注袋子結不結實、承不承重等問題。”

郝家驊判斷,國內可降解塑料的供應偏緊的情況將在2021年9月以後慢慢緩解,冷靜後也可能會出現供大於求的情況。對於抵禦產能過剩風險,萬冠塑膠將維持穩定的客户羣體,臨近產能界限時不會再去引進新客户,以保證隨時滿足現有客户需要。

由於眼下可降解塑料需求緊俏,萬冠塑膠的利潤較此前有所提升。“塑料行業沒有暴利,伴隨2021年下半年的供需平衡,客户選擇多了,企業利潤可能會發生變化。”郝家驊説。

新京報記者 王思煬 郭鐵 攝影 王思煬

編輯 李嚴 校對 李世輝

來源:新京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755 字。

轉載請註明: 限塑之產業|風口還是風險?熱錢湧入須防產能過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