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趙夢橋
“有個高淨值客户,在2021年初選擇賣掉手裏的房子套現。他認為公募基金將是下一個風口,於是就用賣房款購買了某明星基金經理的三年持有期基金,但到現在淨值虧損得很厲害。”華北一位公募基金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介紹,“還有個客户,三年前買了一千萬元的持有期基金,目前已經腰斬。”
2020年,隨着核心資產獲得市場狂熱追捧,公募基金也順勢出圈,“長期投資”的口號傳遍街頭巷尾。在全民買基的熱潮下,“三年期持有基金”乘勢大力發行,投資者們也滿懷憧憬,期望基金經理能夠藉助時光的魔力,賦予賬户真金白銀的淨值增長。不過,三年之約如期而至,基金封閉期也陸續屆滿,面對頗為慘淡的基金業績——跌幅動輒超過兩成甚至腰斬,不少投資者心中難免有“錯付了”的感慨。
有公募人士認為,需要理性看待長期投資視角下的持有期基金。一方面,管理這類產品會讓基金經理聚焦於左側佈局,而不需要將精力耗費在產品的頭寸管理上,在投資端實現減負賦能;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部分產品淨值的大幅下挫,這不僅在短期內傷害了產品持有人的利益,也在長期維度上影響了投資者對基金投資的信心。
該人士還建議,基金公司以及代銷機構等要更好地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在市場高點剋制規模衝動,適當減少新發產品,將資源向增強存量產品的管理方面傾斜。
持有到期預期落空
2020年6月17日,華南地區某頂流基金經理發行的一隻三年持有期產品,當日即獲350億元認購,成為一日售罄的爆款基金。因為該基金首次募集規模上限為80億元,所以只能採取比例配售的原則,最終20萬名投資者成功“上車”。
從業績表現來看,該基金自成立伊始就一路飆升,曾有近七成的漲幅,但不久後淨值曲線掉頭向下,最大回撤幾近腰斬,至去年10月僅為0.79元。不久前的6月16日,該基金三年封閉期屆滿,盤後披露的淨值為1.02元。在經歷了劇烈的結構性行情以及過山車式的牛熊轉換後,首批認購的投資者堪堪以2.13%的漲幅實現保本退出。
2020年,多家公募在市場高位發行了25只三年期持有基金(僅統計主動權益的A類份額),且各家公司盡遣主力上陣,擔綱管理的多為具備一定市場號召力的明星基金經理,如景順長城基金鮑無可、易方達基金蕭楠以及泓德基金王克玉等。
上述25只產品中,從淨值來看,安信價值驅動三年持有、東方紅啓東三年持有、泓德瑞興三年持有等13只產品實現了正收益,佔比剛剛過半。與此同時,有12只產品錄得負收益,多隻產品跌幅甚至超過20%,且多為頭部公募巨頭旗下的產品。
華南某公募人士解釋上述產品業績不佳的原因時認為,前幾年成立的三年期產品,基本都發在2020~2021年的市場相對高點,產品成立後市場迅即向下波動,市場資金也刻意迴避了公募持倉比較重的板塊和標的,這是造成這些三年期產品目前業績普遍不佳的最主要原因。當然,基金經理是否充分發揮了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否相較市場創造了超額收益,具體來看每隻產品的表現各不相同,無法一概而論。
“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部分產品淨值的大幅下挫,不僅在短期內傷害了產品持有人的利益,也在長期維度上影響了投資者對基金投資的信心。”該華南公募人士説。
理性看待持有期產品
2007年8月1日,大成基金最早試水創新性持有式基金——大成優選,該基金設置了五年持有期,到期後轉型成為開放式基金。由於成立在市場高點,這隻產品在經過了五年的市場考驗後,以淨值虧損17%黯然結束了持有期。在“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的行業潛規則下,持有期產品的坎坷似乎從剛出生就已註定。
眾所周知,持有期基金的設立初衷是為了讓投資者“管住手”,避免追漲殺跌的不成熟操作而導致淨值虧損。據螞蟻財富的數據顯示,投資者不理性的理財行為,可能磨損掉近一半的收益率。比如,2020年基民持有的權益類基金產品平均收益率達27.8%,但因“追漲殺跌”“頻繁交易”等不合理行為,基民最終平均收益僅為15.7%,而“懶型”基民的收益,則與基金產品收益最接近。
上述公募人士認為,對於基金經理而言,三年期產品最主要的就是解決了資產端資金來源不穩定的問題,理論上這能夠給基金經理更從容的節奏去堅持自己的投資風格,避免左側佈局時受資產波動形成的擾動。
“相反,無持有期的開放式產品,資產端的變動帶給投資端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該公募人士説。比如,基金經理在左側佈局過程中難免遇到市場尚不認可的煎熬期,如果開放式產品以贖回等方式施壓,有可能導致基金經理的投資行為變形,不得不順應投資者的要求短期追高。再比如,實時波動的資產端,會要求基金經理在每個交易日都要去做好產品的頭寸管理,因此耗費大量精力,而三年期產品理論上就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為投資端減負賦能。
他認為,即使目前三年期產品的業績不佳,也不能因此就徹底否定三年期產品,更不能就此判定基金經理“失職”。這兩年來,市場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快速下跌,二是板塊輪動加快,而這樣的市場環境是不利於公募基金髮揮優勢的,相對靈活的私募、遊資等可能在其中更加遊刃有餘。
根據他的觀察,基金經理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其實更加辛勞也更加努力,面對基本面很好但就是不漲的持倉股票,再去對比正處在風口上的熱點主題和熱門股票,難免會焦慮痛苦。“我們可以從結果出發,評價業績表現令人不滿,但也不能就此徹底否定這個過程中基金經理的努力。”
銷售端需克服規模衝動
行情最火熱的時候,也是基金公司產品更易發行的節點,相當比例的投資者在“長期投資”的話術下選擇高位入場,難免虧蝕本金。
上述公募人士認為,基金公司以及代銷機構等要更好地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在市場高點剋制規模衝動,在市場低點引導基民佈局,以更長遠的戰略和更有效的行動,增強投資者的獲得感。
天相投顧也表示,基金公司應當控制新發基金的節奏,有效把握新發產品與存量產品之間的銷售節奏。在市場高點時,應當適當減少新發產品,將資源向增強存量產品的管理方面傾斜;而在市場整體表現相對低迷時,基金公司作為擁有較高的投資能力的專業投資者,應當在一定程度上把握短期市場估值優勢,合理地推行新發產品,以幫助投資者規避“追漲殺跌”的行為,從而提升持有人體驗。
對於投資者而言,一方面,基金投資也許還是需要做一定的擇時,至少是在一個比較寬泛的範圍內,在市場冰點、估值較低的時候加大布局,在市場火熱、估值較高的時候落袋為安;另一方面,相較於更多人半年內就頻繁交易來説,三年的確算是更為“長期”,作為一種理財手段,投資者可以在更長維度上考量基金投資,在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把基金投資當成是家庭整體資產配置的一個部分,而非短期內交易獲利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