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經濟參考報】;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不少代表委員表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強產業基礎能力建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同時加快5G、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助力現代產業體系加快發展。
“十三五”時期,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領域,我國製造業發展成果顯著。工信部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工業增加值由23.5萬億元增加到31.3萬億元,連續11年成為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國家。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平均增速達10.4%,高於規上工業增加值的平均增速4.9個百分點,在規上工業增加值中的佔比由“十三五”初期的11.8%提高到15.1%。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增加值明顯提升,由約1.8萬億元增加到3.8萬億元,佔GDP比重由2.5%提高到3.7%。
全國政協委員、國機集團原黨委書記石柯表示,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製造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製造業總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不過,製造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包括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工業基礎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高等。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深入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強產業基礎能力建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動製造業優化升級。
全國政協委員景柱建議,要以科技創新抓住產業鏈供應鏈命門,着力解決“卡脖子”問題,把產業鏈供應鏈的“命門”掌握在自己手裏,確保不“掉鏈子”。組建體系化、任務型的創新聯合體,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石柯認為,需要更好發揮轉制科研院所行業服務作用,提升我國製造業強基補鏈水平。要重構產業基礎技術研究體系,依託具有良好研究基礎和體系佈局的裝備製造骨幹企業,設立國家產業技術研究院,以項目、資本為紐帶,整合轉制科研院所的行業研究資源與功能,圍繞產業發展需求,開展產業核心關鍵技術、基礎共性技術研發等公益性產業創新活動,為產業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表示,要加快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推動產業鏈價值鏈攀升。通過適當政策工具,引導集羣企業應用系統解決方案、上雲上平台,帶動國家整個生產體系和產業鏈整體向更高端升級,形成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是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明確“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
在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楊元慶看來,我國以數據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均大幅增長,算力的提升將加速各行各業的智能化轉型。下一步需要更多算力投向製造業,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的躍升。他建議加強國家層面在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引領算力基礎設施整體有序發展;建設多元化、智能化、高效能的新型算力基礎設施,有效支撐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5G網絡、物聯網、大數據平台等建設是數字經濟領域的基礎建設。我國必須抓住關鍵歷史節點,加快推進基礎性建設工作,為上層應用打好根基。”全國政協委員孟憲明表示,要加速基礎網絡建設,加快構建全國統一的大數據中心,統籌建設產業互聯網平台,助推產業數字化轉型。
徐曉蘭認為,要聚焦對國民經濟有重大影響、技術深度高、產業鏈長的戰略性產業,抓住工業互聯網、5G、人工智能等新一輪技術變革趨勢,加強創新資源投入,進行關鍵技術攻關和核心產品研製。面向重點行業和領域建立工業互聯網平台,充分發揮平台的網絡經濟和規模經濟,強化細分行業領軍企業的技術優勢,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
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總裁周雲傑表示,中國特色的工業互聯網發展必須基於中國產業發展的現實,不能“一刀切”,要打造“點高面優”的多層次立體化格局,積極推動中國已有工業互聯網標準上升為國際標準,建立國家工業互聯網平台開放聯盟,鼓勵和推廣專業型平台、特色型平台在雙跨平台的基礎上,為企業提供個性化、集成化服務,切實服務中小企業,構建中國特色工業互聯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