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供需矛盾成美國痛點,四十年前大通脹會重演嗎?

  就業復甦放緩、通脹壓力驟增,兩大議題正在讓美國政府新一輪刺激計劃前景面臨考驗。

  上月非農爆冷、CPI破4對於正在從疫情中復甦的美國經濟而言無疑不是好消息,不少人想起了上世紀70年代的大通脹時期。最新公佈的5月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已經開始反映出了普通家庭的擔憂,國會共和黨人則藉此向拜登4萬億美元刺激計劃施壓。

  相對而言,美股處於歷史高位依然體現了投資者對美國的信心。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勞斯(CeciliaRouse)上週表示,經濟不會瞬間痊癒。羣體免疫需要數週時間,因疫情而失業的人們也需要時間來找到合適的工作。通脹問題將在未來幾個月內自行解決。多位美聯儲官員也在近期公開講話中重申了通脹超調是暫時性的觀點,但未來經濟會像美國政府和美聯儲預期的那樣演繹嗎?

就業供需矛盾成美國痛點,四十年前大通脹會重演嗎?

就業供需矛盾成痛點

  雖然非農數據不盡如人意,美國勞動力市場復甦隨着經濟重啓依然在不斷推進,機構普遍預期下半年就業形勢有望進一步改善。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全美初請失業金人數已經連續四周回到50萬關口以下。與經濟復甦初期相比,重回市場的勞動者數量與企業招工需求之間的矛盾開始逐漸顯現。3月份全美職位空缺數量首次突破800萬個,創歷史新高。

  有關失業救濟金的爭論愈演愈烈。根據3月推出的聯邦救濟計劃,領取失業救濟金的美國人在常規州福利的基礎上,每週額外獲得300美元補充失業救濟金,這意味着失業者的平均收入,要比全職工作最低時薪15美元更高。一邊是苦於招工的僱主,另一邊是數百萬失業者,這種現象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抑制經濟增長。

  牛津經濟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達科(GregoryDaco)在報告中指出,早期數據顯示,5月份的就業報告也可能疲弱。如果工人們不接受工作,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繼續擔心疾病、缺乏兒童保育、失業救濟金高於通常水平,嚴重的供應限制依然難以解決,問題是怎麼讓人們回來?這是一個不同於為經濟注入刺激的問題。

  美國商會副會長布拉德利(NeilBradley)早前針對非農報告發表聲明警告稱,決策者現在應該採取的第一個步驟是結束每週300美元的補充失業救濟金,“給不工作的人發工資,正在抑制本應更強勁的就業市場。我們需要全面的方法來處理我們的勞動力問題,以及空缺職位對我們經濟復甦所構成的真正威脅”。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5月初南卡羅來納州和蒙大拿州已將勞動力短缺原因直指聯邦失業救濟金,並率先採取行動陸續取消救濟金條款。截至目前,全美已有十多個州州長跟進並決定提前結束政府救濟金的發放。

  美聯儲內部始終將就業復甦視為關鍵議題,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通脹預期,問題看來依然很棘手。里士滿聯儲主席巴爾金上週表示,如何疏通勞動力市場的問題將是一個重點問題。如果時間過長,今年的整體經濟增長可能會受到限制。

  大通脹會重演嗎?

  除了勞動力市場不穩定這一挑戰外,如何應對物價上漲風險也是政府能否推進刺激計劃的關鍵前提。由於人們擔心通脹壓力,最新公佈的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意外大幅下挫至三個月低位,未來12個月消費者通脹預期升至4.6%,創最近10年新高。

  資產管理機構BKAssetManagement宏觀策略師施羅斯伯格(BorisSchlossberg)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在過去幾個月裏越來越明顯的感受是,美國經濟從疫情中恢復的速度比預期的要快,而且供應鏈瓶頸顯然對投入品價格產生了強烈的上行影響,這些壓力已在各種製造業調查的價格構成部分顯現出來。

  過去美聯儲將通脹與失業水平掛鈎,認為低失業率會推高物價,而失業率的下降為何時調整貨幣政策以避免物價上漲過快提供了線索。2013年耶倫領導的美聯儲決定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不希望在政策調整路徑上去適應持續改善的經濟。在美聯儲宣佈縮減量化寬鬆的計劃後,美國整體失業率從7%左右開始逐步回落。

  如今美聯儲在進行一次相反的嘗試:耐心等待失業率不斷下降,而經濟不會出現太多通脹失控的危險。美聯儲副主席克拉裏達12日在出席全美商業經濟協會活動時表示,重啓20萬億美元的經濟體所需的時間可能要比關閉經濟所需的時間更長,隨着經濟重新開放,物價上漲將是一次性的,2022年和2023年的通脹率將恢復到或略高於2%的長期目標。

  不少人對此持懷疑態度,基數效應短期內可能被化解,但大流行導致的供應鏈瓶頸、服務業需求激增帶來的用工成本壓力,以及政府新一輪基礎設施投資計劃都可能對物價產生中長期影響。美國承包商聯合會首席經濟學家西蒙森(KenSimonson)指出,從2020年4月到上月,建築用材料價格上漲19.7%,是1986年有統計以來最大漲幅。

  40多年前大通脹時期的一幕因此被頻頻提及。上世紀70年代,由於佈雷頓森林體系終結和石油危機,美國通脹率持續走高,並在1980年達到13.5%的峯值。當時美國除了依賴進口石油,經濟與全球的關聯度並不高。大多數消費者購買的商品都是在美國製造的,美國工人的工資在工會的支持下不斷上漲,石油危機和收入上升的共同作用造成了美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通脹潮。在卡特總統任期內,美國每月平均增加21.5萬個工作崗位,失業率卻在上升,最終導致其連任失敗。

  施羅斯伯格向記者分析道,如今供應鏈約束正在加劇供需矛盾,而政府財政支持則不斷注入流動性,因此通脹預期不斷上行。從歷史經驗看,需求驅動的通脹往往是暫時的,因為價格上升會推動市場供應快速響應以滿足需求,現在美國也有足夠的生產能力來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供應鏈問題如何解決,隨着全球疫苗接種逐步推廣,疫情防控形勢下半年逐漸好轉,有望改變這一點。他認為,真正的通脹螺旋發生在工資漲幅開始跟上物價水平的時候。當今環境與70年代的一個關鍵區別是勞動力絕對缺乏定價權,這一點從政府最低工資談判的艱難程度可見一斑。因此,他對美國經濟前景持樂觀態度,同時通脹持續惡化的可能性不大。

  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戴蒙(JamieDimon)本月初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指出,美國經濟即將迎來一輪繁榮,但如果刺激計劃安排不得當,之前的努力可能會被浪費。他當時列舉了一些跡象,小企業和低收入工人在疫情中遭受的損失更大,通貨膨脹壓力較大,資本市場估值高企。“如果我們只是投入大量的錢,而這些錢又被浪費掉了,就會有大麻煩。例如,一個高速公路規劃應該詳細説明要建多少英里,花費多少,以及何時建成。如果學校不以畢業率和就業率來衡量,為社區大學提供免費學費是行不通的。我擔心的是這些錢將如何使用,政府需要非常清楚他們想要實現什麼。”戴蒙説。

  對於拜登而言,通脹和就業已經成為了其上任以來面臨的首批重大挑戰,如何在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週期中實現“重建更好未來”的競選口號,在國會分裂的情況下推進新一輪刺激計劃,未來的工作看起來並不輕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75 字。

轉載請註明: 就業供需矛盾成美國痛點,四十年前大通脹會重演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