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乳製品行業真正贏家一罐牛奶拿走75利潤,伊利蒙牛都為其打工

由 伯國平 發佈於 財經

隨着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身體的營養攝入,而牛奶是一種常見的補償性營養飲料。在過去的幾年裏,乳酸菌飲料已經成為最熱門的品種,國內品牌數量曾經達到100多個,但大多數都只是市場的經營者,只有那些龍頭品牌才能真正在這個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説到牛奶,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伊利和蒙牛。如今,在中國乳業,伊利和蒙牛是競爭對手。2018年,伊利作為行業龍頭,年營收790億元,緊隨其後的蒙牛年營收近700億元。然而,在這兩家乳業巨頭的背後,卻有一個大贏家。

在當今乳品行業,越來越多的企業採用了紙包裝。牛奶包裝對很多人來説似乎微不足道,而且也是低技術含量的。與其他飲料不同,牛奶的保質期很短,但隨着包裝技術的變化,乳製品的保質期可以延長到兩個月或更長。

伊利和蒙牛在生產鮮奶的初期都採用了低温殺菌技術。雖然這種殺菌技術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牛奶中的營養成分,但牛奶不能長期保存,產品也不能長途運輸。長期以來,伊利和蒙牛的產品只能在周邊地區銷售,這大大限制了兩家公司的發展壯大。

在包裝方面,早期大多數牛奶是用玻璃瓶裝的,但玻璃瓶不僅質量高、重量重,而且成本高,大大增加了牛奶的成本。當然,牛奶的價格也不會低,因此,要使奶業更好地發展,就必須解決乳製品的包裝問題。在保證牛奶風味、延長貨架期的前提下,尋找引導包裝代替玻璃瓶包裝已迫在眉睫。

只有瑞典包裝公司利樂破了這一點,該公司擁有長期保存技術,使常温牛奶能夠長距離運輸。因此,伊利、蒙牛等公司已與利樂達成合作關係。包裝問題解決後,伊利和蒙牛的乳製品也取得了快速發展,產品逐漸銷往世界各地。可以説,伊利和蒙牛這兩大乳業巨頭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利樂的包裝技術。

利樂公司成立於1952年,是利樂的創始人魯賓·漢斯·克里斯蒂安·勞辛,看到了乳品包裝市場的機遇,開始了對技術的極大專注,最終在他的努力下,他成功地開發出了四面體形狀,主要原因是用PE、鋁箔和紙複合包裝而成的,這種四面體包裝在運輸過程中,可以拼接成六邊形,大大節省了運輸的空間,也可以有效地保證牛奶的質量。

此後,利樂憑藉這種非常特殊的牛奶包裝成功進入美國、新加坡等市場,並很快佔領了包裝行業的大部分市場。由於利樂有着廣闊的市場前景,利樂不斷在世界各地推廣其產品。後來,利樂也在世界各地投資生產,然後銷售自己的包裝材料。

直到1972年,利樂公司瞄準這一巨大的市場,中國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們在中國擁有上千條生產線,控制着70%的包裝市場,中國乳品行業至今,國內同行的企業還沒有掌握利樂公司類似的包裝技術。

2012年,利樂在中國市場的收入達到120億元人民幣,其中主要客户是伊利和蒙牛,佔利樂在中國市場收入的近65%。

利樂包裝材料公司的盈利能力如何?據消息人士透露,乳製品企業每瓶牛奶的利潤只有25%,而利樂包裝的利潤佔75%,這使得利樂成為繼乳製品巨頭之後最大的贏家,伊利和蒙牛似乎也在為之努力。

當然,利樂的利潤並非憑空而來。利樂擁有5000多項專利,正在申請中的專利超過2500項。利樂憑藉其強大的包裝技術在當今行業中佔據了壟斷地位。2016年,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認定利樂違反了反壟斷法,並對其處以6.68億元的罰款。然而,利樂並沒有對鉅額罰款提出上訴,因為這筆罰款對公司的利潤來説太小了。

但隨着國內企業的成長,國內企業也開始意識到過度依賴利樂對企業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伊利安慕希也開始採用自己的設計。它採用的PET包裝都是自己生產加工或OEM生產,這是伊利擺脱利樂控制的第一步。目前,國內很多大型乳製品企業都開設了自己的包裝材料研發部門。

其實,依靠別人總歸是有風險的,最安全的還是依靠自己,所以,相信未來我國的乳製品也會走上自主研發的道路。對此你怎麼看?