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企業高管內部創業再帶百億藥企上市,豪華基石投資者認購過半

跨國企業高管內部創業再帶百億藥企上市,豪華基石投資者認購過半
德琪醫藥創始人、董事長、首席執行官梅建明博士

文丨高嵩

編輯丨劉巖

題圖來源丨德琪醫藥

中國有沒有可能誕生超越恆瑞醫藥4600億市值的製藥公司?在醫藥改革和資本市場改革紅利催生之下,這個答案是可能。這樣的公司,就藏身在當下這一批迅速崛起具備國際視野的生物創新藥企之中。

這一批創新藥企中,有一家獨角獸公司尤為低調,但伴隨這家獨角獸公司在港交所敲鐘上市,這家公司及背後創始人的創業故事也將走入公眾視野中。

跨國企業高管內部創業再帶百億藥企上市,豪華基石投資者認購過半
德琪醫藥上市敲鐘

11月20日,德琪醫藥正式登陸港交所上市,發行價18.08港元,今日開盤每股19.6港元,大漲8.41%,市值近130億港元。

在上市前的發行階段,德琪醫藥已經受到投資者的熱捧,不僅集結了GIC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貝萊德、博裕資本、高瓴資本、紅杉資本等10家“明星”資本充當基石投資者,公開發售更獲得264.76倍認購。

比發行市場的火爆更讓人好奇的是,德琪醫藥背後的創始人梅建明博士,頗具幾分傳奇色彩,是參與締造百億美金“藥王”和千億美金市值跨國生物製藥“新貴”的幕後關鍵推手。

在進入產業界之前,梅建明曾經也是一名醫生和科學專家。而在投身產業界之後,他仍然不改醫者本色,在跨國藥企工作的近二十年中,先後在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啓動國際多中心臨牀研究,以幫助全球的腫瘤患者參與臨牀研究,並用上最新的腫瘤藥。因全球臨牀研究的迅速拓展,使用患者人數羣大大擴增,這款藥後來成為銷售額超過百億美元的“藥王”。

據創業邦瞭解,在新基醫藥工作期間,梅建明幫助該公司在拓展全球臨牀研究上迅速打開局面,創新藥臨牀及商業化由侷限於北美、西歐市場拓展至亞太、中東歐及南美市場,而該公司也由當初不足千人的企業發展為市值突破千億美金的跨國生物製藥“新貴”。

跨國醫者,帶出百億“藥王”

德琪醫藥創始人梅建明在創業之前,最引人矚目的一段經歷是,他曾帶領傳奇“藥王”瑞復美進入包括中國在內的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市場。

瑞復美主要用於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根據Evaluate Pharma最新的統計,瑞復美是2019年全球唯三年銷售額超過百億美元的“藥王”之一,也是全球醫藥圈最為矚目的“明星”藥品。此前幾年,瑞復美也多次登頂全球藥品銷售榜榜首。

在外界看來,瑞復美最引人關注的是豐厚的全球銷售額。但對梅建明而言,這段傳奇經歷更大的意義在於,踐行了他作為醫者的責任和使命,而這也是德琪醫藥創立的基石。

“創新藥不只是科學,最終目的是治病救人。在實驗室穿着白大褂、對着燒瓶、顯微鏡做研究,這是創新毫無疑問,但創新藥最終不是給實驗室裏的小白鼠治病,而是走入病房醫治患者,因此無論是過去在新基還是現在創立德琪醫藥,我始終關注讓患者真正受益的臨牀創新。”梅建明説到。

而百億美金“藥王”瑞復美的誕生,便有賴於醫生在臨牀創新上持續的“打怪升級”。梅建明談到,瑞復美不是一夜之間變成的“明星產品”,最初上市也僅用於無藥可用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而依靠臨牀研發的心血耕耘,瑞復美的應用範圍逐漸向疾病更早期拓展,並能和其他藥品聯合使用,百億美金銷售額是臨牀研發耕耘的結果。

從救母到救人,做最創新中國藥

瑞復美在中國上市的過程中,梅建明的一段親身經歷,更讓他意識到走出實驗室讓創新藥惠及中國患者的重要性,而這也為他後來回國創立德琪醫藥埋下了種子。

2009年底,梅建明的母親在湘雅醫院確診為患有晚期多發性骨髓瘤,此時距離梅建明加入新基不過1年多時間,新基旗下的瑞復美雖然早於2005年在美國已經獲批上市,但當時尚未在中國獲批上市。對於梅建明而言,將瑞復美帶回中國上市的目標也由救助抽象的中國患者,具體為救助身邊最重要的親人。

跨國企業高管內部創業再帶百億藥企上市,豪華基石投資者認購過半
梅建明博士的母親

“似乎是冥冥之中有天意,在我母親確診患上多發性骨髓瘤之前,我幸運地加入新基,並領導當時最好的多發性骨髓瘤藥瑞復美在全球的臨牀研發。我母親應該是全中國第一個使用有瑞復美的聯合用藥方案RVd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在10年時間裏,我母親一直服用這個藥的維特治療實現了帶癌生存延長壽命。雖然老人在今年二月不幸離世,過去的十年仍然留了温馨的記憶。” 梅建明説到。

在當年帶領瑞復美回國上市過程中,梅建明深刻體會到全球創新惠及中國患者的時間差,背後的原因在於中國對於全球醫藥創新沒有主動權,這也成為德琪醫藥創立的來由。

“多年來對於許多大型跨國藥企來説,他們首要考慮的是歐美等主流市場,其次才考慮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我回國創立德琪醫藥,就是希望以中國為決策主導,以更快速度將更多更創新的藥物帶給中國患者。”梅建明説到。

事實上,從研發管線安排上,德琪醫藥踐行了First-in-class(同類第一)及Best-in-class(同類最優)的藥物臨牀創新高標準。

上市文件顯示,德琪醫藥已經戰略性地設計並組建了包含12種治療腫瘤藥物的創新型管線,聚焦於血液瘤及實體瘤方面的疾病,強調臨牀定位上的差異化,核心產品ATG-010(selinexor)為同類首款及同類唯一的一種抑制核輸出蛋白XPO01的SINE化合物,核心產品ATG-008(onatasertib)為一款有潛力成為同類首款的第二代mTORC1/2抑制劑。

“我們的研發定位非常清晰,只做市場上沒有但患者急需的創新藥。同質化嚴重的藥品我們不做,因為對於患者來説,他可以用任何一個廠家的產品,其實沒有真正滿足未滿足的臨牀需求。”梅建明説到。

二度創業,中國領導全球市場

德琪醫藥雖然是梅建明創立的第一家公司,但並不是他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創業。

創立德琪醫藥之前,梅建明在新基耕耘8年半時間,參與了新基由“7國市場公司”成長為真正意義上跨國藥企的全過程,尤其是新基中國團隊還不存在時,以臨牀研發作為切入點,領導新基在中國完成了從”0到1”,其間的未知和挑戰,不亞於初創一家新公司。

“我當年加入新基時,新基還名不見經傳,公司規模不到千人,整個公司的運營和市場集中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等7個國家。作為全球臨牀研發的負責人,我當時的核心工作,就是讓新基旗下的瑞復美等創新藥能夠走向全球,服務到中東歐、亞太及南美洲地區尤其是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患者。”梅建明説到。

梅建明回憶,在加入新基的早年,當時去到匈牙利、羅馬尼亞,波蘭及俄羅斯等中東歐國家以及中國時,新基在本地既無辦公室也無團隊,一切都需要從零開始,而新藥事關生命,在各個國家地區的監管都十分嚴格,這在當時帶來了相當的挑戰。

“藥不同於汽車、電視這樣的消費品,是產成品銷售到海外市場,新藥從研發階段就要和當地的監管部門溝通,獲准在當地病人身上進行臨牀試驗產生數據,藥才能獲批上市。”梅建明説到。

而在梅建明耕耘下,新基在全球醫藥市場中迅速成長,到他2017年4月離開新基,並在新基的支持下創立德琪醫藥時,新基在全球的員工數量由不到千人增長至8800人,產品市場迅速拓展至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公司市值也突破1000億美元,而新基自2013年在中國上市產品,銷售額一直都保持兩位數的年增長。

2019年11月,老牌跨國藥企百時美施貴寶更以740億美元(加上公司百億債券)完成了對新基的併購,這樁併購案也成為迄今為止全球醫藥史中金額第三大的併購案。

而在新基獨特的全球創業經歷,也使得梅建明在2017年創業之初,便將佈局全球市場作為德琪醫藥的核心目標和實踐。

創業三年多時間,德琪醫藥成功吸引了前新基中國總經理John Chin、前新基澳大利亞&新西蘭總經理Thomas Karalis、前新基澳大利亞&新西蘭醫學負責人Dirk Hoenemann等多名海外高管加入,而在這些海外人才的推動下,德琪醫藥臨牀試驗及商業化的腳步迅速由大中華區拓展至澳大利亞、韓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我一直都在把德琪醫藥打造成一個國際化的本土團隊。團隊中既有海外高管人才,也有來自於本土企業的本地化高管人才。我們視野一定面向全球佈局,但我們本質一定是一家中國企業,由中國主導國際化,因為我們的核心決策一定出自中國而非海外。“梅建明説到。

今年10月,德琪醫藥的臨牀前早期新藥研發團隊在經過近兩年的辛勤耕耘後,也搬進了位於浦東張江”藥谷”的全新實驗室。6個臨牀前的項目也正在緊鑼密鼓的節奏中,逐步進入臨牀試驗階段。在位於歷史名城紹興濱海新區的16000多平米的現代化製藥工廠,也將在年底完成一期GMP的裝修。

集結明星基石投資者、優質藥企

值得注意的是,德琪醫藥一路發展並非“單打獨鬥”,一直集結了優質藥企和資本的支持,尤其是這次港交所上市,更是吸引了10家“明星”投資機構充當基石投資者,為德琪醫藥的IPO保駕護航。

德琪醫藥雖然由梅建明辭任新基醫藥高管後創立,但新基醫藥從德琪醫藥創立一開始便十分支持。2017年,德琪醫藥成立後獲得了新基醫藥入股,並就TORC1/2抑制劑CC-223在東亞及東南亞地區的研發及商業化與新基醫藥達成了合作。2019年,新基醫藥再度跟投了德琪醫藥1.2億美元的B輪融資,足見對德琪醫藥的重視和認可。

新基醫藥之外,阿斯利康、Karyopharm等優質藥企也與德琪醫藥達成了各種合作。各類“明星”投資機構也是德琪醫藥的支持者,尤其是這次港股IPO,不少優質資本更是通過充當基石投資者認購股份的方式,表達對於德琪醫藥的認可和支持。

上市文件顯示,德琪醫藥最終敲定了10名基石投資者,這10位基石投資者包括富達投資、GIC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貝萊德、博裕資本、高瓴資本、紅杉資本等“明星”投資機構,合計認購德琪醫藥總值1.794億美元(摺合約13.9億港元)的股份,佔到此次上市總可供發售股份超過50%。

其中,較少成為基石投資人的富達投資此次基石投資額為7000萬美元。今年初,以富達投資為基石投資者的生物醫藥公司康方生物成功登陸港交所,上市首日漲幅達到50%。

此外,其他基石投資者還包括Cormorant、Octagon、Laurion等來自美國的生物科技專業投資機構。

募資超20億港元,擴展臨牀開發

德琪醫藥已經於11月12日結束招股,並定價18.08港元/股,為招股區間15.8港元至18.08港元上限,此次上市擬發行1.54億股,募資規模為27.8億港元。

德琪醫藥此次赴港股上市募資,核心目的仍然是擴大在研創新藥物的臨牀試驗研究及籌備核心產品的商業化。

招股文件顯示,此次募資41%將分配給核心產品,為ATG-010(selinexor)和ATG-008(onatasertib)的研發活動提供資金,推進正在進行及計劃進行的臨牀試驗。除此之外,25%募資將為另外4個臨牀階段候選藥物提供資金,9%募資將用於拓展其他臨牀前及臨牀階段候選藥物的研發工作,14%募資將用於擴大其研發管線,包括髮現新的候選藥物及業務開發活動,餘下1%及10%分別用於資本開支及一般公司用途。

據招股書顯示,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德琪醫藥的收入分別為946.4萬、5294.6萬和1936.6萬元;相應的淨虧損分別為 1.46億元、3.24億元和5.38億元。其中,研發開支分別為 1.16億元、1.16億元和1.70億元。

招股書分析,德琪醫藥絕大部分虧損是研發開支、行政開支及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所致。基金在前期融資階段入場,體現出公司潛在價值在不斷提升的同時,也導致以其他開支入賬的可換股債券的公允值大幅變動, 2020年首六個月計,相關的非現金公允值虧損接近3.2億人民幣。事實上,這只是國際會計上的一個計算形式,不影響公司的業務運營及現金流,反之因為市場對公司未來發展看好,故令投資價值上升,從而產生這種非運營性的收益變動。

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所導致的大幅虧損,曾在美團、小米及美圖的財務報表都曾出現過,這個虧損的數字越大,反而能夠説明公司的價值越高。

德琪醫藥距離商業化及盈利並沒有特別遙遠,核心產品ATG-010(Selinexor)在德琪醫藥的合作和協助下,兩項適應證已經獲得美國FDA批准上市,其在中國及亞太多個上市也進入最後衝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856 字。

轉載請註明: 跨國企業高管內部創業再帶百億藥企上市,豪華基石投資者認購過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